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正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卫伟

《白鹿原》是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该长篇小说是作者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长达近50万字。这部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呈现出白、鹿两姓家族之间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时代背景跨度较大,涵盖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叙事风格深邃,笔锋锐利,通篇气势豪迈磅礴,如西北黄土高原上刮过的凛冽寒风,有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一经出版就引起高度关注并创造了奇迹,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后不断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舞剧以及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中表达了中国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东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而根据同名小说《白鹿原》改编而成,由王全安执导,张丰毅、张雨绮、段奕宏等主演的电影,分别在2012年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和2013年第1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斩获大奖,获得包括2012年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在内的共9项提名。于2012年9月15日在中国上映后,同样受到高度关注,获得1.3亿的惊人票房,甚至一度引发小说版的脱销,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故事以代表着宗法家族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的主人公白嘉轩为叙事核心展开,围绕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大众因人生价值观不同而选择追求不同最终命运也不同的人们,对内心是非曲直以及道德标准的评判与坚守为叙事线索,揭示了人类与社会时代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很早就知道《白鹿原》这部小说,只是没有兴趣去读。也许,是机缘不到吧。直到,国庆节那天作家协会组织去白鹿原影视基地采风,才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部盛名远播的小说,以及这部时长156分钟,由该小说改编而成的曾多次获得世界瞩目大奖的电影。而且我想,曾经读过小说原著的读者,或是曾经观看过根据此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白鹿原》的观众,也有多半儿是冲着小说来的吧。准确点儿说,是冲着对小说中描述的生活场景那种神秘感的探寻,而大车小辆携家人约朋友一起奔赴这里来的吧。

于是,2016年10月1日,我跟随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亚民等各位老师和文友们,一大早天不亮就驱车前往大名鼎鼎的白鹿原。

逢盛世举国同庆,遇佳期携伴出游。走关中,看民俗,于浓缩版的中国乡村中,细细体味别样的风情。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基地,占地480.75亩,投资1亿8千多万元。基地包括电影巨作《白鹿原》拍摄地的“白鹿村”、“滋水古县城”、 关中民俗文化街,特色民宿、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特色旅游项目及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据介绍,白鹿原影视基地项目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主体文化配套工程,其建筑以关中民居风格为主,融入现代元素,是将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旅游观赏景区,是集影视剧拍摄、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目前已经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独特文化景观和标志型建筑群。

适逢长假,游人果然很多。我们到时,已经有许多车辆停泊在景区停车场。门口有不少人正在一只赫然站立,昂首甩尾,神采飞扬的白鹿雕塑前摆着各种姿势拍照,而此时,阳光正好。感念大自然,如此善解人意地为游客们特意营造着明媚柔和的采光背景,让个个手持手机、相机的拍客们过足了充分展示摄影才华的瘾。

入内,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常。按照导游的温馨提示到门口排着队买好充值卡,和同伴一起步入景区。极目之处,是路边开得缤纷灿然的格桑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身着霓裳在风中款款而行的姑娘,行走之处,摇曳生姿,美轮美奂。走近了,但见一朵朵精致的花儿,且都仰着小脸浅浅地笑着,惹得人情不自禁地绕着花间小路,小心地穿行在一片七彩的花海中,陶醉着,留恋着。

出花海,继续前行。远处的山,苍茫雄浑,辽阔而深沉。

沿坡路下行,在一坡势稍平缓处停下,只见一座座造型别致的房子,依势而建,高高的房顶上还有牛、羊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头像,哦,原来,这是它们各自的家啊!地上自由踱步的鸭子,乖巧的小羊,不时发出哞哞叫声的牛。。。。。。农贸市场赶集?不!儿童游乐场!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动物世界!可乐坏了孩子们!在这行走不便的荒山野岭,为孩子们打造这么一处依山傍水的快乐田园,也真亏得设计者的一番苦心和超凡的勇气!这才使得原本质拙古朴的黄土高原,平添了许多的灵动和蓬勃的生机。

