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克己养生 |
正文 | 人上了岁数因为身体的原因,看问题和想问题与年轻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区别。 年轻的时候,紧张的工作只是当时感觉累,睡一宿觉第二天照样精神百倍的投入新的工作,年龄大了稍一紧张就会造成头昏脑涨的几天缓不过来。而且还会担心因脑供血不足造成心脑血管的疾病。本来想着是要从容不迫地做好每一天的事,但是实际做起来有很多的想不到,几个事赶到一起就会造成忙乱,紧张,心静不下来。看来是年龄一大,机体生理功能退化,就像健康讲座里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生了气或累着了,过去一天就没事了,年龄大生了气挨了累就会造成脑出血糖尿病等病症,原因就是老人的元气已经不足了,血管抵御不了大量的集中的精神或者体力的刺激,这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于丹在《论语》讲座中说,君子为人处事的特点之一就是遇事能温良恭俭让。对这一词汇的意义没有太深的了解,感觉就是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泰山压顶“不眨眼”的气势。实际做起来也许是心态没修炼到家,始终是做不到。年轻的时候遇事沉不住气,往往受到刺激后会拍案而起,厉声斥责,疾言相对,好像还有情可原,年龄大了还是这样没有大将风度,做不到温良恭俭让,也做不成君子了。看来当君子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在面临紧张的工作的时候是不容易做到从容不迫的。不是劳动态度的问题,是身体生理退化的关系。原来在油田当班长时对一些老师傅在年老之后的性情变化有些不理解,还是没有设身处地的从身体的角度为他们着想,而是认为他们是劳动态度问题,现在看来是冤枉了他们。 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历来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每天一见面人们的问候语就是“吃了吗?”。多少年以前每天能够吃上三顿美味十足的饮食,就是一个家庭的最大的愿望。现在人们担心的不是吃不上饭,而是每天回家去吃什么,做什么?想吃的好吃的基本上都吃了个遍,好像想不起来哪些东西还没吃过,哪些东西必须要天天吃上一顿才过瘾。 中国是一个美食大国,从南到北多少菜系独领风骚,有多少美味的加工方法数也数不清。有时间的人们开始尽享美食,先是到各大饭店品尝美食大菜,然后再到书店买回大堆的烹饪书籍,又到电视上看各种烹饪讲座,于是各种菜系的做菜方法都到了百姓的厨房里,巧男妙女们在厨艺上都有一拼,哪家的节日餐桌上都开了五花八门的厨艺展。虽然来了重要客人,孩子的婚宴、谢师宴、迎宾宴、生日宴还是要到饭店去,以示隆重和祝贺。每天的一日三餐还是要在家里的饭做上吃的。 记得小时候在家吃饭夏天就是豆角茄子柿子黄瓜辣椒,一日三餐无非是炒辣椒炖茄子炖豆角拌黄瓜菜,有的时候吃点面条鸡蛋糕调剂一下,没有太多的花样。什么香肠面包很少上百姓的饭桌。老一辈的人多数都是从农村刚刚来到城市不会做煎炒烹炸的美食,记得那时候一个十几户人家公用的大厨房就一道红烧肉都很少有人会做。父亲经常出差到外地,有一年上北京带回一只北京烤鸭,成了一家人的稀罕物,大家都只听说过北京烤鸭,见都没见过就更别说吃了。成家后炒个花生米都是技术活。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鱼,炖一只鸡,有盘猪头肉。 现在又将每日的吃饭纳入到养生的高度来衡量了。哪些是有营养的,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蔬菜不能一起烹调,哪些动物的肉食用最适于人的吸收,不一而足。老百姓的家里多少年以前,到了冬季就是土豆白菜萝卜豆腐,顾不上养生和营养。现在商店里超市里早市上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蔬菜供你选择,只不过是要由消费者承担菜农的劳动成本和反季生产成本。抛开价格的因素不谈,单就方便和品种的多样蔬菜的质量完全可以满足老百姓的饭桌需求。就看你的养生需求,消费习惯和消费层次了。好吃的东西虽然多,还是不能猛吃一顿。半大小子还可以,元气足胃口好多吃点少吃点无所谓,满院子跑几圈,吃的饭就消化没了。上了年纪,多吃一点都反胃胀肚消化不良,多吃反而不如少吃一点。这就是站在养生的层次上了。 人年龄大了脑血管退化,一着急上火休息不好过于劳累就会头晕目眩,手脚麻木,膝盖发软。所以必须放慢生活节奏,遇事沉着冷静,不急不火,按自己的节奏过好每一天。 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一点,累一点,睡一觉又会生龙活虎精力十足的蹦蹦跳跳的开始新的一天。人到了老年累了,压力大了就会得高血压,糖尿病,严重了还会造成脑出血脑中风。 心平气和就要心静。世界之大诱惑很多,利欲熏心,追求名利地位就不会心平气和,不为利欲所动,平心静气的对待每天发生的事,温良恭俭让的对待他人,才会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就要不怒。