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包容”(原创杂文) |
正文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既是大自然已有的包容,也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有的的包容。 大自然既包容电闪雷鸣的酷烈,也包容风花雪月的细腻,既包容神龟寿的永恒,也包容昙花现的瞬间,似乎一切都没什么道理,不过是顺其自然,有些“存在即合理”的意味。可“包容”对于人类社会却真的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应对处理的态度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或进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或引发观念上、利益上的冲突对抗。 孔子、老子都是各自领域的开山鼻祖,对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孔子不以彼此间观念不同见鄙,相反虚心向老子学“礼”;老子也没有门户之见,欣然回答孔子的请教。先哲们面对“包容”课题的积极态度,给我们留下了“孔子问道”的美谈。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巅峰,号称“强汉盛唐”,这两个时代充盈的兼容并储、开放包容精神,无疑是其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尽管千百年已过去,但人们仍然神往那个时代的荣耀,不仅自豪那时国家实力的强大,更缅怀那种积极包容、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 我们也见多了大量充满遗憾的答案。秦始皇无法忍受别人与自己治国理政主张的不一样,就暴虐地“焚书”,就疯狂地“坑儒”;罗马教廷不能忍受“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不一样,便以“异端”的罪名把布鲁诺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昔日强盛的大唐帝国之所以崩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治精英们(主要是士大夫)没有继续秉承开国之初的承包容精神。这些人为彼此自私的目的和相近的观点而互相勾结,组成名为“朋党”的利益集团。他们反对和自己政见相左的同僚们的一切主张和行为,不管这些主张和行为对江山社稷多有利;他们赞同和自己同属一个阵营“战友们”的一切主张和行为,不管这些主张和行为多么荒谬及对国家有多大危害,无可救药地把“党同伐异”的把戏玩大了,最后导致国灭、家破、身亡。 对个体而言,“包容”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能否“包容自我”;另一类是能否“包容他人”。 那么,如何面对“包容自我”的问题呢?当自己与一个庞大群体“不一样”时,首先要勇敢、不胆怯。绝不能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或验证的情况下举“白旗”,也不能迫于种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威胁而屈服。其次要理性、不盲从。要保持必要的理性思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直接面对“不一样”事物的本身,而不是简单地以人数多寡为标准来轻率地认定自己的对与错。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平静。 如何面对“包容他人”的问题呢?我们首先要有“识事”之明。要理性地认识到:世界面貌的常态是“异”而非“同”,我们身处的世界不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所以我们不能奢望在所有的时候,在所有的人和事上都能达成“求同”的目标。其次要有雅量。当别人的言行与我们的价值尺度相冲突时,只要他没有确实违反人类社会基本的常识、公理、道德、法律等标尺的底线,我们就应该冷静地思考、平等地交流、有节制地表达。如果彼此间的分歧差异过分悬殊,实际上已经无法平等地交流和有节制地表达时,那么我们就先主动沉默吧——既然我们不愿意粗暴地剥夺对方的话语权,既然我们不希望引发无意义的、不可预知的激烈对抗。最后要慎重。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当面对同一事物,别人与我们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但我们却无法以现有的任何标准来区分谁掌握着真理、谁肯定谬误时,选择“先主动沉默”式的冷处理无疑是一种明智的、慎重的选择——也许时间会证明一切。 农家小院里经常会出现一幅非常和谐的场景:鸡在“咕咕”地说,鸭在“嘎嘎”地讲,它们有的相互倾听、频频点头,它们有的旁若无人、泾渭分明,可是却谁也不干扰谁、谁也不威胁谁。我猜,它们可能懂什么是包容精神……(文/唐明)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