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人的面子 |
正文 | 中国人是最爱面子的,无论是达官富贾,还是市井凡俗,都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宁舍千金,不丢面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流传最早爱面子的当属那个齐国人,本来家里一无所有,穷得上顿不接下顿,却整天油光满面地四处炫耀,说与某某达官贵人同车共餐,好不荣光。久而久之,妻子不相信,便在他夜间外出时尾随。终于在富人家的坟地里发现了秘密,原来丈夫夜里偷食富人家剩下的祭品。回到家里,妻子嫌丢人,非要回娘家不可。爱面子爱到老婆跑了,真是得不偿失。 中国人爱面子,说白了,就是要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有底线,量力而为,硬是打胖脸充胖子,不但不会赢得尊重,反而落人笑柄。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地一乡村民办教师,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店,让妻子平时卖些生活日用品及铅笔作业本之类,本小利薄,聊以贴补生活。为了显示有钱,七拼八凑买了瓶茅台酒,摆在贷架上,招徕生意。有天晚上,他约学校领导及同事吃饭。席间,有同事提出尝尝茅台什么味。一时酒劲上头,不顾老婆阻挡,硬是从柜台上拿下来,一气喝掉。酒喝得酣畅,场面也热闹。但客人走后,夫妻两个抱头痛哭——一瓶酒花了近半年的工资,能不心疼?都是爱面子闹的。 中国文人更爱面子,且不说那位科举落魄却始终不脱长衫的孔已己,就是如李白、杜甫之类的大诗人一样把面子看得格外重要。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爱面子到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地步,却也令人敬仰。杜甫爱面子也不逊色。有一年秋天,杜甫家里来了朋友,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和一点青菜,无钱招待。于是,睿智的诗人就做了几道特色菜。先是一道青菜叶加两个蛋黄,取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是一碗清汤洒了点蛋清,取名为“一行白鹭上青天”。随后,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饭菜简单得近乎寒酸,但富有诗情画意而不失文人雅兴,在文坛上传为佳话,谁能说文人的面子不重要? 同样的唐代大诗人宋之问爱面子就相反,爱面子没有底线,到了令人不齿的地步。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也是唐代的大诗人,他写了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看到后,便想窃为己有,央求外甥刘希夷把这两句诗送给他,就说是他写的。刘希夷不答应,身为舅舅的宋之问就把自己的亲外甥害死了。这个传说可能不真实,但也反映了爱面子害人不浅。时下,学术界广为诟病的论文剽窃问题,以及有些教授专家让人代笔自己署名现象,再次证明,爱面子而没有底线,必然会身败名裂,令人不齿。《诗经》有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让别人瞧不起而不以为耻,这样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历史上,爱面子而心狠手辣的,当属那位垂帘听政的晚清西太后。据说,西太后与一个宠爱的太监下棋。下棋中,宠爱的太监一时得意忘形,随口说了句:“我吃掉老佛爷的马。”西太后老佛爷立时恼羞大怒:“你吃我的一只马,我杀你全家。”果然,就把太监全家杀了。为了不丢面子而杀人全家,这样的人也太歹毒了吧? 有些官员好面子,有权而任性妄为。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则笑闻,说是开会期间,有位官员不慎放了一个响屁。为了掩饰尴尬,官员故意提醒新来的秘书公共场合要注意文明。不曾想,新来的秘书委曲地解释:自己没有放屁。会后,官员对秘书大发雷霆:一个屁你都不能承担,你还能承担什么事?笑话归笑话,现实中,有些官员的面子工程确实劳民伤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官员好面子有百害而无一益,因而,谋实绩、干实事、求实效一经提出,便成为关乎民心向背的重要砝码。 面子到底要不要?如果涉及民族尊严和个人荣辱,如朱自清先生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等,这样彰显骨气的面子就必须有。而那些有损人格尊严或者于人于已有害无益的面子,还是不要为佳。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