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敬之中篇励志小说《大江滔滔》连载之第二章寒门子弟 |
正文 | (网络图片) 敬之中篇励志小说《大江滔滔》连载之 第二章 寒门子弟 回溯历史,往事沧桑。人们常说,童年是金色的,美好的,幸福的,也是无忧无虑而放荡不羁的。当然,如若是富贵家中的子弟,他却是享受着衣来抻手饭来张口少爷式的生活。 然而,在只听到隆隆地炮声,而实际并未被解放,仍处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川东地区。幺佬的童年则不然,他的童年是凄惨的,酸楚的,甚至也是极其贫困潦倒可怜的。如若述说起来,一定会让人落下满衣襟辛酸泪水的。 那是,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晚,我们这的主人公幺佬,或许,他是带着一种热切地期盼和渴望,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日的建立,也或许,他是急迫地期盼自己长大后,要亲自去保卫她建设她吧? 所以,他在新中国还未正式到来之前,早几个月,他就呱呱坠地来到了人世间。而那时的中国,还正处于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切进步力量的支持下。以排山倒海势如破竹之势,先后取得了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大部分有生力量,致使国民党反动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然而,另一方面,也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上帝要你灭亡,你必定更加疯狂”,而那时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既是如此。以将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自然也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在 “国统区” 横征暴裂大肆派捐增税,抓壮丁派民夫。一时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致使物价飞涨,匪祸横行,民不聊生。 而幺佬的家,那时,还处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国统区”,自然也无法逃脱这场刼难。原本贫寒潦倒的家庭,那禁得起狂风暴雨的侵蚀,大哥唐其斌为躲避抓壮丁,只好逃到数十里之外的方斗山深处躲藏起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东躲西藏担惊受怕的日子。 所以,为保大哥不被拉丁充当炮灰,家里只好东借西凑,上交了二十块大洋的所谓“壮丁捐款”,才算暂时保住了他的性命。 待他在外躲避了几个月后,回到家时,人已是瘦如柴骨弱不禁风的样子,只是还有生命在喘息而己,很是令人摇头叹气地伤心难过。 然而,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即使是他的父母熬更守夜,靠推船拉纤,纺线织布挣来的微簿收入,也不够繳纳那些苛捐杂税的。全家人只好靠一亩多薄田瘠土,勉强维持生计,即使是经常吃红薯、苞米糊糊、菜叶子。都是吃了上顿,而无法筹集下顿,既使就是这样饥寒交迫地度日子,也是勉强地在维持。 记得有几次,幺佬的肚子饿的咕咕叫,实在饿得不行,已经是上背不贴下背了,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家里也无可充饥的食物,哪怕是一块煮熟了的冷红薯也好,可他找遍了全家却一无所获。 实在无法,他只好偷偷地跑到地里挖生红薯吃,甚至,有好几次,他竟然淘起己倒在潲水缸里的潲水来充饥。 由于长期缺乏营养,真是 “人比黄花瘦”啊,幺佬都长到五、六岁了,人却不足50厘米高,又常穿一件破旧的小长衫衣服,赤裸着一双大脚丫子,与流浪乞讨为生的乞丐无异。就连看见他的亲戚们都说:“幺佬,你朗个长的这么瘦小啊?” 然而,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那老实厚道的母亲,只好羞涩地红着脸遮掩地说:“哪的嘛,我们幺佬经常性的肠胃不好,所以长得不高,而且还既消瘦又矮小的。” 而事实上,他的家境确实很糟糕,父亲又过世很早,解放后不久的一九五三年,他还不满四岁之时,他的父亲就积劳成疾,患了一种叫 “肺劳症” 的疾病,而不治而亡。当然,如若是在当下,所谓的“肺劳”,不就是肺病或肺结核的病症吗?也是完全可治愈的一般普通病症,何须因此而丢掉性命呢? 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医疗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尤其是川东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缺医少药是一种普遍现象。既使是那种普通的病症,也犹如像现如今患了“癌症”似的,是不可治愈的绝症。更何况,他的家境又那样的贫寒,是根本凑不起钱去治疗的啦! 试想,一个穷得家徒四壁,况人口又众多的家庭,一但丧失了父亲这个主心骨主劳动力,就如同一栋大厦,失去了顶梁柱的支撑一样,它能不坍塌吗? 那个时候,他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凄惨,虽然家中人口众多,但也只有大哥唐其斌算是主劳动力,而二哥又在临江镇当学徒做篾货。剩下他的老母亲和三姐唐其芬、四姐唐梅兰、幺姐唐梅英,她们都是女流之辈,自然承担不起田地里耕种的重活的。 所以,他家境不好贫穷潦倒,也是事出有因的,更是万般无奈的。因而,他的童年处于苦涩凄惨的境地,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就是他凄惨的童年,如若是现在遭遇上这种情况,还有人会相信这是真实的吗?试想,自然是无人去相信的吧。但在那时,那就是实情实景,然而,在那时的中国,又岂止只有他的家是如此的窘况吗? 尽管,他的家境贫寒,上几辈人也没有一个人读过私塾,完全靠在长江帮人推船拉纤,闲时编织篾货为生。甚至他的祖父唐定金,就是在帮人拉纤过长江三峡时,不慎坠入江中而失去生命的,最后,竟连尸骨都未能打捞上来。 但是,他的母亲却是远近闻名的慈母,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又常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尽管家境如此,但她还经常关心帮助邻里和三亲六戚。所以,她在那一带的农村中,只要一提起苑正阑的名字,人们自然是大加称赞,在人们心目中她的口碑还是很不错的。 尽管家境贫穷,她也拿不出多少钱财和物质,来心疼她这个家中八个子女中最小的幺儿,但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像心肝宝贝似的去疼爱他呵护他。 因此,但凡院子附近的人,没有人不说幺佬是他妈的“脚连腿”、“跟屎狗”。凡是逢走亲戚,或者是赶石宝寨、临江镇、南溪场卖线卖布,她都要带他去看世界长见识。总是想方设法挤点钱出来,给他买点泡粑、麻花、油饯、麻汤之类的东西。 甚至,在不便带他参加,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的情况下,她通常都是将自已本应享用的那一份肉食,如扣碗、烧白、舒肉之类食物,她都舍不得自己吃。而是特意用一片菜叶子或芭蕉叶,小心翼翼地包好带回家去,然后用锅热来给他吃。 俗话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这话一点都不假,确实也是如此。幺佬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贤师良母,既慈祥又平凡且伟大的母亲。 她还经常连哄带劝地教育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幺佬,你是妈的乖娃二,你要听话哈。我们家虽然穷些,但人穷志不能短,只要听话学做好人,勤奋读书,长大后自然会有出息的。” “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像有的人那样偷鸡摸狗,道德败坏去搞歪门斜道。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为国为民做一些有益的好事善事,你才不枉为人一世,那样才算有出息,才算给我争气了!” 那时的幺佬,虽然只有五、六岁的年龄,但穷人家的孩子懂事的早。他母亲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使他懵懂的似乎也懂得一些做人的浅显道理。 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立志要做一个有有本事出息的人,那样才可能摆脱家庭的困境,甚至还可能会出人头地。 或许,这也正如南宋《名贤集》中,有一句名言所曰:“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那么,幺佬今后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和建树,倒底如何,能否印证南宋《名贤集》中的这句名言呢? 请看第三章 志学学子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