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一条河?一座墓?一段路(原创散文)
正文

随着浊色浪花的翻滚,静静的河面被船轻盈划开,就像一堆淡黑又夹杂着深灰色的凝固的油脂被锋利的水果刀划开,悄无声息,轻柔无比,可我感觉自己的心还是有些隐隐的疼痛。拽着2015年夏天的尾巴,我终于见到了那条让我魂牵梦绕的河,摸到了那条让我五味杂陈的河——额尔古纳河。

午后的天空不是如水晶的明净,不是像浅海的蔚蓝。相反,一块块、一片片深铅色的雨云相互拥挤着、彼此推搡着,直到把太阳严实遮挡住,才心满意足地暂时消停下来。它们还恶作剧似的时不时扬下一阵小雨:你刚把伞打开,它们就溜了;你才收了伞,它们却又嬉皮笑脸的凑过来。这些我都顾不上,我紧紧攥着船弦边缘的栏杆,在界河——液体的国土上远眺。

在地理学领域,为区别不同国家的领土疆域界限,人们习惯在地图上用线标示出来,那些“线”就被称为国境线或国界线。那些“线”有的像用直尺划出的标枪一般笔直,如非洲一些国家间的国界线;有的如爬行蚯蚓一样蜿蜒曲折,如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间的国界线。现实中,那“线” 或为山脉,或为江河,或为海天相交的海岸边缘。

中国现如今的地图极像一只面向东方报晓的雄鸡,而勾勒出“金鸡冠”轮廓的那条“线”,就是我脚下这条大名鼎鼎的河流——额尔古纳河。作为欧亚两个大国之间的界河,它远没有我想象的宽阔,大概有二三百米宽,河对岸的俄罗斯村庄清晰可见;做为中国历史上与欧洲国家第一个国际条约的地理标识,它也没有我预想的那样波谲云诡,河水就那样几乎静止地流动着,至于水下是否暗流涌动就不得而知了;做为自己有时无意识回避的一个现实存在,我远比自己估计的更为理性与克制:现在,这边是我的祖国,那边是俄罗斯。

额尔古纳河最早见于《旧唐书》,始称“望建河”。它的名称也一直变化着,如在《蒙古秘史》中称“额尔古涅河”,《元史》称“也里古纳河”,《明史》称“阿鲁那么连”,自清代开始称“额尔古纳河”至今。

今天国人广为知晓这条河,多是通过两个渠道。其一,中学历史教科书。公元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雅克萨之战后,满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其中规定:“……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就是这一纸条约,让额尔古纳河一夜之间完成了从“内河”到“界河”的身份转换,也让我们在距今326年前失去了额尔古纳河以北的广袤土地。也就是从那时起, 额尔古纳河走出了北地边陲,为国人知晓。其二,持续升温的旅游热。或是实地感受,或是各类《旅游攻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了额尔古纳河: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母亲河、休养生息的摇篮、整兵备武的出发地,以及现如今了解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历史的“活化石”,等等。但除此之外,多数游客们还了解些什么呢?

说起额尔古纳河,就绕不开《中俄尼布楚条约》。

据说对于这份条约,中俄两国历来有不同的评价。

中方一般给予《尼布楚条约》正面评论,认为该条约是两个主权国家的正常边界条约,是平等条约,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但也有人觉得,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实际上不利于中国。事实也是如此。外兴安岭附近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唐以来,辽、金、元、明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明朝还于公元1409年(成祖永乐七年)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进行管辖。而俄罗斯最初只是一个莫斯科公国,其主要领土在欧洲,外兴安岭附近离俄罗斯本土相距一万公里还远,清初的时候,俄罗斯一些匪徒才流窜到外兴安岭附近殖民。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

俄方通常认为这个条约不利于俄国,对俄国而言是不平等条约,后来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才是真正的平等条约。对此,我只能说这应该是依据“丛林法则”得出的结论:实力决定一切,有多大的实力就应该得到多大的利益,至于获利的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则不必权衡斟酌,也不屑考虑反省。

我曾查阅过《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其中还有类似的条款:“……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果真如此吗?有人可能会说:“没错,额尔古纳河现在不还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吗?”那请看看下面这一组数据:《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169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割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第171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走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第175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第195年,沙俄通过不平等的《伊犁条约》及其续签的5个子约,又割走中国西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就是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近200年间,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总计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今天4个日本(德国)、3个法国的国土面积。这还仅仅是沙俄直接从中国掠夺的领土,如果再算上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中国损失的领土已达到了30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版图也由一枚丰腴的“秋海棠”缩水成一只瘦骨嶙峋的“公鸡”!记得曾从互联网上读到一则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面对日本对北方四岛的领土诉求时说:“俄罗斯地大物博,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我真想问问:“那中国被掠走的150万平方公里(或300万平方公里)土地就多余吗?”

