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瑶里古镇买茶记 |
正文 | 1、女人喜欢购物,喜欢逛街,看到商店便两眼放光,一天下来哪怕什么都不买,累得和三孙子似的,也会心满意足。 我一开始不理解,后来理解了,自从喜欢上喝茶后,我也有了购物的冲动,看到茶叶店也会两眼放光,哪怕这个茶叶店是在穷乡僻壤。 有一年在天水,从火车站坐公交车去麦积山石窟,中间路过一小镇,无意中瞥到一家卖茶叶的小门头,车都开出去好远了,我还侧着身子行注目礼,怅怅然若有所失。 还有一次去陕北米脂,在县城里闲逛,路过羊肉面馆,火锅店,超市等都熟视无睹,偏偏遇到一家卖茶叶的小店有些小激动,尽管知道这里并不产茶,也无甚好茶,还是忍不住进去转了转。 等到了南方,到了真正的茶乡,更不用说了,只恨自己带的包小,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茶叶越积越多,以至于专门盛茶叶的小冰箱始终塞得满满的,今年下定决心,再好的茶叶也不买了,把原有的喝完再说。 盘点一下库存,占地方最多的是两大包绿茶,来自江西景德镇,确切点说是距离景德镇不远,隶属于浮梁县的瑶里古镇,一个曾拍过很多电影,环境清幽,适合休闲的地方。 浮梁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在过去却很有名,白居易长诗《琵琶行》里有一句,“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此浮梁便是彼浮梁,在那时,浮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茶叶集散地了。 好山好水出好茶,瑶里古镇,完美的诠释了这点,古镇四面环山,一水中流,山是不知名的大山,层层叠叠,满目苍翠,水是小家碧玉般的瑶河,缓缓流淌,清澈见底。 查看地图,还有一个神奇之处,瑶里古镇位于安徽,浙江和江西的交界处,和庐山,黄山,武夷山几乎等距离,将黄山,庐山和武夷山三点连起来的话,它正好处于三角形的中心点。 有名山就有茗茶,黄山毛峰,武夷山岩茶,庐山云雾茶,早已享誉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瑶里古镇的“瑶里崖玉”,也不逊色,产品荣获1994年中国国际饮品展览会金奖,1997年中国茶博会金奖,具有外形紧、细、圆,直等特点,色泽翠绿,叶底明亮,溢味醇厚,有板栗,兰花之香。 走过路过,不能错过。 2、说起来也有点戏剧性,在瑶里古镇买茶时,竟然邂逅了古镇非物质遗产文化传人,吴爱民吴老师。 吴老师的家在瑶河边上,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临街的地方开了一扇小门,一边挂一个红灯笼,很不起眼,不小心便会错过。 我是在一个黄昏时分溜达到那里的。 那天在横跨瑶河两岸的风雨廊桥上坐了很久,看远处的山,看桥下的河,看河边洗衣的村妇,看河中嬉戏的儿童,直到夕阳西下,觉得肚子饿了,才恋恋不舍的起身,前往住宿的宾馆。 下了桥,沿河边青石板的小路南行,走了几分钟,路过一个敞开的门口,无意中往里瞥了一眼,看见一张小桌摆在门口,上面放了几个大玻璃瓶子,里面装着茶叶,下面挂了一个白色的牌子,写着几个红色大字,“新茶上市,纯手工制”,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 在我的想象中,产茶的地方应该有很多大的商店,专门兜售茶叶,像武夷山附近的小镇,几乎所有的门头都卖茶,但这里没有,都是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曾经路过好几家,都视而不见,这一次不知为何,鬼使神差般走了进来。 屋里没人,静悄悄的,进门是不大的客厅,正面靠墙放了一张颜色老旧的朱漆方桌,上方悬挂毛主席像,两面挂一幅对联,“赏心悦目诗书画,煮泉品茗色味佳”,再上方是一个很大的镜框,里面镶嵌着一幅有些稚拙的书法“好茶人家”,方桌前有一简易茶台,上面摆放着泡茶的一应茶具。 吸引我的是旁边墙上的几幅画框,是胡军、柯蓝等知名影星及导演,与一位瘦小干练的男子的合影,合影的地方,就在这个客厅,男子叫吴爱民,显然是这家的主人,我一时有些好奇,看不出这户很普通的人家和这些明星导演之间的关系。 正在不解时,一个中年男子笑眯眯的走了进来,手里端着托盘,里面放着茶壶,茶杯等,这就是吴老师了,刚才估计是去瑶河边洗漱去了,那条河几乎承载了古镇人一天里的大部分生活。 我仔细端详了他一下,比照片上的人年龄要大一些,个不高,微瘦,团团脸,目光柔和,举止沉静,有一种岁月历练过的从容,以及一份恰到好处的热情。 他兀自招呼我和老婆子坐下,熟练的为我们烧水烫杯泡茶,我指着墙上的镜框问他,这些明星都来过这里?他轻笑着说,是啊,瑶里这地方风景好,很多剧组都来取过景,而他们家的位置,距离河中心的风雨桥不远,拍摄角度最佳,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当红的影星和名导演。 不仅如此,电影《闪闪的红星》也是在瑶里拍摄的,有些镜头就取自他家,比如胡汉三扒着门框向外偷觑的镜头,潘东子走在独木桥上的镜头等,一边说着,一边站起来,倚着家里的门框给我演示。 