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万里长江孰倾国(董平) |
正文 | ![]() 万里江水,浩浩汤汤。如果你见到长江油然而生的是一种雄浑的敬佩,这比谋生在两岸的商贩来说,你的境界和他却有不同,长江就是这样,在不同的人脚下,她的轻重也只有主人公自己知道。她流淌在这片叫华夏的土地,起源于青海一个名叫三江源的地方,在远古的某个地质时期,由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流,逐渐嬉戏于其他小河流,唱着严文井老师给她编的歌曲,游历了三山五湖,再游览了名山,连接了大湖,这里面有他的小伙伴,青海、洞庭、鄱阳、太湖诸湖。终于奔流到海了,不再复还,在无数华夏子民的口中,她便名长江。 这片土地上,造物主恩赐了无数珍宝,有果实、有绿荫、有矿藏等等。在这两岸,被她阅览尽,等到人类来到这片丰饶之地上带来诸多纷扰之时,她已经是千万年寿命的母亲了,她每天看着两岸的人耕种劳作,看着人们凿木伐竹,穿梭于躯体之上,她应当是欣悦地凝眸,静谧地保佑两岸生灵。 长江,毕竟是阅历颇丰的母亲,有喜怒哀乐。喜悦的时候,她会让人类掘取她的乳液,去养家,去生活,去兴修水利,去灌溉人们的作物。当这些愚昧的儿女去围湖造田,或者是掘堤造圩,她一开始逆来顺受,尔后,忤逆的行为肆无忌惮,她开始怒不可遏,呼来狂风,邀来暴雨,邪恶地无可扼制,大片生灵不幸罹难。 长江与华夏人民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自从我们来到这片土地,黄皮肤的东亚人比巴比伦人、印度人、埃及人更加稳固地守护母亲。还记得幼发拉底河、恒河、尼罗河,无能大河怎么馈赠着他们的先民,这些子女们还是没有在沃土上守护好自己的文明,杀戮和野蛮的行径让三条大河的母亲眼睛湿润了,当异族入侵时,她无奈地哭泣,忍受着第一个跟随自己的乳儿的夭折。夏商周时代,大禹治水赢得了万民称颂。生活在长江边的苗蛮部落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妒恨华夏部落的强大,伐过三苗后,大禹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到了长江流域,自那一刻起,长江流域文明就一直没有脱离过中原文明的影响。还记得,江边第一座城市——(破折号)郢,这座城市是楚国建立的,楚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八百年长久不衰,中原诸国征伐不断,而楚国却疆域盛大,偏安一隅。我们的长江母亲却是保护了南方民众免于荼毒。但是长江母亲也充当了溺爱儿女的母亲本色,楚国后世君王不思进取,近谗远贤,楚国即使偏安一隅,也难免不被夷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终于,“六王毕,四海一。”在大一统的形势下,长江南岸虽然比不上中原战火连天,接纳了一大批北方南渡来的黎民百姓,若在文化上论,长江流域是中国南北的交融和碰撞地方,。在大一统的前的东周,楚国保留很强的中原正朔文化——周文化,秦汉大一统后,这里有吸引了许多中原文化的强势,由于战乱少,很好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影子和本土特色。赤壁鏖战后,北方强敌终不能夺取南方沃土。故东吴以后,六朝经营东南,西至巴蜀,东至东海,万里疆域,虽然没有统一全国,但是北方连年战乱却给这里带来休养生息。长江母亲至少佑护了黎民苍生几百年,偏安一隅而又励精图治的在南方少而又少,东吴几次宫斗,东晋一系列的尔虞我诈,南朝一系列的攻伐相向,长江就不能再作为母亲庇佑这些荼毒百姓、作恶多端的军阀政客。陈后主叔宝井下被擒,亡国之君,玉树后庭,就在哀歌中吟唱先祖基业不易,浪淘沙中洗灭了后世君王的不思进取,败家亡国所以在江水的无情拍打中自然显得微不足道了。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南宋君臣跳崖就在后世宵小之臣蛊惑下,渐渐玩物丧志,王朝无疑成了白浪拍岸的戏谑。明清以至民国,外族利舰则利用王朝的腐朽、民族的沉睡,于母亲躯体上停泊,轰开了金陵城、淞沪的大梦,敲碎了那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脑袋。唤醒了仁人志士保种图强的忧患意思,匹夫位卑,安敢忘国?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从这里拉开,这就是要证明给母亲看。 长江造就了中国的灿烂文化,这样说是一点也不为过,看看楚辞,看看辞赋,看看骗偶,看看古诗,再看看唐诗,宋词...凡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都有她的身影出现,看,在江上,屈原写的《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多么哀戚楚国,顾景伤情。李太白、杜工部的对似乎长江十分钟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初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谁料与江水结缘的二人最后都死于江上。不同的诗人,词人看到江水有不同的触情伤情,杜牧看到了“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不禁愤恨。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唱歌的少年,白乐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候看到了身世凄苦的琵琶女,司马青衫湿。韦庄在江边看到了台城“六朝如梦鸟空啼。” 李商隐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则表达了对爱情的痴醉。柳永对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自有一番洗清秋一番锁清秋的感慨。范仲淹则面对洞庭望江,感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江上望青山,则有一番感慨“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更有朱元璋功成名就后,约定诸文武一同题写的阅江楼记,宋濂写到“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表明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赞许。苏轼,罗贯中则有个人之作。历史上,写长江的文学著作,是洋洋大观的,不胜枚举,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诉古今,吞天地的气魄,一直都记载在不同的笔卷中,画轴中,洋洋洒洒的大江,是谁画的?张大千啊,你还记得否?这些都不让你怅然神思吗? 汽渡上,鸣笛声闻之则悠扬,我趴在扶栏上,看滚滚长江东逝水,和旁人数浪花淘尽英雄。看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江风袭来,不禁寒颤,“大江上下,顿时滔滔” 品江山如画,风景旧曾谙,神思多少豪杰伴随惊涛东去,晚霞映衬,渔歌唱晚,如美的江山水墨画中,不禁感慨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