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弄斧”到“班门”就能提高吗? |
正文 | 近日,听了一位语文教师授课,内容是创新作文,举例讲授创新时援引了成语“班门弄斧”。教师讲道,“班门弄斧”是贬义词,但是,你们(学生)想到没有,要是不到“班门”,“弄斧”能有提高吗?所以,要“弄斧”,到“班门”才有提高。意思是到“班门”“弄斧”能够提高“弄斧”的技艺、能力等等。这位教师还说,这样理解,一反传统解释使贬义变成了褒义,使你的文章出彩,出新意。 其实,这样理解“班门弄斧”,已经不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见诸报端。此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已经形成共识,没有人再去怀疑这种解释的准确性。 但是,我不敢苟同。 查阅词典,“班门弄斧”释为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理解这个成语,关键在于怎样理解“弄”字。词典释为“卖弄”无疑是准确的,符合本体“舞弄”的含义。“卖弄”即为“把玩” “炫耀”。试想,一个人在行家里手面前把玩技艺,炫耀学问,行家里手除了批评炫耀者的骄傲外,能够给予一点指点吗?行家不予指点,炫耀者会有提高吗?再说,在行家面前炫耀,即使行家予以点拨,炫耀者会接受吗?由此看来,“弄斧”到“班门”不会有任何提高,只能显示“弄斧”者的傲慢和虚伪。“弄”字怎么创新也“创”不出一个“学”字来,因此不能把班门弄斧创新为班门“学”斧。 百度有这样的解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这种解释具有合理性。它的立足点是表现自我,挑战权威,而不是提高自己。 班门弄斧可以用来显示自己的谦虚,如:“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是班门弄斧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创新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创新,社会就没有进步,时代就会停滞。但是创新与构建大厦一样,要有牢固的根基,凭空想象的创新如空中楼阁,注定坍塌。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