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捡蘑菇
正文

2010-01-10

读过《林海雪原》人,一定都对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那一段留有深刻的印象。曲波用他那神来之笔,为我们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孤独地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以采蘑菇为生的老人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绘出原始森林里蘑菇采收季节的神奇画面——蘑菇老人小屋的墙壁上挂满了一串串晒干的蘑菇,房前屋后摆放着一簾簾晾晒的蘑菇,地上长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蘑菇。那大如锅盖的蘑菇,色彩如花的蘑菇,洁白如雪的蘑菇……令人心驰神往,那真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

本人自幼生活在林区,虽然原始森林早就没了,那大如锅盖的蘑菇也没见过(听说最近在别的地方有人采到过),采蘑菇的事却是经常做。夏季也有蘑菇,但不多,采蘑菇的真正时节在秋天。林区人把采蘑菇叫拣蘑菇,一场细雨过后草丛中树根下腐树上会突然钻出一个个,一墩墩的的蘑菇。榛蘑、青蘑、草蘑、榆黄蘑、扫帚蘑、粘蘑、滑蘑、松蘑等各种各样的蘑菇种类繁多,不同的蘑菇样子不同,味道也不同。即使是久居林区的人也不能认识所有的蘑菇。榆黄蘑、冻蘑、青蘑是蘑菇中的上品。特别是生长在腐朽的柞木、桦木和椴木上的青蘑,味道鲜美,分布范围广,采收周期长,是人们最喜爱的蘑菇品种。现在人工栽培后,虽然产量大了,品质却与天然的差的太多,简直是天壤之别。当年《林海雪原》中蘑菇老人采摘的蘑菇大概就是这些蘑菇。还有一种叫做松茸的,那是蘑菇中的珍品,由于生长范围小,产量少,采摘周期短,所以格外名贵。

榛蘑是蘑菇中的大路货,现在林区的木材蓄积量少了,采伐量也少了,以腐木为根基生长的蘑菇不多了。人们把生长在草丛中,树根下,以及新开垦的黄豆地中的榛蘑作为主要蘑菇品种进行采收,现在人们所说的拣蘑菇主要是拣榛蘑。

新出的榛蘑白白嫩嫩的,在青草绿树之下亭亭玉立,像山区人家院子里的小家碧玉。蘑菇的伞盖中央有一层黑黄色的绒毛,伞盖下的蘑菇挺上有一层白色薄膜样的菌脐,很好辨认。榛蘑仿佛也有家乡一样,生长的地方年年长,还都在大至同一个时间长出,有单个的、并蒂的、也有三四个成墩生长在一起的,白花花一片。人们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较多的新生事物一起出现,我觉得不如用雨后的蘑菇更为贴切。碰到一片榛蘑多的地方,地上的蘑菇真像天上的繁星一样,简直不敢下脚——生怕踩了宝贵的蘑菇,不用动地方,一会就能拣一筐。用天上繁星来比喻东西的多是天经地义的,如果非要问用什么东西来形容天上的繁星?哈,我觉得没有比此时地上的蘑菇更恰当的了。新开垦的黄豆地里也长榛蘑,黄豆地里的榛蘑个大肥壮,但是晒干后色泽灰暗,品质也不如山林里出产的好,人们更愿意到山林里拣蘑菇。

拣蘑菇最好是早晨去,夜里新长出的鲜嫩蘑菇正好采摘,时间久了就会老化、变黑、生虫子。虽然雾沾衣衫、露湿鞋袜,但与将要得到的收获比,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了。呼吸着含有花草芳香的清新富氧空气,聆听着清晨树枝间鸟儿的鸣唱,眼看着连片的嫩乳般洁白的蘑菇,叫人心情格外的愉快。常常能听到采菇人情不自禁地哼出的轻轻歌声。

