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镇与古镇的山沟 |
正文 | 古镇梨树,建在一片大山沟里,山沟古镇,周围群山环绕着古镇。说起梨树古镇,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末,就形成了梨树沟子屯。 梨树古镇位于穆棱河中游,濒临穆棱河。东面与恒山区相连,西南与穆棱县接壤,西北与麻山交界,北与滴道毗邻,坐落在一个平展展的山谷中。古镇的西面是碱场矿,北面是平岗矿,西北面有濒临穆棱河的磷矿,古镇周围群山环绕,矿产资源非常雄厚。从梨树往东南走三里多路,是有着百余年开采历史的穆棱煤矿,我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古老的矿区度过的。 记得童年的时候,我和哥哥经常沿着矿内的铁路线,到梨树古镇去买东西,有时候火车呼啸着迎面驶来,我和哥哥站在铁路边,火车带起的风,把我和哥哥吹得直摇晃。 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父亲就会领着我和哥哥到梨树古镇街里去赶集,买一些冻梨冻柿子,还有粉条黄烟,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根本就看不见新鲜水果。 父亲兜里有闲钱的时,也会给我和哥哥买几包小鞭,是那种一包只有五十个鞭炮的小包装。每当拿到父亲给我们买的鞭炮,我和哥哥就会高兴的帮着爸爸拎着买来的货物,就是拎不动,也要强撑着拎出好几里地。因为兜里有了鞭炮,就可以在过年的时候,跟邻居家的男孩子门,在外面疯着跑着,点着拆下来的鞭炮满世界地扔,把过年的气氛炸的乒乓乱响,炸出了过年韵味。 每到大年初二或者初三,我就会跟着哥哥,到穆棱矿四井我们家在梨树古镇唯一的亲属,我的姨妈家去。 说起我的姨妈,还得说说我的姨夫。我姨夫姓肖,是穆棱矿七井的工人,手非常巧,无论木工还是瓦工的活,我姨夫都能摆弄得像模象样的。 我姨妈还没嫁给我这个姨夫的时候,曾经是鸡西市党校书记的妻子。 我原来的姨夫姓吴叫吴世发,安徽人,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到地方后跟我姨妈结了婚,被分配到鸡西市党校。只可惜我姨夫由于常年的奔波劳碌患上了肺结核,东北的寒冷天气,使他的病情不断加重,后来申请转回到她的老家安徽,担任合肥市日用化工厂党委书记。大概在五九年前后,姨夫因为工作劳累,病情越来越重,最后病死在合肥市医院。 那时我姨妈刚刚生下我的二表弟不久,经历了丧夫之痛的姨妈也大病了一场,随后我那个还不到一生日的二表弟早夭了。 姨夫病逝后姨妈在合肥举目无亲,又回到了鸡西投奔到姐姐家。转过年,我父亲把我姨妈介绍给了我现在的姨夫肖洪志。 童年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上姨妈家,每年都要去几次。每年放寒假和暑假时我都会跟哥哥到姨妈家去,如果母亲不让去,我就会央求母亲:“妈,快让我上姨妈家去吧,我都想我姨妈了。每次到姨妈家,姨妈都会把给我和哥哥留下来的好吃的拿出来,一样一样的做给我和哥哥吃。 从我们家到姨妈家要走很远的路,八九里远。我和哥哥每次去姨妈家,都沿着矿内的铁路线穿过梨树古镇,再穿过小北河面的漫水桥,沿梨树古镇到鸡西的公路,走到七井翻过人家密集的山坡——姨妈家就住在山坡那面的一栋大坯的公房。 每次去姨妈家虽然很累,但是心里特别快活,因为到姨妈家,姨妈就会给我这个馋猫做点好吃的。姨夫还会用打家具剩下的边角料给我做一些白茬子积木,我拿回家用蜡笔把积木染成各种颜色,在小朋友那里炫耀。 六一年我刚上一年级,放寒假时,哥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到冰棍厂上了五十根冰棍,我和哥哥顺着矿内铁路一路叫卖着往姨妈家走。