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新疆是个好地方之三----关于渠、鱼、瓜果、雪
正文

三、水稻田的鱼

成年后,经常做梦梦到很多鱼在身边活蹦乱跳,随手可抓,大概来自童年的经历吧?

1953年,当兵团驻扎在新疆沙井子这个地方时,决定用种水稻来改变这里的盐碱滩的土质,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如今,沙井子成为南疆重要的水稻生产地。,沙井子大米也名誉新疆,这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干过的农活拔稻草算是其中之一吧!每年,放暑假时,学校都有支农任务呀。一望无际的稻田地,若干人进去都看不见。通常老师都是分组承包到地的,两个同学一块地,草拔完了老师检查合格了就可以回家。

刚开始,基本上是分不清稻苗和三轮草、稗子草的区别的,总有把稻苗当稻草拔的过程,慢慢地识别开了。感觉地里的草总拔不完似的。稻田地里的蚊子很多,咬的身上红红的一个个包,太阳火辣辣地照在脸上,没有草帽更没有防晒霜,直通通地享受日光浴。

这样煎熬的过程,还是会有惊喜出现的。

有时伙伴都不说话静静地拔草时,会听见稻田地里噗通的声音,那是鱼儿在做健身运动,空中翻呢,于是,都迫不及待朝声音的地方跑去,运气好时,还可以抓到一条两条小鱼,在地旁边挖个小坑,弄点水,把捕获的鱼放那里,等干完活再带回家,特别有成就感。

当然,这点成就和大人们的就没法比了。

记得那时稻田地里的鱼特别多,大人们临傍晚时,把鱼篓放在稻田地里,早晨取鱼篓时里面起码有几十斤鱼。大部分都是鲫鱼、新疆鱼,鲤鱼很少。那时妈妈就开始忙活了。

把很小的鱼检出来喂鸡,剩下的都清洗出来,我们帮忙刮鱼鳞。家里有一个很大的铁皮盆,深大概有四十公分,长大概有一米二,平时用来洗衣服洗澡用的,这时就派上用场了,那么多的鱼在一个大盆里聚会,有些活泼分子不甘心,企图跳出盆外,无奈那个盆实在有些高,也有个别跳高健将跳出盆外,又被扔回盆里,看着鱼儿在盆里跳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如今回忆起来还有愉悦。

小时,也许是吃的鱼儿多,长大后基本不是很馋的。那些鱼儿吃不了。妈妈就把它们用盐腌上,晒成鱼干,到了冬季时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了。

四、灌溉的渠

除了一望无际的稻田,棉花田,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纵横交错的灌溉渠了。在辽阔的戈壁滩上开辟绿洲,没有水源是万万不能。好在新疆有个天山,引水灌溉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最好方法。

小时候,常常听见大会战三个字,那就是意味着连队里的所有青壮劳力都集中起来去挖大渠。既然是会战,说明又紧急又艰苦,会战的人通常都吃住在工地里,把头年的淤泥清理出来,为了来年引水灌溉,所谓的大渠其实就是排碱渠。这些渠道每年都要清理,寒冬腊月,地面都冻的坚硬,会战的人们用镐头、铁锹、坎土曼(新疆的一种劳动工具)把土一点点掀开,放到筐子里。再挑到别处。那时,常常听见大人恐吓不听话的孩子:再不好好学习,一辈子让你挖大渠!可想而知,那是多么艰苦的一件事情。

小时候,没见过河,感觉那又宽又长的渠道就像是笔直的河流一样。

除了宽大的排碱渠还有沙子渠,也是灌溉用的。夏天的时节,那里就是孩子们的天堂。

内陆地区的孩子,看不见大海大河,一条条沙子渠就是孩子眼里的黄河长江。

盛夏的中午,大人们都午睡了,贪玩的孩子结伴来到沙子渠,有脱光衣服在渠里玩耍的,有在岸边的沙枣树上摘沙枣的,也有在树上掏小鸟的。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摘沙枣。那是那个岁月里沙漠地带最好的果实了。

新疆的沙枣树有两种,一种是大沙枣,一种是小沙枣。大沙枣个头比较大,成熟后红红的特别像乐陵小枣。往往是低处的还没等红透,就被孩子们摘走了。有时,为了够到高处的红的诱人的沙枣,破费周折,勇敢的孩子就不断地往高处爬,胆小的就折个树枝往下打。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地下的沙子很厚,有时沙枣落地时被沙子埋住了,为了避免损失,我还有个妙招:记得那时我有一件蓝底白点的半身裙,陪伴我度过很多的夏天。我把背心掖在裙子里,把摘来的沙枣放背心里,整个背心装的像个小包时,再下树。然后背心一提,里面的沙枣就都掉下来了。落在提前准备好的筐子里。

也有狼狈不堪的时候。记得有一次爬下树时,没有控制好力量,结果一条腿卡在两个分支树干之间,怎么也退不出来。小伙伴前来帮忙,连拉带拽的,好不容易把我紧紧卡住的腿拔了出来,腿上蹭掉了一层皮不说,还被挤得万紫千红的。

