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风水
正文

我是不大信风水之说的,一如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一样.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鬼神之说是迷信,而理论的风水之说有着科学认知成份.风水之说是人们对有形的地态和无形的气势,这一实一虚的境态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与积累.也是人们生活中经验的积累,如居住环境选择在背坡面水,向阳取暖,临河近泽,便于生活与耕作.是有其合理性的.只是风水之说被江湖术士借以混世,变成择吉避凶的玄玄之说。我没看过易经及堪兴说之类,于风水的认知也只是基于自身生活阅历及学知的本能。

看过司马南先生与易天中先生关于风水争辨的电视节目,这样的争论实无多大意义,公说公理,婆说婆道。远没有中国政治中是非定论强权果断。只能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也不大欣赏司马先生咄咄逼人的气势,易先生则温文有度但略显底气不足。信者中,我以为多是宁信其有的心态,以策万一。而诚信者中据说多为富者和官者,想来也非异类怪事,实是当今社会情态下的常态,依据各自的阅历,富者已不再信勤劳而至富,官者不再信学而优则仕。故而只能信风水,这确乎是世象在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映照。

余孩时生长在一个风水之说盛行的乡土,恰又是在个中历练下,进而认知上排斥世俗意义上的风水之说。

清朝中末叶,我的祖先从赣南迁徙而来,经由长江的支流——滠水河,逆水而上,于大别山南鹿余脉的延绵丘陵中,在滠水河中游东岸边驻足,这是一片荒芜苍凉而贫脊的土地,偶然中成为祖先们十数代人的宿命地。然而,天道酬勤。我勤劳的先人们数代人以双手于山梁河畈间垦出层层良田,并因交通的不便,远离了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政府的触须,过着富足、安逸的桃花源人式的生活。祖先的富足远非我们能揣测,仅清末遗留下来的那雄伟、古朴的老祠堂来看,于当时条件下,以一家之力,可谓工程浩大,那数十根粗大的廊柱,巨大的线石立门,都是经迢迢水路,从遥远的它乡而来;那精美的木雕、石刻,高拱的飞檐,鲜艳的壁画,承载着厚重而古朴的文化底蕴。据说祖辈们是十分重视读书的,并且代代皆有经伦满腹之人,于乡里被誉为书香人家,据传有位“少三先生”(音)五经六艺皆通,作诗行文皆是墨末磨好,文思已涌,一挥而就。不知他们是否求取过功名,传说的成就也就替人写过状纸,且赢了官司,仅此而已。

儿时常听老人们讲我们那儿是块风水宝地,其依据只是官坟一座,北水一条,当然,富足的生活是最好的注释。

河岸南端龟山的背颈处,曾经是清朝官员周恒琦(音)的墓地(何时、何地、何职已无从考证),依乡人看来,古人是讲究风水的,这样官员的葬地定是风水宝地。在自己的乡土上有着这样一官墓,实是可引以为自豪的,并象宝藏一样地看护着。祖先们也大都葬于此。

我们的栖居地东南北三面临山丘,依山坡座北朝南,惟西面临河,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河畈,依河岸的南北是两座低低的山丘——龟山和鲢鱼山(因形状而得名)锁住这一片河畈。而三面山丘的积水、泉流,皆向西汇聚,流入河畈间的一条溪水,向西注入滠水河,在溪流于两山间注入河水之前,为一椭圆形大土丘所阻,向南迂回成一倒U字形绕龟山而出,这一绕便减缓了水流的冲力并改变了入河时的流向,而在宽宽的河床上,除洪水季节外,河水一般是不满架的,河水在河床上婉延蛇形蠕动,而溪流注入处,河水水道恰在西岸,溪流只能沿河床东岸,逆河道向北近200米,才能与婉延在东岸的河水汇聚,形成了逆向北上的自然合理现象。而这一现象正巧合风水说中的:水往北流,不出宰相出诸侯。