大家形容古代侠客,拍案而起,怒从胆边生,对持强凌弱者,气不打一处来。好打抱不平就不会心平气和,就会怒发冲冠,就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怒拔垂杨柳”“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时候的人不会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养生的基本心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的对待每一件事很不容易。世界上的事千头万绪,每一件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积极、或抵制、或观望。人们的性格或急躁、或沉稳、或轻浮。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必然在日常生活中顽强的表现自己。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心平气和的对待就要需要长期的修炼。 人活一世“精气神”是支撑生命的动力。精气神是道家和中医对人生命元气的一种形象的描述。曾有一位画家为了寻找创作灵气,准备到市郊的一处村庄购买一座农舍,当作创作和休闲的别墅。画家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到一处只有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居住的家中去看房。只见一位身着黑布衫的老妇坐在炕上丝丝的衲着鞋底,亢奋的脸上腾起一片红韵,头上隐隐的冒着汗迹。画家听村主任介绍说,这位老人无儿无女,是村上的五保户,最近半年身体欠佳,一些生活必需品都是他人代买,下地行走需要人照顾,近日几乎不能下地了,眼见得来日不多。老人住的房子是村里的财产,老人去世会由村里处置。过了一段时间画家打电话询问房子,村主任说再等等。半年过去了,老人仍然健在。直到有一日画家告诉村主任,由于一些变故,房子不能买了。没过几天传来那位老人去世的消息。原来老人听说了自己正居住的房子将被村长卖掉,很生气,来人看房子的时候就挣扎起来,奋力干一些自己能够承担的家务,让来人看到自己身体尚可,从而打消村长卖房的念头。那一日老人听说房子不卖了,心里一直绷着的那股劲松了下来,在几天内就故去了。画家听说了心里一阵感慨。 “精气神”是生命的源泉。往往患上癌症的在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状时,吃睡坐卧行动自如,思想上没有什么负担,进行治疗时情绪自如。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绝症后,茶饭不思,睡眠不佳,日渐消瘦,病情往往很快恶化,不几日就一命呜呼。“精气神”散了,人的生命就几近消逝了。 人们每日都在干各自的事,说着不同的话,但我想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因为你办的事而快乐,听了你话都会高兴,愉快,让自己的周围充满欢乐,让自己每天都沐浴在欢乐的氛围里,人们的身心都会因为你而充满愉悦,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这就是养生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则。 可以看到生活中,很多人有事都乐意同这个人说,遇事都愿意找他拿个主意,无论什么场合他只要一说话大家都会张开嘴哈哈大笑,那么这个人的身边就形成了一个“欢乐的气场”,从远处看这个团体就会光芒普照,充满阳光。人说真佛的头顶有一层佛光,光芒万丈,普照四方,我想这佛光就是这欢乐之光吧!能够给大家带来欢乐,这就是佛光了,就是佛对百姓的布施了。佛光是佛的自然体现,是佛的法力无边的体现,是一切魔幛的克星。阴暗的魔幛在佛光的普照下会烟消云散,乌云在佛光的照耀下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化腐朽为神奇。 欢乐是人类独享的大自然的恩赐,是其它哺乳动物都没有的独特享受,笑是人类独有的情绪表情。有很多人说话办事,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说出来的话真是“冷语一句五更寒”,听到的人会脊梁骨冰凉。如果每说一句话,都从听者的感觉出发,让大家都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暖言一句三春暖”,听到的人如沐春风浑身暖意,那么这个世界就会阳光普照了。人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最大的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的满足,而精神生活的满足离不开欢乐,离不开笑声,离不开愉悦。 有位大师说“拥有智慧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够保持愉悦”。你希望自己健康吗?那就永远保持高兴快乐在你的身边,这也是养生的一大妙方。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