当然,我们的注意力不在此,而是小说中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发生地,是影视剧中不断复原、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地方。故不作停留,我们沿着还算陡峭的山路直往拍摄基地而去。

途经位于山沟下面的广场,我们停了下来。

因为今天是祖国的生日,也许是出于往日的习惯,也许是内心对于仪式的执着坚守,也可能是与普通人相比,军人的爱国情怀太过强烈,表现形式更为正式和隆重,同行的解放军文友一定要在国旗下高歌一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表心意。于是我们便和他一样两脚并拢,挺直腰板,肃然而立,一起面向空中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高声合唱了这首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接着,当又一首深情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齐声想起,在场的不少游客也都纷纷驻足相和,共同以这种简单朴素却又情真意切的方式庆祝祖国母亲的67岁华诞。

沿陡峭蜿蜒的山路上行,终于,到达大家急切想一睹尊容的白鹿原影视基地。平日里几乎不锻炼的伙伴们,早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了。

根据小说中描述的原貌模拟复原重建的滋水县城,尽在眼前。

先是县衙。大门口通往文昌阁的空地上,满是来来往往的人。街道中间是一字型排开的几案,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案前站着一个个陕西某书画院的几位画家,正在凝神或写或画,旁若无人。对面儿临时扯起来的铁丝上,悬挂着一幅又一幅各位大师的新作。后面墙壁上张贴着醒目的布告,凡现场购得本次书画义卖作品的,均附赠《白鹿原》小说一本。怎么样,福利是不是蛮诱人的哦!

在他们身后,一座院子里人声熙攘,乐器哗然。这几天刚读完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秦腔》,此刻耳畔正真切地响起了嘹亮激越豪放热闹的秦腔来。原来是梨园春到了。循声而望,舞台上演唱的,奏乐的,分外投入,尽情演绎。七彩的阳光,正从舞台顶上倾泻而下,如仙女手中的丝线一般,根根绚烂,条条明媚。而台下的院子里,大大的遮阳伞如一朵朵盛开的蘑菇,伞下一桌一桌围坐在一起的,是三五成群的老少男女们,正津津有味地品着清茶,优哉游哉地听戏呢!也许,只有舞台两边柱子上的一幅对联,方能再恰当不过地描摹这种和谐美妙的状态了吧?且看:

“一出大戏唱尽世间悲欢,两杯清茗品出人生百味。”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故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而“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但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今天,在这里听纯正的秦腔,感悟这一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古老剧种带来的无穷魅力,绝对是与在电视上或网络上,或者通过其他任何途径欣赏秦腔这一艺术形式,有着天壤之别。就像是一株移栽的植物,总没有原生的那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亦像是“嫁”到外地去的地方美食,就算制作工艺完全相同,也还是吃不出原产地那样独特的风味来。不然还有什么特色可言。就算能够存活,但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切断了与之相互滋养的血脉联系,那么,任何的人与事,在它独一无二的生命质地上,都要大打折扣。

再往前,进入特色小吃街。哇!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真个是眼花缭乱!各种名目繁多,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糍粑,豆花,炕炕馍,锅盔,凉粉,黑娃搅团,关中大席。。。。。。这才觉得肚子有些饿了。看表,早过了午饭时间。我和同伴商议,最终选择了每人一份绿豆凉粉和锅盔。这是相对保守的选择吧,别的也不太敢尝试,怕是吃不习惯。虽然一小碗凉粉竟要10元钱,碗里的凉粉少到屈指可数,但真的是色香味俱全,很是勾人食欲。最突出的特点是,外观上不同于我们家乡的绿豆凉粉。家乡的凉粉,极淡的绿色,晶莹而透明,乍看那种颜色,似乎与淡黄色并无二致,是介于白色与淡绿色之间的那种过渡色。用特制的挠子挠成细长的面条状,一根一根纹丝不乱,婉转横卧于碗中,精致无比。而关中的绿豆凉粉,浅淡的翠绿,带有一种莹莹的光泽,是新鲜绿豆才有的颜色,又像是新制成的玉镯一样温润细腻但不透明。用刀切成六七公分长均匀的条柱状,煞是清爽可爱。至于味道,都是一样的好,只不过有些细微的差别。家乡的味道偏浓,香辣有余,而关中的,则清淡酸爽见长,别有一番风味。