湾里虽说没有过出将入相,也确有过做官的。民国时期,爷爷辈中一人突破祖辈的思维模式,走出山丘,考入黄埔军校,后官至国军上校团长,于抗战时期,为国捐躯。其家三进两层,飞檐高拱的青砖老房,至今还是湾里最为显眼的建筑。另一位官员也是一爷字辈的人物——二流子(乡人对其称呼,亦即混混),此爷从小便不喜读书,虽人高马大,却好逸恶劳,恶习不少,不见容于乡规祖训,于是被逐出门庭,系与山贼为伍,常被乡团和国军追剿,后被处境相同的共军收编,若干年后,共军于逐鹿中取胜,此爷也于土改时荣任乡长。此事常为乡人所乐道。

北水出官员这种说法似乎也曾影响过我,或者说是将信将疑,典型的是20年前,于长沙上军校时,于一深秋日,立于桔子洲头,凝望茫茫北去的江水,疑问且感叹于——难道是此水成就了吾皇么?先生把暴力及斗争哲学发挥到极至,并以自己的成功证明之。且在世界科学、民主为主流的近代社会,闭关锁国,在权坛长袖善舞,令万民一思,空腹山呼万岁,足以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自叹弗如。

49年后,天灾人祸频发,生活每况愈下,直至难以为继。首先是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饿俘遍野,人尽菜色,我有一个姐姐便是死于此。国家因备战或其它工程,连年无偿征用民工,且因经济不发达,机械化成度低,动扎打人海战,玩蚂蚁精神,仅“三线”工程征用民工达半年之久,家中仅剩老弱妇残,田地因之废。领袖一句深挖洞,这防空洞便挖了一年之久;各种政治运动、批斗会、忆苦会、传达上级指示,搞得人心惶惶,不敢有思,皆随大流。最直接带来贫困的乃是人口急速增长,土地母亲已不堪负重,当初一家之地,无有赋税,而今是百户之众,万斤之公粮。连年吃返销粮,美其名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让一人挨饿。而彼时的农民是无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这返销粮吃得人们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那时节人均年三尺计划布票,都皆因无钱作废。70年代初,相邻的湾子皆有“看破”了的女青年集体自杀事件,寄望于来世——早死早托胎,可她们哪里知道,做鬼也是黄皮肤啊——谁让你生在中国!

大饥荒时节,族中长辈为让族人逃过这一劫,也顾不了风水这一说,商议并主持挖掘了他们曾经自豪并保护过的官坟,欲取了宝物,以解燃眉。共得珠宝金器凡6件,可惜到县府卖时,被悉数没收。据说众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开得那百年仍完好的上等金丝楠木棺材,且棺中主人面容栩栩如生,只是接触空气后才渐渐发黑;棺木后来也被人拿走做了瓦托。至七十年代初,因粮食的短缺,为了扩大田地面积,不得不与死人争地,将龟山墓地平了,并将U字溪流迁直了水道,结果北流景象不再。

此后,每每有老者感叹人们贫穷和愚昧时,后悔当初不该平坟墓、改水道而破坏了风水。其实,明摆着的是因为贫穷困顿到了不得已,人们求变而为之,何来破坏因果之说。

我曾数度立于这龟山之背,审观地象,感受“风水”,山头北部三面环水,山体如一北行之龟,往北腑瞰迢迢河水以及西岸宽阔的河畈,并无灵异之处。细观山体,状若龟背,风化岩沙土,难为水浸,难生大型植被,坡面朝阳招风,土壤易保持干燥。妙在其中矣。古人追求肉体不腐,其要在葬于干燥之地,与沙漠之木乃伊同理。所以百余年之久,棺木如初,面容如生。

现今,社会正走向开明,物质渐趋丰富,我辈之幸。正如物质决定精神,湾中读书好学之风又起,前述国军上校之曾孙大学毕业后,经严格聘选,入国家安全部工作,足慰英烈之灵;其另一族下孙博士后赴大洋彼岸。愿其能“师夷长技”,更能师夷长制。

愚以为,世无风水,社会之众,皆赖制度规范,恶制乃一切恶之源,祸之源是也。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5: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