走到姨妈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太阳已经快要落山。我的两只手冻得像猫咬的似的,进姨妈家暖和和的屋子,姨妈看我冻的脸都白了,急忙把我抱到炕上,用手握住我的两只小手使劲的给我搓。 哥哥在炕上暖和了一会,跟姨妈说:“姨妈,我们得回去了,要不然我妈该着急了。” 姨妈从厨房端出两张白面饼说:“都这时候了,不等你们走到家天就黑了,你们先把饼吃了,这么冷的天还出来卖冰棍,你妈也不怕把你们冻坏了。” 我那时早已经是饥肠辘辘,拿起白面饼狼吞虎咽吃起来。 哥哥吃了一张饼看着姨妈说:“姨妈,那就让小弟留在这,我自己回去,要不我妈这一宿都睡不着觉。” 姨妈心疼得把自己的一件毛衣给哥哥套在身上,又给哥哥围上一条围脖,不放心地说:“路上快点走,别走小道,顺着大道走吧。” 那时姨妈家只有一个比我小五岁的表弟,是姨妈从合肥带回来的唯一的骨血,当时姨妈因为孩子少对我和哥哥特别宠爱。后来姨妈连续给姨夫生了五个女儿,有点顾不上我们。那时我和哥哥也已经长大,虽然仍然经常到姨妈家去,但是不再跟小表妹们争吃。 梨树古镇周围的山是宝山。五十年前的古镇,春天树梢刚刚泛绿,满山坡满的婆婆丁猫耳朵菜猫爪子菜车轱辘菜争先恐后钻出地面,随后四叶菜拳头菜山芹菜柳蒿芽山白菜也都窜了起来。我挎着篮子来到山上首先闻到一种早春的嫩草的甜滋滋的气味,让早春的风一吹身边弥漫着,嗅进鼻子里醉人。 那几年,我和哥哥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个任务是挎着篮子漫山遍野的挖山野菜。 大饥荒那几年,春天的山野菜真是救了老百姓的急。没有古镇周围这连绵的群山,没有漫山遍野的山野菜,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提前埋在大饥荒年代的黑土中。 盛夏时节的古镇四周的山峦绿浪起伏,树浓绿浓绿的,好像都能滴出绿色的汁液来。 这个季节,如果你有心情不妨到山坡山转一转——山坡上草甸子上红白蓝黄紫,各种野花开的花团锦簇:红的是野百合山丹丹,白的是野芍药,黄的是黄花菜婆婆丁,婆婆丁花开地满山满坡香气馥郁。尤其那黄花菜,六个瓣的花朵,哪一株顶端上都能开五六朵,黄花菜采回去用水焯一下,晾干了,冬天再用水发出来,切点瘦肉丝炒一盘,或者用它拌点辣菜是下酒的好菜。 古镇的秋天更美,下过雨的林莽中到处都是俯拾皆是的各种食用菌,比较让人喜欢的有东北特产榛蘑、趟子蘑、花脸蘑、喇叭蘑,甚至还能捡到比较罕见的长在柞树上的猴头蘑和白蘑。那时你挎上篮子到山上转一圈就能满载而归。把捡回来的蘑菇择干净晒干留到冬天,在物资匮乏的时代,真是老百姓家过冬的当家菜呢。 我上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是古镇周围的山上橡子成熟的季节。 为了解决下一年度的学费,我和哥哥拿着面袋子每天都到山上去捡橡子,高大的枝桠横陈,橡子树枝头上挂满了带着外壳的橡子,我和哥哥爬到树上,板住树枝子一阵摇晃,树上的橡子噼里啪啦掉下来,一会功夫地上就铺了一层橡子。 我和哥哥把橡子装到面袋子里,等袋子装满,我们把袋子口扎上,用一根小手指粗细的绳子把袋子的四个角绑上,就像现在的双肩书包一样背到肩上去古镇,那时候古镇的供销社收橡子,三分钱一斤。到古镇供销社把橡子卖掉,我们走到古镇上卖完橡子,我和哥哥的两个肩膀上都被那根绳子勒出了紫色的血印。我们哥俩的两面袋子橡子也能卖将近三元钱,一秋下来我和哥哥不仅能解决下一年度的学费还能略有结余。卖的钱都装在哥哥的一个小匣子里,到过年的时候哥哥把交学费的钱留出来,领着我到商店买了几个二踢脚和四包五十个头的小鞭。 从上三年级开始一直到我小学毕业,我和哥哥的学杂费都是我跟哥哥捡橡子卖出来的钱。