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
正文 | 什么是美? 在当下,美可以是一切看上去令我们心情愉悦的事物;美也可以是任何使我们的外表变得高贵优雅的东西;美更可以是让我们陶醉其中、无法自拔的场景。但在古代,思想家柳宗元对于美,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的这一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与当代的美的概念迥然不同,当代美,只是孕育在一个或多个实在物中,认为美是客观的,并没有人的审美体验。 但美并不在外物,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 通。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中显示出来”。实际上,这正是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在当代,我们往往会错过许多美丽的事物,或者误认为这些就是美,我们会在不经意之间把美实体化,忘却了心灵对美的体验。我们奔波流离,不断去寻找美的事物,即使塞上十个钟头的车,也觉得值得,但是我们从未认真地想过,美到底是什么,美的本质我们真的理解吗?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对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当代人之所以认为美是客观的、实在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也是客观的。这里 的错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 界。“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但是,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所以,席勒说:“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显现是人的作品。一个以显现为快乐的人,不再以他感受的事物为快乐,而是以他所产生的事物为快乐”。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是生成。彰就是生成。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一层含义。 美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当代人认为美是客观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他们的常识,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是不会变化的,其实这种常识也是片面的。在审美活动中,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观赏者所看到的美的景象。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同样是读陶渊明的诗,同样是读《红楼梦》,同样是看凡高的画,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以及在欣赏作品时心境不同的人,他们从作品中体验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三层含义,是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美感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在当代,人人都认为花卉是美的,所以在公共场所要建设花坛,到人家家里做客都要带一束鲜花。但是花卉并不是从来就是美的。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很茂盛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 在当代,一般人都认为长得胖是不美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办法减肥,市场上也出现许多减肥药。但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认为丰腴的、富态的女人才是美的。在我国唐代,人们的观念都是肥胖才是美的。再以服饰来说,时代的差异更加明显。古代人的服装,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服饰,往往十分繁缛和拘束。越到现代,服饰越是趋于简洁、明快、随便。这也说明美的时代性。 把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的内涵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我们当代人应正确认识美,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美,并倾心享受你所发现的最美事物!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