游船在额尔古纳河上行驶得很平稳。中国一侧,游人熙熙攘攘;俄罗斯一侧,却难得看见人的踪迹。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看见俄方岸边有一个看不清年纪的男子在钓鱼,一辆摩托车就支在他身后,装鱼的器具就在他的脚边。界河上的游船来回穿梭,似乎并不影响他的兴致,也许他早就看惯了。

天上又下起了小雨,但这丝毫影响不了大家的兴致。乘客们套着橘红色救生衣,都在船头兴致勃勃地指点江山,围绕这条界河及其周围的风景和过往的掌故,天南海北的方言土语说个不停,也有一些当地人给外地来旅游的亲友做导游,他们说的内容我基本都听得懂、听得清。但我真想问问身边的人:你们听说过“卡官的故事”吗?你们去拜谒过卡官墓并献上一束野花了吗?

我总感觉缺点什么——是的,有些人和有些事今天缺席了——但这并不是他们想缺席,而是我们忘了“邀请”他们。在我们赞美祖国山河壮丽的时候,在我们回望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的时候,在我们专注于并惊叹这里今天的快速发展的时候,某些人、某些事不应该被遗忘或者回避,尤其是那些为捍卫这连绵的山脉、这丰盈的河流、这鲜绿的草原的安宁与尊严,而付出忠诚、牺牲生命的人们——历史,绝不应该被选择性记忆。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确保北疆既有“边”更有“防”,从清朝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就沿着额尔古纳河我方一侧设置边防卡伦,共有18个,到1937年日军全面入侵时才全部废除。“卡伦”者,大概就是“哨卡”的意思吧,而“卡官”也大致类似“哨长”。我们先说的这位卡官,大名吕瑞甫,1885年出生,山东招远县人,不但身材魁梧,且精通俄语,很有文化底蕴。此君颇具胆略,经常不带一个翻译,不带一名士兵,只佩带一只手枪,只身一人过河到苏联去办理外交事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吕卡官平常待百姓非常和气,军民关系融洽,朴实的边民也非常尊敬他,称他为“吕官”,说他是个“清官”、“好官”。

但额尔古纳河做为一条界河,在旧中国是注定无法长久安享“奢侈”的和平的。1929年9月28日,即《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第240年,因中东铁路管理归属问题,中苏边境上暴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史称“民国十八年跑反”。据记载当时“沿江千里卡伦,九处兵额共不足百名,不可以守;又值淫霖数月,洪水为灾,兵民皆不得食。”狼要吃羊,就一定会在它所认为最恰当的时机露出獠牙。“二十八日黎明,敌军二百余人突来袭击,我方持械者仅十五人,吕君督兵应敌,自卯至午血战八小时,毙敌十余人,身中数剑,犹大呼突围,遂以身殉……”。事后,当时的中国政府派出一团骑兵携大炮至界河边,向河对岸打了100多发炮弹。对外,算是示威;对内,算是交待。

这次边境冲突后,官方民间皆感佩吕卡官的忠勇、刚烈、威猛,预勒石建碑以资纪念,但是英雄们的身躯,早已和被践踏的国土一起被战火焚烧得不可辨认。幸亏有心人记得吕卡官曾镶有金牙,大家在灰烬瓦砾中千辛万苦觅得一个左侧镶金牙的颅骨后,确认为吕卡官,遂建碑将吕卡官葬于额尔古纳河岸边。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商会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集资修缮了吕卡官墓地;2001年,驻额尔古纳市边防大队再次对英雄的墓地进行修缮……更值得欣慰的是,1999年9月18日,吕卡官旅居国外的后代来到这里扫墓,纪念自己的先辈殉国70周年。

英雄有灵,英魂归来!

同样是在这次中苏边境冲突中,另一位张卡官的遭遇更让人唏嘘不已。据说当时那位祖籍河北、名叫张清富的年轻人,三十刚出头,时任第十卡伦的卡官。冲突迫近时,十卡仅有20名官兵和10多名家属,火力有限,又不可能有援军。明眼人都知道:就凭借这么点人马刀枪,根本挡不住苏军的进攻。接到上级的预警后,张卡官一声不吭,一面埋头带领士兵修工事、设障碍,积极备战;一面做好撤离家属和居民的动员,让居民多备干粮、收拾好行装,一旦开战就迅速撤离。苏军围攻十卡的枪声也是在1929年9月28日的凌晨响起,事先安排好的两名士兵带领家属和附近居民们迅速撤离。后半夜,张卡官带着几名士兵从苏军的包围圈里冲了出来,并和先前撤离的百姓们会合,然后一道南撤。之后,他一生憋屈,一生自责。据其后人回忆,这位张卡官一生都不敢公开自己的卡官身份。“抗击入侵失败”和“失败后选择后退”,成了这位中国旧军人一生都解不开的心结。后来,张卡官疯了,嘴里成天说着“失败”、“胜利”之类谁也听不懂的话。1942年,中苏边境冲突后的第13个年头,张卡官死了。