那段童年的岁月,虽然是一段艰难的岁月,却是留给我印象中最深的岁月 大饥荒的岁月,我们在野菜树叶的陪伴下度过。 哥哥上初中的第二年,我上小学六年级了。放暑假的时候哥哥偷着带我到穆棱河里去洗澡,那时候我才知道哥哥在上中学的两年中学会了游泳,不但会搂狗刨,还会蛙泳。 虽然是在古镇长大的,但是我可还头一次到穆棱河边,来到穆棱河边,看着奔腾跳跃的河水,我感觉有点眼晕。 哥哥把衣服脱了只穿了一个小裤衩,他先下到河里游了一个来回,上了岸对我说:“晓东,你看游泳是不是很好玩,你把衣服脱了,哥带你游两回你就敢下水了。” 我胆怯地说:“哥,你游吧,我不下去,我害怕。” 哥哥说:“没事的,你下来吧,哥哥给你保驾呢。” 我犹犹豫豫把衣服脱了,哥哥拉着我下到水里向河对岸游去。 我在水里只觉得两只脚够不着底有点手忙脚乱,一个劲乱扑通连着喝了两口水。游到对岸,哥哥还要带我往回游,我说什么也不肯再下水。 没办法,哥哥只好自己游过去,把衣服都带了过来,穿好衣服,陪着我从桥上走了回去。 从那次以后,我放学了就经常到古镇东山上的六中去找哥哥,哥哥如果放学早了,就带我到古镇的火车站对面的养鱼池去摸蛤蜊,养鱼池里的大蛤蜊都是灰白色的,上面有一道一道纹络。 有时候到火车站看南来北往的列车停在站内,我特喜欢看那种绿色的,车窗上下有两道黄杠的旅客列车。每次看到旅客列车停在站内有许多旅客从车上走下来,我就会想,坐这样的车一定会非常舒服非常好玩。 火车站的东侧有一座一人多高的圆顶的建筑,上面有好多方形的孔,哥哥说那是日本人占领古镇时修的地堡。我曾经爬到那座奇怪的建筑物上,站在那上面,往远处看,周围广大,我的视野变得很开阔。 文化大革命初期那座建筑物被拆掉了,从此日本人侵占古镇的历史铁证在古镇消失了。 那时候穆棱煤矿是在苏俄的统治下,日本人为什么占领了古镇后就止步不前了,大概是惧怕苏俄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吧。 在梨树古镇的东南,有一个小村,六十年代时,这里叫前进社,也是梨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在前进社的村口,曾经有一座五八年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的小高炉,这座炼铁的小高炉,大约有十五六米高,直径也有三米多,外面全是铁壳子,不知道当年炼没炼出铁水来,这座小高炉是一个盲目追求跃进的时代的一种象征,也是一段历史的痕迹。后来这里搬来了许多的矿工,村里的农民也大部分弃农从工了,村名被矿工们改叫五家子。如今我每次去古镇都是坐车,不知道这座小高炉现在还有没有,想一下真应该留着它,让后人保持清醒的头脑。 猴石沟 说起梨树古镇,不得不说说古镇现在的旅游景点猴石沟。 一进猴石沟,沟口右侧的山上有一块酷似猴子的大石头立在山顶上,远远看就像一只猴子蹲在山顶,因此有了猴石沟的美名。 六十年代的猴石沟是一个异常偏僻荒凉的小山村,那时候叫猴石生产队。 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每年都要到猴石沟生产队去支农,春天去铲地,秋天去收割黄豆和水稻。 我们这些学生都喜欢秋天到猴石沟去支援秋收,秋收的时候可以抽空到猴石山上采野果子吃。中午时生产队在队里原来大办食堂时留下来的炉灶上坐上大锅,熬一锅萝卜土豆汤,汤熟了,在锅里淋上点明油就成了。 吃午饭的时候,发给我们每个学生两个窝头,萝卜土豆汤随便喝。大概是大饥荒年代把我们饿怕了,喝着那样的萝卜汤,也觉得香得了不得。两个窝头只能吃个半饱,可是那萝卜土豆汤却能把肚子灌满,吃饱了肚子,下午学生们割起豆子来速度也快多了。 到了冬天学校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捡粪,男生在必须捡够一挑粪,女生必须捡够半挑粪。