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都怀古 |
正文 | 2015年1月7日,中午闲来无事,我便去明中都皇故城上走一走。 明中都皇故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部,距离我住的地方大约有二三公里。我骑着自行车,向明中都城奔去。冬日的太阳,温暖舒适,没有一点灼热感。离明中都城越来越近,很远就望见“午门”了。 午门是明中都城的南大门,是明中都城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这个“午门”也进行了整修,重修了两边的城墙。午门有五个城门洞,正中是三个南北贯通的券门,中间一个大,两边略小。东西两侧几米远还有左右掖门。各门上有大理石镶边。 来到午门前的广场,我惊讶了:在这寒冷的季节,中午的人也不少,有开小汽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更多的是骑电动车。有的人正在拍照,有的人在午门上的城墙上走动。 明中都皇故城建在凤凰山主峰正南,呈长方形,其中东西墙各长965米,南北墙各长875米,城墙高13.17米,女墙高1.98米,合计高度15.15米。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部分南墙和一大部的西墙。 明中都皇故城原有四个城门:东称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称玄武门,南是午门。现在只能看到午门和西华门,而东华门、玄武门早已不见踪迹。 我随着人群来到午门上的城墙上。这个城墙也进行了整修,重修了北面的城墙和女墙,墙顶由原先的六米多宽扩展到十多米,四五辆小汽车可以在上面并排通行。地面的方砖,有的是原来的,有的方砖之间已长出很高的茅草。 午门西段的城墙,正在由浙江方中古典园林有限公司抢救性修缮。 我又来到西华门,西华门有三个东西向的券门,比午门要小,现在只有中间的一个券门可以通行。从西华门附近登上城墙,我看到的是一片衰败的景象,仿佛走进了荒山野岭,到处杂草丛生,有的荒草已有半人高,两边的墙壁上有的长出了很多树木,如果不是脚下看到城砖,我根本不相信我是行走在古城墙上。 我非常感慨:原先多么辉煌的一座皇城,为什么在六百年间破败到如此地步?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是啊!说起朱元璋,的确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放牛娃、一个游方和尚,最后能成就帝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同样,他兴建中都城,又罢建中都城,也是亘古未有的事情。 据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也想把都城建在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派遣太子朱标前去考察,结果朱标考察回来后一病不起,后来就病逝了,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于是放弃了在西安等地建都的计划。 一天夜里,他梦见在自家祖坟对面出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他醒来后豁然开朗,马上决定在自己家乡建造都城。这一决定,立刻得到朝中淮西派的支持,当然也有人反对,其中就有刘伯温。只是朱元璋没有理睬,于洪武二年,在凤阳兴建了这座中都城,并派中书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和左御史大夫、中山侯汤和前来督建。 历经六年,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宫殿基本建成。可是在洪武八年,朱元璋却突然下令罢建中都城。为什么要罢建中都城呢?有多种传闻: 一是由于凤阳无险可守。凤阳南面虽有山岭,但山势不险;北面虽有淮河,但河面较窄,易攻难守。 二是由于宫殿建造得太豪华了,与朱元璋一贯朴素节俭的思想作风相违背。 三是为了压制朝中淮西派居功自傲的情绪。 四是由于中都城所消耗的巨大的财物,使明朝在建国之初无法承担。 (以上参见《凤阳古今》1985年版 57-61页) 我个人认为还是因为凤阳非建都之地。作为一国的都城,一般都要具备地势险要、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资源丰富等条件。而凤阳除了无险可守,这里灾害猖獗,资源贫乏,人民生活极端贫苦,没有一点具备建都的条件。 罢建中都之后,朱元璋又下令利用中都城的一些材料,去兴建、扩建龙兴寺和明皇陵。朱元璋又成为毁坏中都城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一个国家的领导者,科学的决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然,保证一个人的言行,特别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言行具有科学性,光靠他个人努力是不够的,只期盼明君出世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社会大众的认同与支持,甚至包括社会大众的监督和约束。如果真有这一天,我相信,中国绝不会出现“火烧阿房宫”“兴建又罢建中都城”“文化大革命”等这些事情。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