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郭华的散文】感恩乌蒙新报 |
正文 |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渴望读书,希望有一天可以在书海里畅游。 一 可一是那些年,家庭困难,生活太艰辛,我根本没钱买书。不过,我算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叔叔当时是我们乡的包村干部,家里藏有很多旧报纸,一有时间,我就去他家玩,不知不觉间就接触了许多报纸。 那些报纸种类不多,其中有《参考消息》、《人民日报》,《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凉都晚报》等,让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令我兴奋的是,三年前,我还有幸接触到《乌蒙新报》。当时,我还是一个高三的学生,父亲刚刚去世,自己天天生活在极度的悲痛中,心情沉重而压抑,每天都觉得像世界末日一般,做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叔叔知道我的情况后,除了安慰外,还不忘带几本书和几份报纸给我。书我不记得了,报纸《乌蒙新报》却渐渐成为我的最爱。 叔叔说:“《乌蒙新报》是一份内容丰富的报纸。它包括国家的最新政策、最新的励志故事和病患者对生活的坦然态度,也包括农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党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听着叔叔讲述,我渐渐对《乌蒙新报》产生好奇,一有机会就翻看,关注了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就这样,我封闭的心开始被《乌蒙新报》打开,似乎像涌入一股暖流一般,温暖极了。 叔叔一个月定期给我送一次报纸,一般都有两三期,还说要让我找回自信。当时无心学习,每天就拿《乌蒙新报》翻看,一页页翻阅,一个个字符细读,从“男子酒醉倒地 特警为其撑伞挡雨等待救援”的好警察;到“于国厚:父子两代与矿山的不解之缘”的坚持;再到“献血“狂人”杨顺德今年65岁献血100 多次!”的感动;最后,走进钟山,静观“万人徒步纵情山水间!的美丽公园”美景,让我逐渐找回信心,开始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常常读《乌蒙新报》,从中我获取了新知识技能,既增长我的智慧,开拓我的视野,也让我的大学过得非常充实。《乌蒙新报》好比是我的眼睛和耳朵,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给我,给了我坚强的力量,让我一次次找回自信,少走了许多弯路。 三年前,我能顺利考上贵州民族大学,有幸从偏僻的纳雍乡村进入城市学习,说实话,多亏了《乌蒙新报》对我的鼓励。无论是报中的凉都故事,还是钟山文苑下的诗歌,散文,都让我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二 令我高兴的是,今年八月,我有一篇散文还发表在《乌蒙新报》钟山文苑版面,文章叫《故乡郭家寨》,这让我兴奋了很久,心想一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 长时间接触,渐渐了解《乌蒙新报》属于全国统一的刊号, 它有全新的办报模式。在新韵味,新故事的衬托下,变得那么贴近生活,那么震撼人心。每次阅读,都觉得心间有一股力量,推动着自己去关注每一个字符和每一段故事。 和其它报纸不一样,《乌蒙新报》编辑们本着良心办报,有继承、也有创新、有回忆、也有展望。他们有一颗为大众服务的心,用平民的视角,温暖的笔法,不修饰,不雕琢,完全原生态的娓娓道来,让《乌蒙新报》既有城市味道,也有乡土情怀。既反映乌蒙故事,又关注毕节人的生活,每每读起,心间温暖,感动颇多。 因为《乌蒙新报》,我知道了“民风纯朴的牛角村那山水和谐的平安景象”;因为《乌蒙新报》,我感动着“小学老师身患重症,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故事”;也因为《乌蒙新报》,我难忘“致富带头人,袁玉祥:让希望在家乡的土地上萌芽,带动村民们富起来的精神。每天读《乌蒙新报》都觉得自己似乎回到故乡,回到乌蒙乡村,回到凉都午后,看到那山,那水,那亲人,心间瞬间美滋滋的。 叔叔说过:“曾经市场上没有《乌蒙新报》?”我一度困惑,不得其解。还好有一次,在我央求下,叔叔才耐心告诉我:“《乌蒙新报》前身是由《六盘水日报》独立创刊的,名叫《凉都晚报》,当时发展不好,效益不好。直到几年前,在六盘水日报社党组书记高志新的改革下。《乌蒙新报》才逐渐试着走跨区域合作办报的路子,开始大胆打破地域观念,实行跨区域合作,《凉都日报》和《毕节日报》彼此包容和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乌蒙新报》再次获得生机。” 叔叔接着说:“当时《乌蒙新报》沿用《凉都晚报》刊号,在全国发行,不久后便更名为《乌蒙新报》。从那以后,它开始不一样的发展道路,既有毕节故事,也有凉都温暖,既有城市影子,也有乡村和谐,它就像一匹骏马一样,开始在乌蒙大地尽情奔跑,带给人们一股清新的力量,广受欢迎。”听到叔叔的讲解,我非常激动,并对《乌蒙新报》有了新的认识。 也就是那次改革,推动了《乌蒙新报》的发展。从那以后,《乌蒙新报》以一张全新的生活服务类都市报纸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见证着乌蒙地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 现在好了,通讯发达,报纸行业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而《乌蒙新报》却依旧保持独特的办报模式,有关注民生,有关注政策,一天更新一次。 通熟易懂的《乌蒙新报》,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新闻和广告相衬下,乌蒙味道更加浓美味,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不像哲学书那么难懂,深刻。而是全是简单的文字,尽情反映乌蒙本地或周边发生的时令资讯。 《乌蒙新报》的新,新在哪里呢?通过阅读,我总结了了一些。它有新的视角,对老人的关注,“70 余对金婚老人补拍婚纱照,感受“不老爱情”;也有新的报道,“让山区孩子走出去,是他一生的梦想!”写出了李广文好人好事,给人一股爱心的力量;更有新的方法,比如用群众视角,教读者防盗防火, 既彰显乌蒙梦想,也关注了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难忘凉都故事里“宋明田把青春年华献给三线”的故事;难忘毕节资讯中“漂洋过海来寻亲,荷兰养父母为他找寻亲生父母!”的感人情节;难忘“中秋佳节,这些关于月圆家圆人团圆的场景!”让人感动,牵动人心。一篇篇报道,一幅幅图片,那排房屋,那些云彩,那些熟悉的面孔,看过后,心间突然间多了些乡土怀恋。 《乌蒙新报》也关注留守儿童,比如“15岁流浪少年流落凉都街头求救于民警,“家”在哪?”写出太多无奈和心酸;“大河镇里的“爱心妈妈”!的无私”呈现世间最纯真的温暖母爱;《乌蒙新报》也重视三线培养, 三线人,三线事,三线情的报道,全面,深入和感人。 四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义务得到,因此,我们需要感恩。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份报纸。 有时候,懂得感恩,亦是一种释然和享受。 看《乌蒙新报》,看最美的风光,看最真挚的故事,看城市乡村的发展变化,看党和政府的无私关怀。看过就难忘,懂得珍惜,懂得思考。 感恩中国,感恩党,是党你们给予减免学杂费和提供助学金,我才能顺利完成了学业,有机会读完高中,考上大学;感恩《乌蒙新报》,是这份报纸给予我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感恩《乌蒙新报》的编辑们,是你们辛劳的付出,我才能看到如此受益的报纸。在我心底,《乌蒙新报》已经成为了我的好伙伴和好老师。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乌蒙地域中的阳光和希望。 “这里握手有力,这里微笑持久。”一份报纸的成功,不是它能有多好的收益。而是报中文字给人心灵的震撼和启发,永远难忘。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