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要让环保守法成常态就要执法逗硬 |
正文 | 环保部长陈吉宁履新后首次公开亮相,表示要让守法成为常态,“如果守法都做不到,何谈环境保护”。他还对近日引起关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新京报 2015年3月2日) 近日,前央视主持人央视前记者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广泛关注,她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 在记录片中,我们看到,一些违反了相关法律污染环境法的行为大量存在,也没有没查处,如几乎全面造假、普遍造假没有任何排放设施的国三车,大力排污的生产过剩的钢铁企业,这其中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也有执法不严、处罚不够的原因。就如造假的车企业老板的说法“如果环保部能够去执法,去抓那些造假的车辆的话,我保证第二天就生产真的”。 任何地方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如有利益的诱惑,必有大胆的践行者。只有制定明确的法律,并严格执行,让违法行为付出代价,才会让守法成为常态。如美国加州制定最严格的新车机动车标准,环保部门有权力抽查任何新车,可从用户手中直接抽查十二万英里之内的在用车,一旦发现厂家违规,要从出厂当天开始,每一天罚两万五千美元。环保部门有权力要求车企,召回全部问题车辆。 当然,也不是一味的说环保部门没有尽责,也有其中的客观原因,如大气法立法时执法主体“有关部门”不明确造成了环境部门执法的尴尬,没有明确该环境部门管,这也造成有些监管中多头监管却又相互推诿、无法落实。 受限于原有的法律规定,长期以来,我国环保部门的处罚力度、执法手段都相当有限,相对于公安甚至税务和工商部门来说,环保部门一直都是一个“软衙门”,难以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新增“按日计罚”的制度、行政拘留的处罚措施、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度,设立了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等,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 严厉的法律还需逗硬执行,严格查处,让违法者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才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才能让守法成为常态。(作者 吉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