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青春无悔》一
正文

谨于此书——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60岁华诞和我的父亲60岁生日!

亲爱的读者:同学们、战友们、老师们您们好!

我将用结满厚茧的双手,重新拿起我三十年的钢笔,向同时代的同学们、战友们、老师们献出我用泪水、汗水写出的纪实作品:《青春无悔》请同学们、战友们、老师们检正、参考,虽然平淡无味也算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也算是六十年的纪实。

我要用三十年生疏的钢笔,把自己所出的时代,如实的写给社会,留给下一代,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做贡献是无限的,我要用亲身经历,一笔不漏的,原汁原味的记载历史,还一个历史真面目,让同学们、同时代的战友们、老师们共同探讨、论证,提出宝贵意见,因为我们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与“共和国”同岁,要完成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十分繁重,非常困难,青年时代的日记,人民日报社论,“文化大革命”大串连时期的日记,文学搜集、“伟人”的讲话笔录,随着父亲的“打倒”后,一把火“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资料,十大本日记付诸东流,荡然无存。今天又使党的恩惠,“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我死去的,无法实现的理想——写作,唤起了我青春的活力,我要刻苦攻读,到档案馆、查资料,通过查、找、问、回忆,如实地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壮大、强盛,也同时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成熟的六十年,反映历史,反映我们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心心相印的六十年,把我们新中国第一代人走的人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如实的留给下一代,留给人民,只有我完完全全的经历那个年代。因为,我正处在那个“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青年时代,初中、高中、工农兵大学、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大串连,我完完全全的经历过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是我高呼过“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在那个时代里,我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那个时代里,我高呼过“龙生龙、凤生凤,哈哈生儿会打洞”。执行过反动的“血统论”、整过人,揪斗过“老革命”,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在那个时代里,我红得发紫,好像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也就是在那个时代里,由于父亲的“老革命”变成了“走资派”,我一落千丈,变成“黑五类”子弟,被赶出了“红卫兵”组织,从此后结束了辉煌的人生,青春的美梦,同学们上大学、参军、招工、招干,只有我一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变成了农民,在农村“饥寒交迫”的生活了三十年。只有我才能土生土长的,有血,有肉的写出纪实文学,因为我的六十年,初中、高中、大学、“文化大革命”十年,全国“造反”、“革命”大串连都在青年学生时代亲身经历过,在农村“互助组、人民公社”土地承包“包产到户”、“大锅饭”、“小锅饭”,坏政策,好政策,我都亲身经历过,从大学生、到农民,劳动者,我都经历过工人,商人我都干过,我要用生疏的笔写出我由于历史时期“极左”,反动的“血统论”,强加在我身上十年的“冤假错案”,我要真实的写出“整人与被人整”的事实,写出历史,写出人生的三部曲,留给下一代,人活着也要为人民,为下一代,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亲爱的读者、同学、朋友们,如实的反映历史是作为我第一代人的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机遇,我们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用笔,把自己的一生写给下一代,留个纪念,让我用汗水、血水、奋斗、力量,写作伟大的“共和国”。为祖国增添一砖一瓦,出一份力,我死也足以。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是生命,它只能给人一次,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这就是我的理想生命。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渡过,当你回忆往事时,不只因为自己碌碌无为而奥悔。”

以此书赠给我亲爱的同学们、战友们、老师们、同时代的同学们:祝您们身体健康,来信,来访,共同回忆过去,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由于三十年没拿过笔,很多字都是孙儿查字典与我共同完成的,我要为下一代还一个真实的历史,从而饮水思源,教育子女长大报效祖国和人民。

一九四九年

那是一个难忘的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八年打日本,三年反老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城楼——北京首都,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雄鸡一唱天下白,换了人间”。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成立了一个崭新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伟大的祖国像一轮东方升起的太阳,光茫万丈,人民欢欣鼓舞,群情激荡,百业待举,万物复苏,灾难深重的人民啊,欢腾高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我出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上午九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生儿,伟大的时代属于我的未来。

