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折戟沉沙话赤壁(散文随笔) |
正文 | 折戟沉沙话赤壁 (散文随笔) 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鄂南地区,有这么一句童谣:“说书莫打赤壁过,三岁小孩知三国。”古战场赤壁的故事,在当地老百姓中是有口皆碑的。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北方劲敌曹操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江南新旅游景点古赤壁遗址) (江南古赤壁遗址原貌) (赤壁“点将台”) 解放以来,在赤壁(过去为湖北省咸宁市蒲圻县),几乎年年都有古兵器出土,如刀、剑、戟、矛、盾等等,数量逾千件之多。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一带,往下深挖一米,往往就有这类文物出土。可以说,这里是一座难得的“地下博物馆”,它为我们研究古战场赤壁的地点、战争规模和当年的经济、军工水平,提供了有力的见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把黄州赤壁称为“文赤壁”,而将蒲圻称为“武赤壁”,倒也并无不可。 赤壁,作为历史遗迹而受到重视,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描绘:“赤壁山,在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操舟船败走处。” “赤壁”石刻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据《湖广通志》载;早在宋代,此地的石岩上即有“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据说,当年大获全胜的周瑜为纪念赤壁之战,挥毫题写“赤壁”二字于石岩;因为是巨手神笔,力盖千钧,字迹竟透过石岩到了另一边,以至在山后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历年长江涨水,即使洪水惊天,这“赤壁”二字石刻却绝不受淹。这个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可“赤壁”石刻历经千百年的风化,日晒雨淋,至今仍然完好无缺,这至今仍然是个迷。…… 由于蒲圻赤壁在我国军事史上有它光辉的一页,因此它孕育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戏曲。这里,我们从浩瀚的诗海中,摄出二首作为见证:一首是大诗人李白的《赤壁歌》。诗中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冲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于此”二字,应该看作赤壁实地。李白途经蒲圻赤壁,即景赋诗,是合情合理的。这首诗在《全唐诗》里并没有辑录,却在《湖广通志》和《蒲圻县志》里有着明确的记载,这实在是志书的一份不可抹杀的功劳。另一首诗,即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细琢磨诗的前两句,我们很难怀疑诗人没有到过蒲圻赤壁。况且,从《蒲圻县志》和《湖广通志》中,人们也能找到这方面的佐证:自宋代起,蒲圻赤壁即已出土赤壁之战的兵器。当年,诗人杜牧漫游赤壁,在江畔拾得“沉沙”的“折戟”,认出它是“前朝”之物。苏东坡作前、后《赤壁赋》,由于他游的黄州赤壁,是“文赤壁”,没有那类“折戟”出土,自然就回避了这一点。……还有人说杜牧这首诗,是在古汉阳的一个也叫赤壁的地方写的。有历史学家考证为准,应该就是蒲圻的赤壁了。 蒲圻赤壁,景物宜人。而且,这一带的名胜古迹,几乎都与赤壁鏖战的故事联系在一起。那临江挺立于山巅的“翼江亭”,相传是东吴的军事哨所,周瑜和诸葛亮均曾在此瞭望北江曹军的动静。南屏山上的“拜风台”,是孔明祭东风之处。如今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的“武侯宫”海陈列着一大批庞统献连环计、披阅兵书的地方。今天,赤壁以其丰富的文物和优美的风景,兼有历代碑刻和动人诗篇,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蒲圻赤壁又可以说是“文武兼备”的。 注:原稿2015年刊登湖北省公安厅“警营随笔”、监管总队、长航公安局芜湖分局主页 作者:交通运输部公安局长航武汉分局(交流办) 阮海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