喂完了肚子里的馋虫,我们继续穿行在小吃街。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情生长一种民风。饭菜不只是吃饱这么简单,还要有名堂。就拿大名鼎鼎的关中大席来说,单就餐馆外部的装饰风格,就足够古色古香,令人赞叹不已。就连周围的空气中,也似乎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高大的门面气派而庄重。廊檐下一对儿高大的圆柱,漆黑光亮,上书醒目的巨幅对联:“白鹿原书写今朝风流,九大碗传承千年美味。”门楣处则高悬着本店的招牌,上题四个笔力雄浑的金色大字“关中大席”,古朴厚重,意蕴悠长。可惜胃容有限,无法一一品尝,无从细细体会这是何等的美味。

走遍小吃街,随着人潮缓缓步入滋水县城,边走边看。建筑颇为考究的白家、鹿家古宅院陆续进入我们视野。的确,与如今靓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时尚风格相比,两旁的房子乍看起来似乎因古旧而显得其貌不扬,但因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影视拍摄团队力求真实的场景复原和精雕细琢的文化浸润,却使它们别有了一番稀世难得的韵致。房屋外墙上,零星地悬挂着色彩艳丽,构图完美的大幅剧照。或者是黑白两色为基调的传统剧照,依然形神兼备,将土墙旧瓦或是青砖灰瓦打扮地如同即将跳出历史时空一般地灵动鲜活。

而那座高高在上,曾经象征着无限权利,掌管着乡民们生死命运的白鹿宗祠,虽然已经在历史的风烟中褪去神威,却依然绷着脸凝重地矗立着,丝毫不减当年的森严。身处其中,仰视祠堂内的建筑布局,“德业相劝,见善必行”等这些白鹿原父老祖辈恪守的白鹿乡约,仿佛从陈设列祖列宗的高台上,隐隐地,幽幽地,一字一句地清晰传来,弥漫于整个祠堂的空间,遍布于积满灰尘的各个角落。

白鹿原乡保障所,冷医生的中医堂,并列沉默。茶坊,辣子坊,相对而立。一串一串火红的辣椒,将简陋的茅屋点亮,也点燃了游客的热情,左一下右一下对着辣子和身着当地服装的“乡党”不停地拍照。茶坊里的伙计们则扯着秦风浓郁的大嗓门,吼着一口纯正的腔调,咿哩哇啦地吟唱着民谣。明快的节奏,豪放的风格,同时伴有夸张的舞蹈动作,聚拢了不少的人气。紧挨舞台的茶坊许是沾了舞台的光也不一定。毕竟是表演嘛,这个在不同历史时期曾经上演过无数次不同故事的舞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人世的沧桑,看穿了人情的悲欢,总归是凝聚有灵气的吧!总之,大家相互拥挤着,一边观看,一边模仿。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持着不同的口音,有着不同的追寻,但此时都无一例外地浸泡在这强劲的关中古风里。所谓入乡随俗,我想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舞台另一侧与茶坊相对的,油坊,醋坊,同样以悠远的姿态,平和的眼神,沉静地看着舞台中央的人来人往。

经过古老的寨门,进入白鹿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面坊。大门右上方边儿上插着的带有“面坊”字样的幌子随风飘动着,似乎是那个古装戏里伶俐的小二,在娴熟而热情地招呼江湖中各路客人们的到来。大门上是饱满的玉米串儿编成的花环,除了有打扮美化的功用之外,也在蜻蜓点水一般地渲染着丰收的气氛。而院子里磨坊边儿上一个个高耸的架子上,从上而下垂着的沉甸甸的玉米,大串大串的,作为丰年的一个注脚,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画着丰收的喜悦。

