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洞微光照千秋 |
正文 | 一洞微光照千秋 文/燕超 一 我们一行去张良洞的时候,正是2014年岁末时节。 也许,这不是外出游玩赏景的最佳时间节点,但心中却升腾着一簇火,一簇足以冲破冬日肃杀氛围,烧尽倦怠情思的火焰。我知道这一簇火,只因一个人而点燃、扩散,并最终蔓延成一团强烈的仰慕之情。 当自己真的走近张良洞的时候,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潜意识中,回荡着一个远古的声音:“千年的跨越,需要一颗虔诚的心去敬仰和膜拜……” 其实,此行的目的地——张良洞,仅仅是颍河北岸一个并不大的所在而已。 二 一对石狮拱卫,一丛松柏掩映,深灰色东大门牌楼闪了出来。门梁“圣踪”的横批,“天下神迹张良洞、世上仙境留侯祠”的对联,鎏金溢彩,格外醒目。门前,一方青石碑赫然矗立,上书三个遒劲的大字“张良洞”。 与这方石碑擦肩而过,走进深幽门庭的一刹那,我有些迷失,仿佛一粒微尘溅落随风漂浮起来,向着遥远的过去时光,逝去的千年岁月。 路径幽长,地势起伏,一行人经民国所建古朴的张良纪念亭、过碑林、观镌刻“托天老母”的六角攒尖琉璃瓦亭,眼前的一切,似乎在以自己顽强的存在,向我们无声倾诉,那早已逝去的沧桑历史。 “下面,就是张良洞……”温和儒雅的禹州市文联原主席杨永华先生向我们介绍道。沿着缓坡向南前行,走近了,一行人停下脚步,细细观看起来。张良洞、訾仙洞、黄石公洞,由北向南依次排列,依附土崖石壁而凿建。洞前曲折通幽的拜谒通道上,古柏苍翠,烟雾缭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张良洞。据杨永华先生介绍,张良洞进深6米,洞宽、洞高皆为3米,洞口由青砖浆砌,现在门额所书“张良洞”三字及对联乃张自立先生所撰写。洞内光线昏暗,陈列祭坛供品,张良汉白玉雕像正襟危坐,身负黄披风,栩栩如生。杨永华先生进一步介绍道:“张良洞是汉留侯张良早年读书求道的洞穴。成洞有两说:其一,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禹州民众为纪念张良,在原洞的基础上凿壁而成;其二,明代禹州知州徐明善自州西南把老子殿堂改建于颍河之滨,凿岸为洞,名曰“张良洞”。 此洞,为清初兵备沈荃修禊之地,后任知府逐渐辟建成大成殿三楹,环以斋舍,有亭有堂,有轩有圃,间植花木,成为人们拜谒、游览的胜地…… ” 三 走出洞来,举目四望,张良洞下颍水东流,清波微寒。一时间,我想起了张良故里张得镇张得村的子房寺、望月亭、张平墓。凝神远眺,颍河如带,飘拂而过;三峰翠微,浸染西南;古钧晓月,无声西流。 冬日的阳光,洒落身上,让人感到些许温暖。 伫立张良洞前,凭栏远眺,思潮涌动。 不由得,我想起了博浪沙、圯上受书、鸿门宴、楚汉战争、退隐黄袍……张良洞,堪称张良生命历程中崭新的起点,最为重要的人生驿站。 不由得,我想起了南阳、卧龙岗、诸葛庐……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从那里走出,演绎精彩的三国历史风云。张良,正是从张良洞走出,慷慨奔赴秦末汉初乱世争雄的风云际会。 不由得,我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张良,正是在这里读书求道,蜕变涅槃,最终演绎出一曲仰天长啸、剑胆琴心的华美乐章。 回首张良洞,洞口光影晃动;我似乎产生了错觉,那洞内,弥漫的烟气,升腾起了片片祥云,直冲霄汉。隐约可见一洞微光,掠过颍水,扩散向遥远的天际,涌动成了历史的天空,激荡成了秦末汉初的变幻时局和烽火烟云…… 从张良洞远古幽深中走出,我们一行来到了张良文化纪念馆第一展厅,又置身于博大精深的张良文化氛围中。 张良文化展可分三部分:前言(生平简介)、“张良故里在禹州”(实物图片、文字简介)、“张良历史故事”(绘画图片、成语典故)。 徜徉于文图中,一个原本模糊的张良,渐渐明朗清晰起来: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辅佐并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获胜,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谋略出众,被后世尊称为“谋圣”……” 耳畔,仿佛轰鸣历史的回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加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司马光《资治通鉴》) 四 我们一行向留侯府走去。 耳畔,回荡着杨永华先生饱含深情的声音:“襄阳古隆中、成都武侯祠,因“智圣”诸葛亮而万古流芳;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堪称一代“谋圣”的张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张良洞,却深藏岁月深处,被后人所忽略乃至遗忘……” “中华文化促进会所确立的圣贤书院文化工程之一——张良书院,总投资3.8亿元,占地面积100亩。选址就在现在的张良洞文化风景区……弘扬张良文化,我们义不容辞;强力打造禹州张良文化品牌,我们任重而道远……” 外面,阳光灿烂,西风漫卷;道旁,林涛声响,竹丛淌翠。 巍峨屹立,富丽堂皇的留侯府就在前方。许久,我的思绪依然弥散在旷古久远的历史时空中。在绚烂的光影下,恍惚中,一个峨冠博带,容貌俊朗之人,正纵马扬鞭从留侯府内奔出…… 来者为谁?正是汉留侯张良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