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懂点逻辑思辨,打造咱的人脉
正文

懂点逻辑思辨,打造咱的人脉 □ 牧群

“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我们都不愿和思维混乱的人打交道,同他们交谈难以“晓之以理”,他们就动不动拿着不是当理说,轻者无理搅三分、重者强词夺理、胡搅蛮缠,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他们并意识不到自己在诡辩。没人愿加入这些人的行列,因为他们指定缺乏人脉。懂点逻辑遇到有人诡辩,蛮不讲理,会付之一笑,展示宽宏大度,不妄喜怒的大家风范,提升咱的人脉。读点小幽默,能长大智慧。本文会让读者绕开逻辑学的乏味,在辨析幽默谬误的笑声中,悉知逻辑学常识,学会识别和纠正谬误,提升逻辑思辨水平,学做“通情达理” 的人,打造咱的人脉。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认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

—— 题记

人脉的定义五花八门,不易统一,然而,什么人拥有人脉容易达成共识。有人脉的人即是大家都想结识的人、是大家都想与其交往的人、是乐于助人的人、是口碑不错的人,是落难时都会有人帮的人。他们善于换位思维、适应环境、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彬彬有礼。他们信守诺言、富有同情心、感恩戴德、持之以恒。毫无疑问,有人脉者须善解人意,有人脉者须通情达理,有人脉者语言交际能力不能差,语言交际与踢球一样,要遵守规则,包括语言规则和逻辑规则。一个人可能巧舌如簧,但如果他讲话时频频出现逻辑错误,张口闭口皆是谬误、诡辩,他指定被看成胡搅蛮缠、蛮不讲理之辈,他如何能拥有人脉呢?所以人脉达人多多少少要懂点逻辑思辩。

不能表达一定思想的符号称不上语言,鱼儿离不开水,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需要与时俱进,于是诞生了探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爱因斯坦断言,西方科学的基础源于两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希腊哲学创造的形式逻辑体系,及通过实验研究寻找因果关系的方法。197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七大基础学科: 1. 数学, 2. 逻辑学, 3.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 4. 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 5. 物理学, 6. 化学, 7. 生命科学。逻辑学排行老二,先于物理、化学,驾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不必赘述了。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教育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先生的肺腑之言依然不绝于耳:“西方文明、民主、富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逻辑的发达,中国人要学习西方文明,首先就要从逻辑开始。” 此话的言外义明显,国人的逻辑思维不如人,振兴中华,思维能力要迎头赶上。 一百多年之后,虽然,逻辑学仍未进入我们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逻辑学专业课程已经按部就班。逻辑学也早已纳入MBA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做了30余年的教育工作,笔者目睹诸多本科生、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平时的作文、会话、翻译练习中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层出不穷,如语篇中存在大量的衔接和连贯问题,其根源并不是语言表达手段欠缺,而是逻辑思维不严密造成。许多人不熟悉基本的逻辑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不了解正确的划分、定义、限制、概括、判断的方法,不了解归纳、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不能识别简单的逻辑错误。这不能怨学生,国内语言学家零星的逻辑学知识都是自学而来,国外的语言学家,如奥斯丁、舍尔等等是或堪称逻辑学家。

逻辑思维和语言交际是同一过程,思维不严密、违背逻辑规律必然导致语言表达混乱。日常语言交际中,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语境、定义不当、因果倒置、以偏概全、论据不相干、以讹为据、三人成虎、断章取义……等等错误屡见不鲜。不是危言耸听,某(211)重点大学的校长,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他的一篇6000多字年终工作报告,请逻辑学家给看一下,结果发现明显的逻辑错误27处。任何修逻辑学的师生都不会对此感到惊讶,因为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

无论理工科还是文科,无论是探索理论还是日常交际,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当代的艺术家要悉知哲学、文论、美学,需要思辨一定的理论问题,单凭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不妥,自然科学家需要创造力、其思考需要哲学的深度,需要意象思维,也离不了形象思维。所以对此而言,双方都无须厚此薄彼。我赞成杨振宁先生提出的“灵顿思维”,恰到好处地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为一体。

笔者发现人们在说笑话的时候,经常利用语言交际中的谬误和诡辩制造“笑果”,幽默创意人先预设听众已掌握了某一逻辑规律,然后刻意让幽默里的某人违反这一逻辑规律,在明显的逻辑错误被识破之时,幽默人巧妙地运用语言机智让错误变得“自圆其说”,让矛盾之中蕴含着协调,于是爆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笑话里的逻辑错误来提高逻辑思辨能力,进而提升我们的人脉。

先看下例,美学教授的孙子问爷爷:“爷爷,您为什么说一切假的都是丑的?” “那当然了!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 “能!”孙子爬上爷爷的膝头,得意地说:“瞧您自己,戴上假牙后显得又精神又年轻,摘下假牙,嘴巴又空又瘪,那才难看呢! 这不是反例吗?” 教授无言以对。

