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安的“村” |
正文 | 外地人来西安,总会被模棱两可的地名搞得云里雾罩。你若问:“省医院咋走?””黄炎村。"'陕师大呢?“”八里村。“'那未央区政府呢?”“龙首村十字呗!”你若听不明白,有点不信,那就搭公交去找吧!一看站牌彻底“傻”眼了,密密麻麻的公交站点全是各种各样的”村“:南康村,北康村,方新村,百花村.......还有什么铁一村,铁二村等等。此时你方惊骇:西安这城市咋来这么多”村“呀! 其实这是时代变迁所遗留下的痕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下,西安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同时涌现出难以数计的城中村。城中村接纳了来西安创业谋生的外地人。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中村的流动人口呈几何式倍增:小点的村子几千人,上万人,大点的两三万,四五万。人口的急剧膨胀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商铺林立,人潮涌动形成了城中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商家各有各的招牌,各有各的脉络。一般而言,单从商家的经营范围就能猜出是什么地方人。开酒楼的多是四川人;开超市的多是福建人;开招待所,开浴池多是广东人;而开名烟名酒店,收破烂的又多是河南人;买蒸馍的是富平人;烙锅盔的是泾阳人;卖擀面皮和臊子面的绝对是宝鸡人;而卖米皮的不是秦镇人便是汉中人。而这最高兴的莫过于把房子分割成商铺往外出租的西安人了。西安人,他们坐享其成,每天过着打麻将,收房租的日子,一年收入少则数万几十万,多则上百万。神呀! 因为外来人口多,房子也就紧俏, 先是盖两三层,再是四五层、七八层,十来层也不在少数,也有好几家 把自己的宅基地合伙盖,一下盖起了框架似的小高层,还装有电梯。西安电子城就有惊现二十多层民房在基建时被政府叫停的壮举。有人惊呼:西安的“土包子"发大啦! 西安人听到此话只是一个劲偷着乐:谁叫你们外地人放着自家的二亩三分田不种,偏要到我们西安来挤,你说我们不黑你们黑谁啊。 西安人富,大名在外;西安人日子舒坦,大门不出,什么活也不用干,天天都有搂在怀里数不清的钱,所以西安人找媳妇也特容易。郊县的,外地的,只要模样俊,都争着抢着想嫁到西安,从而后半生吃喝不愁。而姑娘外嫁却成了问题。按理说姑娘嫁人了,户口也该随着迁往婆家,而西安姑娘出嫁后从不转户口的,因为户口已转出便预示着与村中那些分红呀,分地款呀无缘。于是便出现了姑娘村,姑娘楼,也就是村子专门为那些出嫁或待嫁的姑娘所盖的房子,而这也多成外地人栖息和发展之地。 西安人除过姑娘不转户外,还有一特点:上门女婿多。西安人爱招上门女婿那是出了名的。因为西安人富,所以孩子成绩一般都比较差,初中一毕业便早早辍学了。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学校毕业在家干啥呀?不出门打工也不想学门手艺,而是呆在家里等着招上门女婿,因为西安人总认为自家的女儿嫁外边条件再好也是受罪,还不如早早招女婿在村里分套姑娘楼,每年还会多一份分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西安女孩一般刚到结婚年龄便早早结婚生子了。 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后,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积淀。2010年,针对西安城中村脏、乱、差以及众多黄、赌、毒等丑恶事件的屡禁不止,西安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举全市之力加大改造城中村的决定。一座座高楼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坍塌了,昔日繁华的街市 消失了,众多的外来人口踏上了向城市外围迁徙的征程。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个现代化的高档社区和一幢幢高耸入云的商务大厦,然而历史沿袭的街名还是没有变:李家村万达广场;龙首村阳光假日小区;百花村建材家具城;鲁家村百汇电脑步行街……以及众多以村名命名的街名、小区名、楼名、车站名。 时光在飞速流逝,历史在尘封中永恒。虽然回迁后的西安人家家都分上了上百平米的大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而他们最难忘的、最舍不得的还是那些给他们生钱的旧房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这一切也只成为过去。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