我的家是一个六口之家,爷爷是一个“忠孔”儒家学派,从事教育事业,父亲毕业于高等学府——“西安民族学院”后回家当老师,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我有俩姐姐,家中生活还算宽裕,祖辈线达传,土地四十亩,广种博收,还算是一个“中产”阶级书香人家。

我的家乡祖籍“南京朱氏巷,应天府”人氏,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皇帝“明朝”北迁,族上因在朝罢官发配北方镇守边关——洮州,现今改名:新城,有五十个兵丁自耕自种,屯田制,自养自给,为洮州——兵马总都——冯总兵。一九五八年父亲把祖上留下的总都印章,“宝剑”都献给国家,这些都是历史,从此后五百年,我们在边关——新城生长耕种,自食其力,男耕女种,无忧无虑,讲经、教学、为人民干教育与积善事业,在当地为人们建立,第一座中学——临潭一中,至止一九七八年以前二十一年解放后全“甘南州”七个县份中都到这来上学,这是爷爷干的一件好事。

在新城经济非常落后,吃水非常困难,自建城五百年来,只有两口水井,人们吃水非常困难,爷爷又打了一口井,供人们吃水,这是第二件好事。新城土地辽阔,高寒地区,油菜籽,适应性强,但榨油要到二百里的临洮去加工,爷爷由于财力紧缺与当地的三户人联营在新城盖起了第一座油房,土法加工业,这是爷爷为人们干的天大的第三件好事,新城人称爷爷为教育家、“儒家”学门之一。爷爷在我出生三岁后,享年八十一岁无病坐着去世,乡亲们为爷爷做了一个“轿”高抬深埋,这位一生为人们干善的教育家,新城——甘南州七个县份,第一所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冯先生,听说光学生就有一百多人,葬礼非常隆重。

一九五三年

那是一个难忘的年代,我已四岁,记忆中的父亲,父亲毕业于“西安民族学院”,当时留校,是爷爷叫回,父亲继承祖业,重视爷爷的教育事业,父亲先后在“羊化乡”、“羊沙乡”、“新堡乡”创建过村学,任过教,旧社会教育非常不发达,没有薪金,父亲每月只有五十斤小麦作为报酬。当时社会非常腐败,不重视教育,但父亲又培养了十几名教师,发动女子上学,当时重男轻女严重,不让女孩子上学,爷爷亲自在新城送自己的三个闺女上学,在新城创建了新城第一所东街“女子小学”,“新城第一座女子小学”的成立都是与爷爷和父亲见过世面,重视教育分不开的。当时十二岁上学的女子,只有十人,父亲在历史上,教育上反封建男女平等,在教育界为女子干了一件罕见的事。解放后,只有我的三个姑母有文化,干过妇联主席,大队书记之职,在新城女子领导中为第一任。

记忆中的父亲,父亲非常仁爱,重视教育,不杀生、不赌博、不喝酒、不吃烟,由于家中单线传、土地多、广种博收,父亲毕业后回家,把多余的土地、财产送给乡亲们。四岁时记忆最深的事,一天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又到父亲过星期日的时候,我去大门看父亲,父亲在大雨中抱回一个小鹿儿子,它的腿受伤,父亲在家中包扎小鹿的腿子,用奶水喂养,小鹿好后,与我相处一年后,父亲又把小鹿送回大森林,我又哭又闹,父亲只能买来一只小羊哄我,“毅儿,小鹿的家属于森林,小鹿不能没有妈妈”。父亲带着我到离家三十里的大森林喂小鹿,把小鹿送回大自然。小鹿依依不舍的望着我们,一步三回头的跑进了原始森林。由此可见父亲的慈善。

一九五三年“土改”运动中,我家由于人少地多,被定为“富农成份”,当时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帽子”,可是,后来就是这个成份,在三十年的生涯中,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撒下了天罗地网。

当时村里父亲为人很好,把多余的财产送给穷人,父亲又一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推选为省政协委员。父亲用左右手打算盘,几十人收粮十天,用笔算,父亲双手打算盘用珠算,一人顶几十人活,父亲时任粮站站长,粮食部门高级技术员、会计。父亲一九五八年在“临潭县”粮食部门自己设计,在“甘南州”建起第一座自动面粉加工厂,全州人民都来参观,全州七个县的粮站修建都由父亲亲自负责,四岁时对父亲的记忆的二、三事,永远是我以后成长过程中奋斗、崛起、爱憎分明的“佐右铭”……。

