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静听对话的思考 |
正文 | 昨天上午办公室进来一个年轻人,脸生疏,不太认识,原来是直接找柯部长,后来得知是在省学联锻炼过,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学生会主席,后来又去云南支教,现刚回来。此次来团省委是向柯部长汇报工作情况和感受收获。 与其打过招呼,虽然比我年纪小,可也是省学联的前辈,就叫黄前辈吧。黄前辈主要谈论了云南支教所在初中的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和对我国大学生支教服务的思考。黄前辈首先介绍了所支教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县处在昆明和大理之间,因为旅游开发绕开之故,当地经济发展不是很好。其次也是对所支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有一些看法。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那里的小孩普遍存在不是那种我们所想的对知识,对读书的渴望,对读书并不怎么上心。这些初中生主要关注的就是情和爱的事情较多,谈情说爱的非常普遍。二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重视,把小孩送到学校更多的考虑是让学校和老师看着小孩。三是社会环境对小孩的不良影响与小孩对外界世界不够了解的糅合。一方面小孩基本都配有手机,通过手机接触了很多网上的信息和内容,加之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形成正确的辨识所得,存在较为严重的金钱崇拜。另一方面一直在当地上学的苑囿,也限制着他们的视野和思路,无法真正全面了解社会。加之这个年龄学识所限,也无法辩证的看待这些事情。第四是每年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投入较大,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学校教室使用的教育办公用品并不输中东部城市,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教育堪忧的现状,需要更多向软件投入。第五国家对当地形成了制度化的大学生支教服务,可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大学生支教并没对当地教育改变什么,更多的可能是通过个人讲解让当地学生多了解一些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第六是学校看重应试成绩,并不重视素质教育,很多素质教育方式在强大的成绩考核面前只能让位于应试教育。比如黄前辈讲述的他自己的一个从坚守到让步的例子。最开始给学生开展一些拓展类活动,可这样影响到了考试成绩,没能达到学校应有的期待和要求,最后只能选择放弃,最后还是每次上课以讲少背多的方式注重应付考试,学生们成绩上去了,校长也高心了。 对于黄前辈所讲,柯部长当然很是感谢他带来的这些基层的信息,也通过他的阐述,知道了他的此次支教之行还是有很大的收获,不过也指出其不当之处。一是作为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能够前往云南支教,理应体现学生干部的优秀,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更应有有一种韧劲,一种不忘初心,不为外物所扰的韧劲。开始能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在考评压力下没能顶住压力坚持下去,缺乏的韧劲是作为优秀者应具备的素质,是能成事,干大事的一种必备。可通过在云南初中的支教,从最初的坚守到最后屈从于环境,是一种没能坚持原则的妥协。二是对学生培养不应以单纯的从政或做科学家的标准来对待。社会需要各式人才,并不需要归一化的人才。正如一片森林,需要生态多样化,有丰富的生物群落,而不是简单的单层林,这样才能使森林系统能够自我维持平衡,否则一场大火,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志向各异,比如毕业之后像自己哥哥姐姐出去打工挣钱的小孩想法应该积极引导,挖掘学生身上具有的潜力,而不是现在这个年龄段说出这样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种了无志向。三是应该调整心态,不能志识过高,不要指望自己就能改变世界,要务实从身边的小事去慢慢改变,不能改变当地的教育现状,可以从改变一个个学生开始。四是任何时候都应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思维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支教事业,传递社会正能量。 黄前辈和柯部长的对话,我只是认真听着,想着,也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当时在想,我如果是黄前辈,在云南支教一年之后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和收获,又会如何看待黄前辈所见的这些事情。如果我是柯部长这种听的角色,面对黄前辈的所述,作为领导可以表达肯定,然后直接指出其中的观点和看法的不当之处;如果是同辈,又如何去指出较为妥当。 在团省委学校部的这段时间里,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来访交谈,如果懂得调整角色,学会聆听,深入思考,积极反思,是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