他这一说立刻勾起了我的回忆,对那部电影太熟了,小时候不知看过多少遍,刘江老师那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太经典了,小孩子间嬉戏打闹时,若谁占了上风,都会得意的冒出这一句,电影中,潘冬子那稚嫩而坚强,咬牙切齿的样子,胡汉三嚣张跋扈,又自带喜感的形象,几乎刻骨铭心。 最难忘的还是电影结尾的镜头,潘冬子的爸爸,率领大部队打了回来,潘冬子欣喜的扑在爸爸的怀里,爸爸将镶有红五星的军帽戴在潘冬子头上,潘冬子泪光闪闪,表情凝重,他终于经受住考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俩扛着枪,意气风发的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走在漫天绚烂的杜鹃花丛中,此时,夕阳染红了天边,亢奋激昂的歌声响起,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 想到这里,我无比羡慕的问吴老师,你肯定见过胡汉三和潘冬子了?吴老师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事后,我百度了一下电影《闪闪的红星》,它是1974年拍摄的,吴老师的年龄,目测和我也差不多,即便见过,也是在少年时期,恐怕印象不深,印象深的应该是他的父母。 得知我是来买茶叶的,吴老师笑着说,那你可找对人了,我是瑶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传人,这附近的茶叶都是我炒制的,包括镇政府对外宣传用茶,这一说又把我惊讶了,本来无意中走进来的,没想到,竟然偶遇了一位见过很多明星的人,并且还是一位炒茶大师,我顿时肃然起敬起来,在我心中,眼前这位有些单薄瘦小的中年人高大了许多。 和吴老师聊了一会,知道他祖上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眼前的房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他爷爷的爷爷用七担粮买下的,每年都要修缮,这种木房子住起来很舒服,冬暖夏凉。 还知道吴老师家有很多零散的茶园,每一块面积都不是很大,有的在坡地,有的在高山,采茶时要雇人,费用挺高,也很辛苦。 说起高山茶,我说刚从庐山下来,那边的云雾茶很好喝,据说餐风沐雨,吸天地之精华,吴老师说,这里的味道也不差,你尝尝,说完,倒了一小杯递到我手上,我轻啜一口,细细品尝,一开始淡而无味,慢慢的,一种香气在唇齿间漫漶开来,如檀香缭绕在房间里,似有若无,又无处不在。 我问吴老师茶叶怎么卖?他说,高山茶要贵一些,七八百一斤,普通茶三百多就好,我嗯了一下,很是有些感慨,手工茶,而且出自一位非遗传人,价格绝对亲民。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制茶大师,杭州龙井茶的非遗传人王老师,他的茶叶价格则要高出很多。 和王老师的相遇也有点戏剧性,说起来还挺好玩。 3、大概七八年前的一个秋天,十一前后,我去杭州龙井村参观茶园,返回时坐公交车,见一老者手里提着两袋茶叶坐在我前面,以为他是游客,好奇他手中茶叶的价格,和他聊了起来,没想到,老者很是健谈,一开口便滔滔不绝,根本没给我插话的空间,更没想到,老者居然是龙井茶的非遗传人,茶叶是他自己炒的,是去市里看他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老朋友。 据他说,他炒茶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计划经济时代,他的茶叶一般直供中南海,连毛主席都喝过他的茶叶,我顿时有些顶礼膜拜,高山仰止,景行景止。 聊到最后,老者见我谦虚恭谨,把我当成了忘年交,热情的说,以后想喝龙井茶,不要从外面随便买,假的太多,找他就可以。我问,那要多少钱一斤?老者说,对外三千五,他认我这个小朋友,可以给我八折,我默默算了一下,那也要两千八了。 龙井是我最喜欢喝的茶叶,那种香味很独特,非别的茶叶可比,堪称绿茶之王,我常年喝龙井,一般都是从济南茶叶市场的老王那里买,老王也是来自浙江,但此老王非彼老王,肯定不是来自杭州龙井村。 每年三月中旬,老王都要给我打电话,说新茶下来了,可以买了啊,我会问,多少钱一斤?老王说八百多,我说那再等等吧,家里还有库存。 清明前老王又给我来电话,说明前茶下来了,可以买了啊,我还是会问,多少钱一斤?老王说六百多了,我说那再等等吧,家里还有库存。 四月下旬,老王又给我来电话,这回不等我提问,直接说现在四百多了,估计我家里的库存肯定没了,我笑了笑说,好,那就先来两斤吧。 同样是大师,价格上一个高不可攀,一个却很亲民,我觉得,最主要原因,除了茶本身的质量外,还与名气与地域有关,一个在都市,一个在乡村,城乡之别也。 一壶茶喝完,我一样买了几大包,然后和吴老师挥手告别,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嘈杂,古镇的晚上格外安静,橘黄色的灯光亮起来,让人的心里充满了暖意。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