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于学杰:《冬至大如年》(话说北京之三十二) |
正文 | 《冬至大如年》(话说北京之三十二) 作者:于学杰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最受人民重视的一个节气,所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远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并成为百姓进行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不断地丰富冬至这一节气的内涵和活动内容,逐步成为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传统节日。 冬至时在农历十一月间,阳历12月22日左右。它又称“长至”、“冬节”、“亚节”、“小年”,有的地区还称“履长节”等。 所谓“长至”,是因为此时日行黄经270度,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最长,此后白昼渐长。 古时民间都以门前中午的日影为测标,故有“过了冬至,一天长一葱”。“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所以,它又称“长至”。所谓“冬节”,则是因为明代时称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寒冷的冬天此时真正来临。所谓“亚岁”、“小年”自殷周时代就以冬至前一日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也以冬至为首。这一天,家人团聚,备办佳肴,祭祀祖先,庆贺往来,均如年节。 所不同的只是没有拜年一项。 到了宋代,民间过这一传统节日的盛况达到顶峰,冬至的前一天叫作小至或小冬,冬至这一天叫作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这三天,君不听政,百官朝贺,民间歇市,学生放假,都沉醉于节日的欢乐之中。所谓“履长节”,《中华古今注》:“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日至上舅姑”。表示民间妇女从此开始做针线,同时也是图个吉利。此俗一直传至明清。 旧时的北京及北方地区,冬至期间也如过年一般,热闹异常。 在紫禁城里,“十一月冬至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即春节)” 在民间,家家吃馄饨。《北平指南》:“十一月通称冬月,谚谓‘冬至馄饨夏至面’者,盖是月遇冬至曰,居民多食馄饨,犹夏至必食面条。 ” 民间的玩耍更为丰富多彩,在《北平俗曲十二景》里有其生动的描绘:“冬至月数九天,当头月儿圆,风筝带风琴,锣鼓响连天,怕的是在空中抽咕冷子断了线。踢毽抖空竹,琉璃喇叭吹,手打太平鼓,囗琴满街串。买来的走马灯,点上滴溜转。” 此外,老北京明代有“冬至三九则冰坚”之说,从此日开始破冰藏冰,留待来年夏天之用,这是题外话了。 (2019年12月16日写于北京海淀)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