父亲的榜样给我一生的力量,只有修德,才能行善,父亲啊,你的教育,你的修养,使我在“饥寒交迫”、“九死一生”、十年反动的“血统论”封建思想的打击、棍棒政策下,没有倒下去,因为我没有理由丢下自己的父亲、母亲,撒手而去,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励着我走着人生的每一步。

我只有用激动的泪水告诉人们,是党的好政策又一次,给我第二次生命,现今我家庭生活富裕,我决没有辜负父母亲对我的殷切期望。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春潮,在祖国大地上春花烂漫,人声沸腾,歌声嘹亮,“一穷二白”的“一大二公”的往事再也不会重演,人民丰衣足食,“谈富变色”的年代结束了……我再次获得新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您给了我们新的生活,您给了我们“富裕”,您给了我们“自由”,您把我们“解放”了。饮水思源,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的恩情比海深……

一九五七年

那是一个难忘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童年,终生难忘,当时我已八岁,我们打着队旗,唱着歌去山林,摘野花,在森林中“捉迷藏”、戏水、效游,无忧无虑,我们同时代的有:王凤梧、冯兰兰、刘孝奇,王伟人等十几个同伴们沿河而上,采摘早晨的野花,那野花带着甘甜特有的泥土芳香,捧在手里悠悠的,在春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香气迷人,我的第一个“儿童节”就是这一年过的,火红的队旗,响亮的唱声,锣鼓喧天,鲜红的领巾映红“东街小学”的操场,同伴们第一次真正感到节日的快乐。在“新城东门泉”的树林中,有的人歌唱,有的人跳舞,还有的人“捉迷藏”,真是快乐极了!大家倍感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与温暖,我们高唱,“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从那以后,我没有过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过早的衰老、结束。童年时期只有挖野菜充饥而生存,三个好友在时代的强迫下,三十年中各自走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九五八年

那是一个难忘的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一代伟人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号令:“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诞生了,年青的祖国刚建立九周年。什么是“人民公社”。所谓“人民公社”,就是一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全部把土地、农具、牛、羊、鸡、猪集中起来,全村几百亩土地统一起来,收为集体所有,几百户选一个大队长,一个“社”有六个“队”,每队有个队长、记工员、会计。他们掌握着几百户人的生活、穿衣、吃饭大权。听吹口哨声出工,50年代的第一个“大锅饭”由此而生,生产队大队长集中掌握着“社员”生存的大权,是社员最大的“土皇帝”,社员劳动一年的报酬由一人笔尖转,一人说了算的年头就是千年“私有制”的结束,人们由个人自耕自食,进入到“人民公社”。劳力、自由、吃饭由“大队长”说了算,这就是当时“恩克思”假想社会主义把自己的庄院分给了农民,几年就破产了的“公有制”,这也就是前苏联七年就失败了的“集体农庄”在中国大地上的重演。

当时我九岁,上小学二年级,我家有四口人,母亲、大姐、二姐和我。母亲每天一个人要出工,下地供养我们姐弟三人上学,虽然父亲在“县粮食局”工作,但工资只有二十几元,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劳动,家境还是比较好。我人虽小但很懂事,放学后,帮助母亲担水、洗菜、拾麦穗,家中没有劳力非常忙,母亲一听到“人民公社成立”,非常高兴,为入“社”买了牛、一辆车,把自己全部积存都给了集体。因为我家没有男劳力,母亲种田、打碾,所有的农活只有一个人干,常常忙得半夜才吃饭。“人民公社好!”男女同工同酬,男人耕地,女人助田、磨面,没有负担的“人人平等”,土地属于集体,分粮年终由队长分配,劳动者为人民公社的社员,母亲因为对人民公社贡献大,被选为“人民公社”积极分子,出席过全社几千人的积极分子大会,先进妇女代表,是喜是忧,是福,第一个“大锅饭、一大二公,一穷二白”的历史产物就在这一年出现了。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