拣蘑菇真是一件有益的活动,既有物质的收获,又使人心情愉快,还锻炼了身体,这种幸福是城里人无法享受的,原来乡间生活还有许多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和好处。这使我突然想到了古代的隐士,以往我对于古代的隐士很不理解:十年寒窗苦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悬梁刺股,终于学有所成。笑傲儒林,学富五车,正该用自己的知识有益于社会时,却退守江湖,老于林下。既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不能齐家济世。只好对着清风秋月长啸,面向南山豆东篱菊低吟,让一颗炽热的心任由晚露晨霜冷却,殊为可惜。现在想来,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君子,当然应把济世为己任,但世有其时,人有其志,人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这就如拣蘑菇,虽然经过细致的寻找,仍然还有没被采到的好蘑菇。因此,与其不能有用于社稷,又不愿虫蝇苟苟,那么退守林下独善其身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你看那些古代的文人雅士也真够潇洒的,种甜豆植香菊,侣鱼虾友麋鹿,何等的逍遥自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为声,目遇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当然啦还有种类繁多味道鲜美的蘑菇,何等的富有?不必去废寝忘食地算计如何更多占有,不必去处心积虑地思考如何更快攀爬。身心俱闲,物我两忘。虽不荣华富贵,却也心旷神怡。人们常常谈论人生的意义,我想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吧。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一季能采摘两茬榛蘑,第一茬蘑菇由于生长周期短,颜色嫩白,个头比较细小,这时的蘑菇还不是最好的。天气稍冷以后树根和腐树墩上生长出的第二茬蘑菇由于生长周期长,养分更加富集,水分也更少。这时的蘑菇颜色都是暗黄色的,腿粗伞厚,特别的敦实,这时的蘑菇质量最好。那一堆堆的蘑菇,五六个、七八个、多时十几挤在一起,顶着树叶往上长。如果看到树叶间有一个蘑菇,很可能下边就是一大堆。每当采下那一堆堆肥壮的蘑菇,心情就别提有多高兴了,简直就像抱了个大胖小子似的。此时的蘑菇质量好了,数量却比第一茬少了,要想拣到同样多的蘑菇就要跑更多的路程。看来自然界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少而精,好东西往往最后出现。

把采来的新鲜蘑菇拿回家清洗一下,同自家地里结的小辣椒——一定不要市场上买的转基因品种——最好能有点肉,烹炒一下,再来一杯玉米小烧酒,嘿嘿,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拣蘑菇时还要留意树上和倒木上,如果运气好,还能碰到猴头。猴头也是采菇人重要的追求目标。猴头这种食用菌比一般的蘑菇味道更鲜美,也更名贵。过去常说“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想吃猴头满山跑”想拣猴头,必须不辞辛苦的遍山寻找。猴头是一种大致圆形的菌体顶上长着粗毛发般菌丝的高级食用菌,形状象猴子的头颅,因此得名。鲜嫩的猴头是洁白的,干了变为黄白色,腐朽的倒木和木段也有生长,但主要长在活着的柞木主叉间的腐朽部位,离地一般一人来高。说来奇怪,猴头往往是成对生长的,但又不长在一起。如果你在这棵树上拣到一个猴头,那么你顺着猴头脸朝的方向寻找,在不太远——大概几十米的地方往往还能找到另一个猴头。

这里有一个凄美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北某地大山中前后相距不远的两个部落之间常常发生争斗,山前部落族长在一次争斗中服了伤。为了给父亲治伤,族长年轻英俊勇敢的儿子带上腰刀弓箭,只身一人进山采药。归途中遭遇了凶恶的狼群,小伙子射死了狼群的狈和几只大狼,砍伤了头狼,赶跑了狼群,他自己也被狼群咬伤了,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了过去,恰巧被放牧麋鹿路过此地的山后部族族长美丽善良的女儿救活。两个年轻人产生了爱情,却遭到双方父亲及族人的坚决反对,一次次的血战给两个部落间造成的仇恨实在是太深了。在经过多次的努力争取无效后,两个年轻人躲进了大山,却被闻讯赶来追杀的两个部落的人包围了,为了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二人双双唱起了“孔雀东南飞”——吊死在相距不远的两棵老柞树上。他们的死终于唤醒了两个族长和族人冰冷的心,从此两个部落停止了争斗。两个年轻人的躯体被埋在那两棵柞树下,第二年的夏秋之际,两颗树的树杈间都长出了一个猴头,如两个人头在相视而望。现在东北很多地方都有猴头,如果你拣到了猴头,可一定不要把它当蘑菇看待呀。

蘑菇,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中医认为蘑菇性味平和,老少皆宜、四时皆宜。蘑菇还有提高人的免疫力的功效,也是减肥瘦身的理想食物。苏东坡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赞美荔枝的美好。我却以为“日食蘑菇三四个,不辞长作东北人”。

拣蘑菇虽然是一项有益有趣的事,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些蘑菇有毒甚至有剧毒,误食了是有生命之忧的。一般颜色鲜艳的蘑菇多是有毒的,有毒的蘑菇大多还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但有些蘑菇颜色虽不鲜艳,味道也很鲜美,但也有毒。所以不认识的蘑菇一定不要采。但也不用失望,普遍被人都认识的蘑菇不但味道好,数量也足够采摘的了。

啥时你知道哪有好蘑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