最让人眼睛一亮的,还不止这些,玉米架后面,一根根高高的木杆上,雪白的,帘幕一般地悬挂着的,是刚压好新晾晒的面条。如垂柳拖着柔软的,细细的,长长的枝条。紧挨着磨坊的,居然是厨房!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正在热火朝天地往锅里下着面条,从锅里捞着面条,向碗里盛着面条,外边的人则从小窗户里接过刚煮好的面条,一碗接一碗地,源源不断地送到等候在院子里那些游客眼前的桌子上。香气,清新醉人,随着升腾的热气,混合着食客们的呼吸,一圈一圈,一缕一缕,徐徐地散开在院子里。不是炊烟,却比炊烟更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惊喜。突然间,邂逅了久违的诗意。

院子中间,则是得了空闲的男男女女、少年儿童,你追我赶,你来我往,都在弯着腰,弓着背,一丝不苟地滚着铁环。欢笑声,说话声,铁环声,交织着,碰撞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恍然觉得,误入桃花源。

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土层沃厚的白鹿原,史上号称蓝田县的“小麦囤”,可见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这里,果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正因此,据说为了真实再现此地小麦丰收时的壮观景象,拍电影时,《白鹿原》剧组还特意不惜代价在这片荒原上反季节种满了麦子,静候成熟。这种对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其实,不只是电影创作,我们对待其他任何门类的艺术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从题材选择,谋篇布局,文字表述,甚至到每个标点符号,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处细节,都不能够马虎大意,草率为之。否则,要想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产生长远而巨大影响力的精品佳作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如果,小说只是小说。那么,这块土地上曾经深埋在黄土高原厚厚土层下面的悲欢离合,就只不过是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虚拟的故事里借以表达人性和礼教互相纠缠的载体而已。白嘉轩也好,鹿子霖也罢,黑娃也好,田小娥也罢。所有的人物,都不过是千百年历史舞台上供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谈资,大可不必太过认真。

如果,小说不只是小说。那么,被填塞在不同历史时期当中的烟火凡俗之人,就只能在特定的环境里,以毕生的精力,以不灭的信念,以合乎天地自然的智慧与灵性,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尽情地演绎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而今,这里的住户已经集中在景区入口附近的原上建起了漂亮洋气的楼房,这些外观花色不一,图案迥异,风格独具的一座座新宅。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都能够适时地抢抓机遇,在自己家宽敞明亮,整洁优美的院落里,因地制宜开办起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食宿服务。

现今的白鹿原人,告别了往日历史变革中的伤痛,延续和见证着这个村子的兴旺与荣辱。美好的生活,是他们点亮的梦想之光,唱响的时代之歌。

而一生命运多舛,备受非议,最终悲惨而死,死后灵魂还要被镇压在族人们为其特制的砖塔下面永世不得翻身的田小娥,看到这些,不知该会如何作想?

小说的辉煌自不必多述,一部筹备三年拍摄九年的影片《白鹿原》,也凭着细致的中国民俗描写和对封建礼教的折射,以及作品独有的精神文化世界,为它赢得了至高的荣誉。而白鹿原影视基地的建成和开放,也为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带来了始料未及,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就连“田小娥”这个当时备受谴责和痛恨唾弃的人,及其那个曾经被无数人闻之色变,视之为瘟疫般避之不及的名字,如今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以此命名的小吃店的招牌或旅游景区的某些标识。这究竟是天意呢,还是不苟言笑的历史,突然间换了一幅面孔之后,和这个一辈子连自己命运也主宰不了的弱女子,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曲终人散,再好的戏总归有演完收场的时候。哭也好,笑也罢,也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生今世,在我们人生的舞台上,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借用影片中一句唱词结束本文,以供时时提醒与鞭策勉励:

“风花雪月平常事,笑看奇闻说炎凉。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

卫伟。2016年10月4日。于百合园。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2: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