不管是牛马粪还是大粪,开学时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挑着粪送到生产队。 幸亏那时候牛车马车多,给我们这些学生们创造了捡粪的条件,即使这样,一千多学生,要想每个人都能捡够一挑粪,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女生那半挑粪,更不容易凑齐。 寒假时,我们每天吃过早饭第一件事就是挑起挑子拿着一把尖锹到马路上去遛粪。有时候过往的牛马车多了去的再早一点,能捡到半筐。去晚了,只能捡到十几个马粪蛋。马粪还比较好捡,牛粪冻在雪地上必须用尖锹使劲的铲才能把它铲下来。 到快开学时要把堆在院子里的粪装到筐子里看看够不够两筐,如果不够就在自己家里攒的猪粪里铲上点猪粪垫在筐底下,把牛马粪放在上面。那时我母亲每年都要养一头猪,过年把猪杀了猪圈里还存着很多的猪粪。我和哥哥不用为捡粪发愁。 每年开学发完书的第二天,学生们就开始往生产队的地里送粪,学校一千多学生全都挑着挑子顺着公路浩浩荡荡向猴石沟生产队前进。 从家里把粪挑到学校得走二里多路,从学校到猴石沟生产队还得走八九里路,身体壮实的男孩子挑着粪走得也快,我们这些身体比较弱的男孩子和那些女孩子把粪挑到学校都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刚刚喘过一口气还没来得及休息。又开始往猴石沟走,那八九里路我们咬着牙也要歇六七次。等我们把粪送到生产队的地里往回走就已经是下午,肚子里早就咕咕叫了,我们坐在路边掏出临出来时母亲给装在兜里的两掺的馒头,或者是父亲带回来的面包狼吞虎咽吃着。吃完了再往回走时天快黑了。 现在的猴石沟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有养殖场旅游度假村和特色种植基地。 前几年的时候我们知青聚会,都想找个清静的地方玩一天。后来住在梨树古镇的战友说:“那咱们到猴石风景区玩一天吧,猴石沟的旅游度假村,既有饭店,还有养鱼池,喝完酒,咱们再钓一会鱼,那地方挺清静的。”当时我们就在梨树古镇租了一台中巴,直奔猴石沟风景区。一进景区,就觉得眼前一亮,这哪儿还是那个草坯房小矮墙,院子又破又脏的,那个又穷又破败的农村生产队!远远看去农民的农家小院明堂瓦舍的砖结构房子显得都那么漂亮。 度假村的饭店是一排砖结构的房子,有四个就餐的房间。饭店的前边是一个占地二百多平方米的鱼塘,鱼塘的上面有一个大荷花池,一条清凌凌的溪水欢快地流入荷花池和鱼塘。 正是八月下旬,饭店南面一片葡萄架上挂满了当地用家葡萄与山葡萄嫁接后生长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早熟葡萄品种,熟透了后吃起来那种酸甜直透心底。 喝酒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唠起了童年时代往猴石沟送粪时的情景,好像当年那一幕就在眼前。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石猴仍然蹲在那座山的山顶上,但是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的农民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他们不但懂得怎样经营土地更懂得怎样经营生活,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有声有色,比城里的人活得滋润。 郝家沟 郝家沟位于平岗矿老五井后山背面,顺着平岗的矸石山往里走穿过水源地,再往里拐有一条土路蜿蜿蜒蜒伸向大山的深处。走进去三里路左右,就到现在新建的旅游景点,景点的里面有一座刚建起来没有多久小别墅,那是一个退休的处级干部为了颐养天年住到了这个过去曾经人迹罕至的大山。 