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副好联赞清官 |
正文 | 一副好联赞清官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会上,习近平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并对这副对联表达了由衷的称赞。查实这副对联是出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作者是清康熙年间的县官高以永。 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兴人,北宋名将高琼第22世孙。高以永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举人,十二年(1673年)中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调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开清代内乡知县任职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并兼新安县事。三十一年(1692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仅一年余,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时年63岁。高以永入仕后在内乡做过九年知县。高以永初到内乡上任时恰好是清初战乱之后,内乡百姓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导致田地庄稼荒芜、经济萧条。在赴任路上,面对如此情景,高以永深感责任重大,一下车就问民疾苦,赈济灾民。清同治《内乡通考》评论他说,“高以永,广开垦,除匪盗,其有造于内乡者甚大”。 高以永到内乡上任之初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他为政以宽厚为本,效法战国时单父县令宓子贱,崇尚鸣琴而治,政简刑轻,重修了内乡县衙的二堂,并将原来二堂的“思补堂”改为了“琴治堂”。曾经有一位孝廉畏罪亡匿,他的父亲和他的儿子被羁于县衙,高以永认为儿子犯罪不能株连老人,但考虑到放了老人却无人养活,于是请上级将他们祖孙二人一并释放,百姓无不称好。为时刻警戒自已要为政以德,廉洁奉公,他深思熟虑后秉烛研墨,便写下了这副楹联,并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流传千古,影响至今。现在看到的三省堂所挂楹联,为启功弟子、书法家张志和于2008年所书。 高以永为人做事温厚和平,爱护百姓,心胸开阔,秉性宽仁,遇事沉着冷静,谈笑处之。,在内乡任职九年后,经吏部考核优异,迁直隶省安州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百姓挽留不舍。清康熙《内乡县志》为其立传,称“高以永,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离任时,内乡百姓们扳道挽留,甚至有人追送达数百里。后来,内乡百姓为高以永立有“德政”、“去思”两通石碑在仪门之前,并把他安放入名宦祠。 高以永一生任州县官共十一年从未携家人至任所。从内乡至安州、从安州至户部,离任时,他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财产,连灵柩也不能运回,靠亲戚朋友资助才得以归葬。 高以永不仅是一位好官,也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之一,身后留有《高户部诗集》一本,嘉兴《竹林八圩志》收录了其一生的诗作数百篇,仅见于康熙《内乡县志》记载的就有诗歌、碑文20余篇。他在《内乡春日漫兴》一诗里写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静胜山家,悠然竹几摊出坐,落尽中庭白杏花。” 高以永的对联以明白的语言正确地阐述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指出了从政为官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和底线,虽然是出自封建时代的官员之手,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涵。对于今天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行政手中权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这也是它能得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内的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赏的原因之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