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赤子之情涌心泉——黄长勇《济南泉韵》序 |
正文 | 赤子之情涌心泉 ——黄长勇《济南泉韵》序 宋俊忠 与长勇认识还是在二十八年前的上世纪一九八七年秋天。当时我正在党校做一名教书匠,而长勇刚刚脱产考入中央电大八七级经济管理干部班当起了大学生。我给他们讲授《经济应用文写作》等文化课程。说实在话,他们那一期学生参差不齐,年龄差距大,工作性质差别大,人员身份各行业都有,原有文化水平更是高低不同。长勇是他们当中品学比较出众者之一。写作水平和能力均高出一大截,有时我就拿他的作文当做范文宣读。还记得上到大二时,长勇发挥他的工作优势,加上他对故乡阿胶古镇——东阿镇的深深眷恋和厚爱,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写出了洋洋洒洒近万言的《东阿镇与阿胶》一文,考证严格,史料详实,言之凿凿,是一篇全面考证介绍东阿镇的少有文章,简直就是一部东阿镇和阿胶的简明历史。此文又经我和当时的东阿镇党委书记,最后从山东航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岗位荣退的李清水先生进一步加工审定,发表于山东大学《青年思想家》杂志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今写作东阿镇的文章,还大都引用此文的许多东西。 前不久,长勇打电话给我,说有点事情找我。我当时正在北京温泉白家疃赵丽蓉故居参加笑妈赵丽蓉仙逝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我们约好回去时见面。甫一见面,他双手捧着给我了厚厚一本的打印整整齐齐的文稿,就是这本《济南泉韵》,说是想出版一本书,让我写点东西,作为序言。我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本《济南泉韵》通篇读下来,带给我不小的震动。一是没想到长勇对济南七十二名泉怀有如此深沉的情感,每一篇都有诗作,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试想一下,七十二名泉仅对其了解历史背景、特色等材料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更何况作者要逐一寻访、探究、抒情、咏怀,如果不是长勇对泉城怀有深挚的情感,是绝对做不到的。 长勇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平阴人,在这些大量诗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描写家乡平阴的诗作《东阿古城觅诗魂》(组诗),在这些诗作中,往往廖廖数笔,就高度凝炼地概括出了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粹。例如,《寻根》中“黄石山下,霸王坟前,三归遗迹,成就英雄伟业。秦汉古风,张迁汉笔,魏晋之音,明清才子,吟诗赋词不达意扬风骚。九泉之水,汇浪溪。狮耳山上,听秋风。风水灵焉。”简洁的几个白描,生动而传神,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风物景色已跃然纸上。又如《白皮松》中“一身洁白,直插苍穹,如游龙飞腾,潇洒从容。干枯的树枝,生出半树的翠绿,让生命延续。用纯洁,守护着这片净土。”形神兼备地展现出了白皮松潇洒飘逸、出众脱俗的特质。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长勇对阿胶制作技艺进行了专题创作,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情。《寻找失去的技艺》对阿胶制作的七七四十九道工序,“选料”、“投料”、“焯皮”、“提取胶汁”、“挂珠”、“醒酒”、“挂旗”、“凝胶”、“出模”每一道工序都用七言绝句进行了概括总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同时也是对国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极大保护和传承。“阿胶技艺工序繁,言传身教传千年。”、“胶铲挂起金红旗,九昼九炙九天提。”、“千锤百炼熬成胶,寒冬腊月冰激沥”,“色如琥珀国宝级,黑如翳漆珍重奇”读这些诗句,眼前每每浮现出了一代代制胶人谨遵传统、古法炮制、精益求精的工作场景,从古代的制胶作坊、药工到现代化的工厂车间,不论外界如何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阿胶的传统技艺依然传承到今天,从驴皮选料到制作过程直到产品后续包装每一个细节等几十道工序都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力求达到形、色、味俱纯完美的标准境界却从未发生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在阿胶企业工作近三十年所凝聚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阿镇人,从小耳濡目染对阿胶的了解自以为知之不少。但是读了长勇的作品,不由感慨,比之二十多年前的那篇长文,这些文章又增添了更多的知识和内容,让我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始终如一,不放弃对阿胶这一祖国瑰宝的研究和探讨,且新成就频出,这是第三个没想到。长勇从技术员干起,车间主任、副厂长一路走来,被评为阿胶制造高级技师,获济南市人民政府发明奖,对阿胶的技艺和历史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读了《济南泉水与阿胶》,“自信千年传统智慧,自信我们的双手,炮制人间圣药。”我们看到了现代的制胶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读《明清时期的东阿镇传统阿胶坊》对林林总总的阿胶作坊进行分类,他们各具风采,各领风骚,共同谱写了阿胶灿烂的文化历史。皇宫专用贡胶作坊——邓氏树德堂,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遵古炮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涂氏怀德堂对阿胶的改良,研发出了“参茸阿胶”、“藏红花阿胶”、“柏枝阿胶”等多功能阿胶。平民百姓的制胶者,于氏创办“天德堂”专为平民百姓提供平价阿胶。有为防假品的制胶者——陈氏东岳衡诚信经营、品质上乘,七七事变后,东阿城内的作坊纷纷停业或逃匿外地,只有陈氏东岳衡迁回老家坚持生产,成为新中国成产前东阿城内最后一家制胶者。读罢此文,感慨万千,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阿胶里也有乾坤在,阿胶的发展历程中也包含了一代又一代制胶人精益求精、济世国民、坚守气节、百折不回、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 《御用福牌阿胶征服1915巴拿马世博会始末》则对阿胶的前世今生向读者来了一个总交底。国宝圣药福牌阿胶源出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阿胶生产已有2500年历史,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和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宋史?地理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均有记载。文中对慈禧太后与福牌阿胶的渊源,咸丰皇帝赐“福”字、同治十年派钦差监制阿胶极品“九天贡胶”都有生动的描述。文中对福牌阿胶征服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也有详细描述,当年数以万计国货精品参展世博会,福牌阿胶一时成为中国展馆的注目焦点,“色如琥珀,光如翳漆,质坚而无异味,夏天不粘软,雨天不变形,遇风不焦碎,服之有神效”,从此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每读此处,一种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福牌阿胶作为我们的民族瑰宝享誉世界当之无愧,希望我们的民族品牌坚持“采佳料、诸良技,如法煎熬,惟期疗疾之功”,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 如果把这本《济南泉韵》当做纯粹的文学作品看,可能文学性、艺术性还有更加提高的空间,部分篇什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和推敲。但是,你如果把他当做一位家乡赤子饱含一腔痴情写给母亲的赞歌、颂歌,那就可能更加恰如其分了。 是为序。 (本文系黄长勇《济南泉韵》序言,作者系山东文人书画院副理事长、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