郝家沟旅游景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在养鱼池旁边建了两座凉亭,还有一家饭店,这里地处大山深处空气特别新鲜。从秋家大院流淌过来的小溪逶迤缠绵地在景点的旁边甩了一个大弯,注入到沟外的凤山水源地。 知道郝家沟这个地名还是我刚从穆棱矿调到平岗五井的那一年,因为创造郝家沟这个地名的老郝,他是平岗矿五井的一个地面辅助工人。 这个老郝长条脸眼睛不大,一说话露出一口像是被烟熏黄了的牙齿,瘦瘦高高的,四十几岁的年纪。 七十年代的初中期,在鸡西矿区兴起了拔大院消灭资产阶级萌芽的运动,运动的口号是“宁长无产阶级的草,不长资产阶级的苗”这一运动的主要做法就是职工的住宅前后院子规定,前十四米,后四米见方才能种苗。超出这个界限委主任就带着人到家里来拔障子,铲除刚发芽的菜苗。 老郝家人口多,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五六个孩子,如果每个月不填补点吃的日子就过不下去。老郝一急之下,就带着全家翻过了五井的后山,在那条小溪旁支起了一个马架子住了下来。 老郝仍然每天都去上班,回家后就忙着砣大坯,幸亏那时是夏天,天长大坯干的也快。到秋天老郝在那条小溪旁盖起了三间大坯房。并且在草甸子上开出了四五亩地,那草甸子地翻过来黑油油得发亮。 老郝准备第二年在自己翻好的那几亩地里种上苞米和黄豆,再种上点新鲜蔬菜就够自己家一年的贴补了。住在这里买八九口人的那份口粮得走太远的路,老郝没办法,自己做了一辆两个轮子的架子车,每个月月初时,上班拉着这个架子车,在班上有空闲的时候到粮店把一个月的口粮买回来,下了班用这个架子车很费劲的把那份口粮拉着,翻过那座山送回自己家里。 郝家沟老郝家的那几间土坯房的前面就是那座翻过去就可以到达五井的山峰,老郝家房后穿过那条清凌凌的小溪,翻过小溪上面那座陡峭的山峰,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小恒山。 八一年的夏季听别人说,郝家沟后山上前几年林业科伐树截下来的树头开始长木耳了。我和邻居刘老师还有王大爷约好等着下完雨就到郝家沟后山顶上去捡木耳。一天,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那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一夜。 第二天的后半夜,也刘老师在他家的院子里喊我。我急忙爬起来穿好衣服背了一个兜子,就出来了。在刘老师家那边住的王大爷,也出来了。我们出了自家的院子把院子门插好,三个人相跟着往后面的山上走,翻过五井的后山来到了郝家沟时天还朦朦胧胧的。从老郝家的苞米地里穿过的时候,发现老郝家的三间大坯房里亮着煤油灯。等我们趟过那条哗哗流淌的小溪攀上老郝家后山时,天亮了,已经能看清人,身上却已经趟得湿透了顺着裤脚往下淌水,衣服全都贴在了身上紧巴巴难受。爬到山顶上时,天已经大亮了,只是太阳还没出来。我们转到山顶那片截下树头的场地,看见那柞树枝子上挂满了黑黝黝的木耳,我们什么也不顾一人选了一片地方俯下身子捡了起来。树枝子上的木耳多得只要把树枝子拿起来用手往下撸就行。太阳升起一竿子多高,我们三个人的兜子都装满了木耳。我抬起左手看看手表,才五点多钟,回去上班还赶趟。 那几年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和刘老师都要攀爬几次郝家沟后面的那座山,虽然雨天过后在树棵子里穿行都弄得浑身湿漉漉的,但是捡木耳时那种快乐心情却让人回味无穷。有几次回来时我和刘老师还到老郝的三间大坯房里坐一会,跟老郝聊聊今年的庄稼,聊聊山沟里的景色。