一次边境军事冲突,两位卡官做出了既相同(奋起抗击)又不同(一位战死沙场,一位突出重围)的选择。对吕卡官,人们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可我们就有资格随意地责难张卡官吗?大敌当前,他奋起抵抗,但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他失败了。这个相信没有人会怪罪他(但他怪罪自己)。怪他不应该突破敌人的包围圈、活着冲出来吗?明知不可为,他仍在近乎徒劳地备战、抵抗,同时做好撤离百姓的准备。面对外敌入侵,他没有抛下士兵百姓、只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逃跑,他没有一枪不放就跪地举白旗,他更没有摇身一变当汉奸做“带路党”,他尽了自己作为一名旧军人的本份,虽然不够完美或优秀。两位卡官,一个达到了精忠报国的极致,一个做到了尽力而为,他们都没有突破中国军人和中国男人的底线。这,就足够了。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人都成为杀身成仁的英雄,况且张卡官用自己一生的自责和最后的疯癫,证明了自己知错、认错的勇气和诚意。假如他真有什么“罪过”,也应该得到洗刷了。

弥漫的硝烟、猎猎的军旗、震天的厮杀、以及突围后那一声声愤懑不甘的沉重叹息都远去了,可我们真的不能彻底忘记曾经在这条河流上所发生的一切,那对不起我们不屈的先辈们,更会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们置于危险的境地——忘战必危,忘危必战,古有明训啊!

幸好,并非所有的游客们都只陶醉在界河旖旎风光里。游船在界河转了一圈返回码头的时候,我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发问:“妈妈,那边就是俄罗斯吗,真美!”。年轻的母亲回答:“对,是很美,但那里原来是咱们国家的地儿……”后面的窃窃私语就听不清楚了,只见一位母亲正亲昵地搂着自己好奇的小宝贝,耐心地细细讲述着什么。足够了,有这一问一答就足够了。

遥想1950年,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访苏回国途中,唯一没有下车的地方,就是贝加尔湖附近的乌兰乌德。据说,毛泽东主席曾问随行的陈伯达:“陈夫子,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陈伯达未加考虑就回道:“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首府是乌兰乌德。”毛主席对陈伯达的回答不满意,给他上了一节历史常识课:“这个地方,历史上叫上乌金斯克,居民基本上都是蒙古人,也有汉人,原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苏武曾经牧羊的地方!”伟人就是伟人,即便在寻求邻国帮助的时候,也不肯突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底线;领袖就是领袖,他知道太多太多的人会因为眼前的境遇而忘掉不该忘的历史,如号称博学的“陈夫子”,只知道“乌兰乌德”,却忘记了“上乌金斯克”。一个地方的名字就那么重要吗?据我所知,“上乌金斯克”也不是这块土地的本名,这是1690年俄国重新命名的,就是《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

说起这些并记住这些,并不是要我们一直耿耿于怀,不以历史的、发展的的眼光来面对这个世界。一条额尔古纳河已流淌了上千年,但近三百年来,这条河流上发生的一切过于沉重,有些事情即便已经冲刷几百年,却依然无法稀释。面对这条河,面对这条昨日的内河、今天的界河,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思索:如何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邻国,如何认识和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怎样面对国家之间的历史与现实……我们只有了解曾经的历史,不忘那一段历史,并分析透彻那一段历史,才能知道过去我们的失误在哪里,才能明确眼下我们最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这一代人才可能不会继续被惋惜、被抱怨、被痛恨。

前面提到的卡官墓,现在已成为额尔古纳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该市向旅游者重点推介的景点。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额尔古纳气势恢宏的博物馆中,也有极为详实的阐述,我曾去看过一次,黑白照片和白底黑字,再加上幽暗的灯光,给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

距离这条界河不到200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干净、美丽、静谧,却又内敛着勃勃生机活力的小城额尔古纳。小城偏东北角有一条几百米长的路,名为“卡官路”,那是我闲暇时经常散步的地方。很多时候我都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去了那里,周围有公园、有民居、有白杨,还有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那条路其实也没有太出奇的地方,但我就是喜欢。每次在那里徘徊都能见到一块书写着“卡官路”的路牌,每一次心里都隐隐一动。就如此时此刻我站立在作为界河的额尔古纳河上,念念不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警示。我们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小生活、小兴趣打拼的时候,更应该想一想自己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一些什么。否则,人人沾沾自喜,人人浑浑噩噩,假如历史再一次重演的时候,那我们再以哪一条大河为界河、哪一座大山为界山呢?(文/唐明)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4: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