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出嫁到渭南的本家姐妹聊天,我发给了她一盒装满桑儿的图片,她看了后给我回复。
“桑葚。”
我突然间没有了说桑的欲望了。
所以,顺势调侃回复她:
“洋气的,还说是“桑葚”,明明是我们老家的“桑儿!””
她赶忙改口歉意似的说,“是啊,是啊,是桑儿——,渭南这说的是”桑葚“,我就入乡随俗了!”
一句“桑儿”,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往事:
放学回家,匆匆把书包一扔,和几个要好的玩伴商定,到我们村的山上去摘桑儿,我们从桑儿刚淡红色开始摘到深红色,从有点酸味开始吃到甜的满嘴紫红色。我们满满地摘上一大把,一骨碌全塞进嘴里,满嘴甜甜的紫桑染的满嘴都是,而且从嘴开始,下巴、脖子、胸前、衣襟、手无一幸免,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对视而笑,看着对方小丑似的样子。
等我们在桑儿树下吃饱了,玩累了,才披着夕阳离开,约定明天的什么时间又可以去杏山摘杏了……
一句“桑儿”,连接了童年的记忆,那么温馨、甜蜜!
一句“桑儿”,拉近了故乡的情怀!
一句“桑儿”,凝聚了多少陕北情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