大沙枣好看,味道不如小沙枣甜。成熟后的小沙枣是淡黄色,不过是在尾部有一层透明的黑色,那是集聚的糖分。那个岁月吃块糖都是奢侈的,所以,它无疑成为孩子的最爱之一。有时,摘的多了,吃不了,妈妈就给我们烙沙枣饼吃,就是把沙枣和面和一起烙的饼,味道当年吃起来很美味。

灌溉渠旁边有很多美好的东西,除了成熟的沙枣满足我们的食欲之外,还有每年春季时,那小小的黄黄的香香的沙枣花陪伴我们度过的一年一年的童年。

五、甜蜜的瓜果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姑娘一枝花,这是新疆流行的一句话。在没有离开沙井子这个弹丸之地时,没吃过那些地方的葡萄和瓜,所以,认为沙井子的瓜是最甜蜜的瓜。

模糊地记得被连队的叔叔带去过一次瓜地,对于那时的我就相当于现在的外出旅游,因为那时的瓜地离单位都比较远,因为那时家里有自行车的人比较少,我居然能坐着自行车去瓜地,这是多么优厚的待遇,所以印象格外深。

为了方便职工买瓜,单位一般都是用大车把瓜从很远的瓜地拉到单位,卸载下来,集中到一个大仓库里,然后各家各户再来买。卸瓜的任务往往就落在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身上。

孩子们排成长长的队伍,一个往一个手里传瓜,两头都是大人,中间是小孩,很快,一车一车的瓜被摆放在大库房里,绿油油的一片。依稀记得那时有一种瓜,细长细长的,名字叫炮弹瓜,味道不比哈密瓜甜,但形状很特别,深受孩子的喜欢,往往是先当玩具玩过后再开吃。这个品种早已绝种了。所以,永远都成为记忆了。

孩子们的劳动不是没有报酬的,在把所有的瓜卸完之后,大人们会把地里那些长的不是很出息的小瓜蛋分给孩子们,于是,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奖品眉开眼笑地回家。

除了连队自己种的瓜果外,也有维族老乡(团场人把维吾尔族人都称作老乡)把他们的果实拿来卖。

最初我记得不是买卖,是交换。上小学时,妈妈就曾经让我用家里的大米去和维族人换苹果或者杏子。别看当时物质不是很丰富,我还不是很喜欢吃苹果的,最喜欢吃的就是杏子和葡萄,就觉得维族人种的水果格外甜,吃完后手里的糖很多,黏住手指都掰不开的感觉。

真正见识维族人的葡萄架,已经是1985年了。第一次进城高考完毕,老师带我们几个高徒来到维族人家的葡萄园。高大宽敞的葡萄架上结满了果实,散发着青绿色的光,那一串串葡萄犹如珍珠般撼动着我未经世面的心,老乡一点也不小气,热情地给我们摘着葡萄,嘴里说着:吃嘛吃嘛!那天,我在葡萄架下和我的同学老师合影一张,遗憾的是如今照片已不知身在何方了!

六、雪与冰的舞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只有在北国生活过的人们,才可以领略冰与雪的舞。

童年的冬天几乎都是在冰雪中度过的。家里四个孩子的唯一黑白合影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照片上的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男孩们都带着那种雷锋标志的帽子,我的脖子上围着一个方格子的围巾,周围是光着枝桠的树,但是却没有雪。

冰天雪地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苦恼,下雪的日子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

整个冬天几乎都是白色的世界,厚厚的雪挂在树枝上,披挂在家里的柴火堆上,覆盖在屋顶上。下雪天,去上学,路上就走的格外慢。一方面是路不好走,另外一方面孩子们还喜欢追逐着飘舞的雪花。

我们用自己的鞋子在雪地上踩出各种图形,看谁组合的好看,有时遇到雪深的地方,一脚踏进去,雪几乎深入到膝盖,顺势在雪里打个滚再爬出来。衣服居然一点都不脏,那个雪很干净,有时我们还捏成雪球,除了打雪仗,还吃着玩。

冬天排碱渠上结着厚厚的冰,就成了天然的溜冰场。孩子们带着自制的雪橇,在冰上滑翔,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个工具的,大家于是就轮换着滑。没有雪橇的,自己就在旁边滑,只要起步的速度够快,也可以在冰面上滑行很远,冰面很光滑,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很容易摔跤,但从未听说哪个孩子的胳膊腿啊摔折了,因为身上穿的厚厚的棉衣棉裤就是最好的保护伞。

我一直属于胆小的,每次颤巍巍地站在冰面上,不等有所动作,就趔趄地摔倒,几乎是满眼嫉妒和羡慕地看着身旁自由自在滑行的同伴。这种遗憾长久地生存在心里,以至于很多年了,总是重复地做着同一个梦:穿着溜冰鞋,在冰上滑行着、舞蹈着。

关于冰和雪的记忆到了高中毕业,就嘎然停止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