孩子表面上理直气壮,其实他无意中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就是偷换概念。美学教授所言之义是:一切虚假的东西都是丑恶的。这句话中, “假” 指的是“虚伪的”、“冒充的”、“虚假的” “矫揉做作”的意思,是个贬义的抽象概念。“丑”也是个美学的抽象概念,指“丑恶的”、“恶劣的”、“败坏的”、“令人厌恶的”、“不美好的”等等意思。然而,孩子的举例中,“假牙”是“人工制造的义齿”,是个中性名词,“假”是“人工制造的”意思。而孙子所言的“丑”也不表达抽象概念,只是指“字面上丑陋”而已。其实“假牙是假的却有美容效果” ,不是个恰当的反面例证。孩子在论证时,没有与爷爷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没有和爷爷保持思想的一致性,他违反了同一律,我们识破他的逻辑错误,又感觉到矛盾与和谐的微妙并存,就会感到滑稽。

人们平时讲的“概念”是思维的抽象。“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反映思考对象的本质特征。所谓“同一律” 即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至始至终地同一,以便维持思维的确定性和逻辑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同一词先后表达不同的概念。原来用某一词表达某一意义,在思维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本词原有的意义,故意违反这个规定是偷换概念,无意识地违反这一规定是混淆概念。经过这一番议论,我们再遇到别人或自己“混淆或偷换概念”,可以应对自如,不会张口结舌,也可以鞭策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还可以利用这一逻辑错误搞笑。

牙刷广告:“一毛不拔”渲染刷毛耐用的程度至极。成语,“一毛不拔”原意指特别吝啬,其中“毛” 指极少的花费。在牙刷广告里,“毛”指牙刷的毛,是物质形态。 偷换概念用作修辞手段,提升了语言的魅力、诙谐性。让直白的字面意义“相形见绌”,让平铺直叙的说教“望尘莫及”。

再看下例, 一位老师问学生,“音乐家最重要的生理素质是什么?” 学生答:“耳聋。” 老师说,“你瞎说。” 学生貌似有理地强辩,“你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吗?” 众所周知,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伟大音乐家,但是耳聋的大音乐家凤毛麟角。学生用极特殊的例子,以偏概全,仓促、轻率地概括引出错误论证。用“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实属误用归纳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以偏赅全又称非典型论证、仓促概括、特例概括、视相对为绝对谬误,比如,在“守株待兔”的故事里,农夫偶然遇到兔子撞到树上死去,于是丢下农活,专门守在树旁,希望再拣到撞死的兔子。视局部为整体之谬误还有,盲人摸象;一叶知秋,是从表面到本质。又如交通安全广告:“你打算怎样?每小时车速40公里,活到80岁,还是相反?” 相反就是每小时车速80公里,活到40岁;“开慢点吧,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殡仪馆” 开快车=直奔火葬场。这都是是用“以偏概全”来幽默、来夸张。其修辞效果,诙谐可人,其文字魅力,令人拍案叫绝。与以偏概全相对应的谬误是以全概偏。

请看下例,迪克的妈妈定了一条规矩,如果迪克在吃晚饭时回来晚了,他在吃饭时就一句话也不能说。昨天像往常一样迪克又回来晚了,一进屋他就嚷:“妈妈,我跟你说!” 妈妈立马制止了他。“但是,妈妈……”迪克想争辩几句。妈妈厉声呵斥:“一句话也不能说!” 晚饭后妈妈问他想说什么。他说,“妈,我想告诉你,妹妹掉河里了。”

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但是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仍然坚持“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 就犯了特例的谬误。上例中迪克由于妈妈的严厉制止而没有报告实情,迪克该破例的时候,没有破例,等到饭后才告诉妈妈小妹妹溺水了,这时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机会,其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了。

以全概偏的特例错误是把一般原则用于特殊的场合。它又称为偶然的谬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如果一个朋友在精神正常的时候,把枪交给你保管,而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来向你索要, 你该不该还给他?没有人会赞成把枪还给他。” 如果朋友患精神病时,仍然坚持“借东西要还”的一般原则, 就犯了特例的谬误。精神病患者掌握了枪,后果不堪设想。同样一个人得了癌症,为了不影响患者情绪,可以隐瞒病情,这时不必坚持“人不能撒谎”的原则。

违反逻辑规律就出现谬误,谬误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主要在言语的交际过程中暴露出来。在具体的语用中,谬误的表现形式不胜枚举,难以穷尽,如“要长寿吃驴肉,要健康喝驴汤”(论据不足),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利不起早(以偏概全),狗不嫌家贫,孩不嫌母丑,马善任人骑、人善任人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当类比)……这些俗语大都是用隐喻思维的方法揭示问题之实质,其思维是模糊性的,其结论是或然的。平时闲谈、聊天,或者写点杂文还可以用用,但不亦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用作理论求证的论据不妥。

俗话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我们都不愿和思维混乱的人打交道,同他们交谈难以“晓之以理”,动不动,他们就拿着不是当理说,轻者无理搅三分、重者强词夺理、蛮不讲理,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他们自己并意识不到自己在诡辩、在胡搅蛮缠。谁都不愿意做这种糊涂人,因为他们指定缺乏人脉,也不会有什么气场。读点小幽默,能长大智慧。通过辨析笑话里的谬误可以识别和纠正谬误,提高思辩水平,最重要的是,辨析谬误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起点,这是我想进一步讨论的下一个话题。(本文属于原创。用于分析的英文笑话由笔者翻译,选自拙作《英语幽默的奥妙》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0)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