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梦里寻“她”千百度 |
正文 | “一都柴,二都米,三都姑娘,四都被……” “逍遥茶,大鄣笋,荆州山核,伏岭饼……” 味道,大概是爱情之外,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了吧。每一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味道,伏岭的“味道”更特别,让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要寻找徽州的味道,就来伏岭。目前千年古村伏岭正全力打造特色“徽州味·道小镇”,许多游客正涌向伏岭,对它着迷,为它倾倒。 伏岭“徽州味道”的“味”,即指徽菜。徽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伏岭是厨师之乡,民国初期,即创建了“大中华”、“大中国”、“大富贵”等一批徽菜老字号,尤其是大上海二百四十多家徽馆大部分都是伏岭人所创办。 1956年,毛主席视察武汉畅游长江后,品尝到徽厨名师程明开(伏岭人)烹制的“武昌鱼”风味独特,赞不绝口,欣然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千古绝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成为美谈。1974年伏岭名厨高耀水去小平家值厨,他做的“红烧划水”,小平同志吃得津津有味,赞誉道:这名字(红烧划水)倒形象,味道不错。高师傅的好厨艺备受邓小平称赞,消息传开后,很快成为绩溪当地的民间佳话。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新一代的徽厨们正千方百计地搜集和寻找天然美味的食材,改良菜谱,从民间挖掘最原始的徽菜制作方法,同时改变传统制作工艺,不断将古老的徽菜菜式(如赛琼碗、十碗八、九碗六等)推陈出新,让徽“味”更加地道、更加浓郁、更加鲜美! 说到伏岭的“味”,就不能不说徽剧。2011年,伏岭即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君不见:在田间地头,村民劳作时,他们有时口中念念有词,抑扬顿挫,如醉如痴,一句道白,京徽剧味特浓。 徽剧古称“徽戏”,它孕育于徽州,之后走出深闺,传唱于大江南北,是徽文化和中国戏剧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徽戏的普及和盛行,创造了“四大徽班”进京的剧坛佳话,并由此成就了京剧的诞生。 “锣鼓响,脚板痒”。伏岭村有700多户人家,家家能唱徽剧,年长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4岁。令人惊奇的是,伏岭精心收藏了6000余件历代古戏服,都是由一代代徽商特意从外面购回传下来的,现保存于该村世德堂二楼。古戏服数量如此之众、保存如此完好,这在安徽省其他村落里并不多见。“我从艺20多年,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久远的古戏服,真是惊艳”,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王丹红如是说。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伏岭镇中心小学徽剧“童子班”的学生和老师们,就追随先人“徽班进京”的足迹,带上绩溪徽剧乘坐高铁再次去北京表演。2016年元月8日,“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安徽省千名艺术家下基层采风戏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在伏岭村古戏台隆重举办。2016年3月30日,央视2套摄影组首次走进伏岭徽剧传承基地,拍摄徽剧《水淹七军》片段,寻找乡愁。传统,传承,就是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伏岭“徽州味道”之“道”,即指徽杭古道,它全程25公里,是中国三大古道之一,早在唐代就已修成。神奇秀美的徽杭古道一直是经商、从政、求学者的崇尚之地,著名学者、近代思想家邵作舟(伏下人,清末三奇士之一)就是从徽杭古道走出大山,走向朝廷,走向成功!他写的治本立国的《邵氏危言》一书,名噪朝野。故绩溪民间至今还有经古道“吸取天地精华灵气”而成龙成凤之说。 关于徽杭古道,逸闻趣事就多了。你知道当年为杭州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当讼师、以致最后平反昭雪的伏岭名人邵老四吗?他的故居就在伏下的古桂花树下。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震惊朝野,当年的邵老四正是经由徽杭古道赶至杭州,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徽商胡雪岩的帮助下,终于打赢官司,为杨乃武与小白菜讨回了公道,至今广为传诵。 原生态的“徽州味道”,挥之不去,它缠绵于心间,成为徽州乡村地域的文化符号。让这样的徽州味道在徽州大地延伸,续演美好乡村建设的华章。 “鄣山毓秀,纹川钟灵”。徽州味道是一种乡愁,是伏岭镇打造“特色小镇”的灵魂和根脉。“千灶万丁”的伏岭在徽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徽州味道”历久弥香,氤氲五湖四海……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