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箔子和蒿纤 |
正文 | 小时候,家里有一种用高粱杆打的箔子。别看它不起眼,用处可多了。能铺在地上和木架上当床用,能竖起来糊上泥巴和旧报纸当隔墙用,能摊在院内晒衣服、晒粮食、晒棉花用。 秋季高梁收割后,砍去高粱穗、刳去黄叶的一人多高、一指头粗的高梁杆,成为人们的宝贝。一家一户抗几捆回家,就可以加工成箔子。 打芭箔时,用一根长杠,拴在两棵树之间,用五根结实的细麻绳,两头绑两块砖,按高粱杆的长度,均匀吊在木杠上,拿起一极高梁杆,按在木杠上,然后,把五根绳的吊砖,内外对调,绞在高梁杆后,再拿压一根高粱杆,内外继续对调绳砖,如此循环复,直到芭箔编的有四五米长,一副芭箔就打好了。 一副好芭箔,取决于选材和加工的手艺。材质好,加上制作好,一副密实、平整、耐用、好看的芭箔的主人,就会成为人们夸奖和请教的对象。而这样的人,通常在农村都是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甚至有的家,会用换工和给点礼物方式,从这些手艺好的手中,得到一副好的箔子。 那时候,还有一种叫蒿纤的农家用品,在种麦的中原农村流行普遍,现在上了五十岁以上的农村人,估计还见过记得。这个物品的名字,是不是我给的“蒿纤”两字,查了字典和上网收搜,也没查到。其用途大致和箔子相同相近。只不过用没有经过碾压的麦秸做成。其做法与打箔子相似。只不过打箔子辅助用具是木杠,打蒿纤用门板,因为麦秸短些。另外,打箔子是一根根用料,打蒿纤是一撮撮用料。 随着进代时步,芭箔、蒿纤淡出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普遍拮据。可先人们利用自产和自然之物,发明和创造性地手工制作的生活用品的智慧,令人敬佩,值得回味。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壮大起来。 终于从网上找张打箔子的图片,与大家分享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