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灵山拜佛 |
正文 | ![]() 大多数人拜佛,与信仰无关,而是出于需要——升官的、发财的、求子的、考试的、求平安的,等等,不一而足。出于需要的拜佛,多是在安静、隐秘的环境下完成的,大概是不想让外人听到对佛许的心愿吧。而今,名山大刹多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游人熙熙攘攘,吵吵闹闹,人们前往,既非出于信仰,亦非出于需要,而是参观游玩。 到无锡之前,早就听说过高88米,作为亚洲第一大佛的灵山大佛。到了无锡,又听说来无锡不拜灵山大佛,犹如白来一遭。本打算看看古运河,瞻仰东林书院等古迹的,听了这话,为不留遗憾,便入乡随俗,跟着几位同事,于蒙蒙细雨中去了灵山。 说是拜佛,却并没有真拜,而是跟随旅游大军到处看看,图个新鲜而已。 记得很早之前在一个寺院里看见一副对联——“身持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心怀邪僻烧香百柱无点功。”我对这副对联深感喜欢,一直牢记在心。 我不是佛教徒,不懂梵语,但在心底认为,佛嘛,想必具有鉴别好恶的慧眼和容人之过的慧心,如果为了争一柱香,而不管拜佛人性情如何,抱何目的,有求必应,甚至对不拜之人刁难报复,那无异于俗世的索贿受贿,便不是真佛。 对于佛,我虽称不上信仰,也算不上虔诚,但多少还有点敬畏之心的。 我对佛的敬源自于佛家提倡的“五戒”和慈悲为怀等理念,均是教人从善,在当今这样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社会里,佛家的智慧更能引导人修身养性。 我对佛的畏,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种观点:一个人无论在世间为善还是作恶,总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人在做,天在看”,这就是所谓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吧。因此,但凡做事,必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能抱着“神不知鬼不觉”的侥幸心理,昧着良心做事,要知道,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关注着世间之事。这种力量,或来自于自身未泯的良心,或来自于佛那洞察一切的慧眼。 这次,我依旧带着敬畏之心去的灵山。 灵山名气在外,游人也是多的。进入景区,游客们大都直奔大佛而去,尽管一道影壁,两道牌楼之间很广阔,但行人步履匆匆,显得几分拥挤。 我们也紧随人群,穿过正在维修的大雄宝殿拾阶而上。抬头,便是巍然屹立的大佛。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迎接八方来客。 在大佛坐落的平台与莲花座之间,必须乘电梯而上。因大佛赤脚站在莲花座上,游客伸手便可触摸到佛脚,谓之“抱佛脚”,暗合人们的心理,于是,游人便耐下性子,在弯弯曲曲的铁栏杆内鱼贯前行,等候乘坐电梯。 “抱佛脚”的人显得很有热情,佛脚的铜像被游客们摸出一圈锃亮的带。近距离拜一次大佛,抱一次佛脚,这就是灵山景区内的精华和核心部分了吧,对一个外地人来说,也不枉此行了。 或许受金庸小说和古装电视剧影响,在我的印象中,庙里应该住着许多念经的和尚才是,而现实中,庙宇被圈成了景区,看得多的是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和尚难觅踪影。也是,在这样喧嚣的环境下,和尚怎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看着不远处烧香拜佛的人们,我又想起了那副对联。 礼佛,便是礼心,这或许就是拜佛的真谛。回去的车上,我一直在沉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