看着老郝那种庄稼人似的怡然自得的表情,真觉得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山沟子里住着过一种田园生活,虽然没有电,但是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喝天然没污染的纯净水也挺舒适。 每年捡回来的木耳晒干了都有一斤多,我除了自己吃还给母亲送过去点儿。 九十年代后,有商业头脑的老姜家雇了一辆推土机,在小溪旁推了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养鱼池,搞起了水产养殖。随后,买了林业科伐下来的碗口粗细的柞树杆种上木耳菌,摆在对面山坡上的草棵子里,每年光这两种收益,就能挣个七八万。 挣了钱的老姜家又在养鱼池边上建起了酒店和凉亭,并且配置了十几副渔具供前来旅游的游客钓鱼用,游客在养鱼池里垂钓买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现在的郝家沟已经不是九十年代前只有一家人家只能种庄稼采野味的山沟了,现在早已经通上了电并且把那条土路修的平展展的,变成历史古镇的旅游胜地。 小湾沟 说起梨树古镇的小弯沟,你在地图上是找不到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美丽富饶的小山沟。从梨树古镇顺着大通道往鸡西方面行驶,到了平岗,从平岗工会旁边的盛玥酒家后面转过去,再从老二井矸石山旁边的土路下去就到了小弯沟。 那条弯曲不平的土路两侧散落着十几栋平房,有大坯瓦盖,有砖瓦结构,这些人家都是九十年代从关里到这里的小煤井下井挣血汗钱的盲流子。有的人是看好了小弯沟沟底那黑油油的黑土地跑到这儿来开荒种地,这儿的黑土地种什么长什么,秋天这里的黄豆杆都长得齐腰深。 顺着小弯沟左侧的山梁下面的一条小道直接往里走,走到里边一大片开垦出来的庄稼地,那里有一栋看地人废弃的泥坯小房,从泥坯小房侧面转过去就进入一片杂木林子,这片杂木林子里的山货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早春时节,这里的达紫香早早的就绽放出淡紫色的花,。春天的婆婆丁,黄瓜香四叶菜山芹菜蕨菜,初夏时节的黄花菜野草莓野百合,秋季的各种食用蘑菇,只要你有时间和心情,你就可以到这里寻找你最喜欢的东西。 春天,到这林子里转上一圈就能采回一大兜子山野菜,那四叶菜长得都有小手指那么粗,鲜嫩鲜嫩的。山芹菜,广东菜,拳头菜应有尽有。 头几年,我经常到小弯沟来春游。五月末六月初的时节,带着点心和矿泉水,揣着手机,溜溜达达的顺着那条小路来到那片杂木林子里。因为经常到这里来溜达,对这片林子特别的熟,哪里四叶菜长得多长多大,哪里长蘑菇都了如指掌了。 有一次到这片林子里采野菜,已经采满兜子,走得就有点渴正赶上矿泉水也喝没了也有点累,我坐在一个小土包上休息。我听见哪儿有流水声,于是站起来顺着声音往上走了一百多米,发现有一条清澈的泉水,从上面流下来。我缘着小水沟往上又走了几十米,在一个大石头窝子里一股清清凌凌的泉水正咕嘟咕嘟的往上冒。我蹲下来洗洗手,用手捧着泉水喝了几口,那水真是甘霖一般的清凉爽口,可以说那股泉水就是真正的矿泉水。我用空矿泉水瓶子灌了一瓶泉水,刚才的疲劳已经被那甘甜清凉的山泉水冲跑了。走到这片杂木林子的尽头再往上是非常陡峭的石砬子,石砬子的顶端有一大块石,远看就像一只卧在那里的老虎,爬到石虎身上放眼远眺,小弯沟尽收眼底,行驶在那条土路上的汽车就像一只只甲壳虫在慢慢地爬行。 我常跟朋友提起,如果在小弯沟建一个旅游景点,那可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也会是招揽游客的好地方。如果真在小弯沟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应该叫卧虎石旅游风景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