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正月里来闹秧歌 |
正文 | 正月里来闹秧歌 李海松 正月里来是新春,小村张灯结彩,欢歌笑语,爆竹声声,幸福洋溢在父老乡亲们的脸上。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秧歌扭起来,平时静谧,安宁的小村沸腾了,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村里的老槐树下,欣赏热热闹闹的大秧歌,无论大人孩子,人人都是秧歌的参与者,不自觉的就走进队伍中扭起来,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小村一派祥和,喜兴。 正月里闹秧歌是故乡满族乡亲们源远流长的习俗。相传,清代中期,当年跑马占圈的八旗子弟在古塞外幽州南部(今青龙河下游一代)逐渐站稳了脚跟,繁衍生息,开发出大量的良田沃土,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种庄稼,栽果树,搞畜牧,人口不断增多,日子一天天比一天好。 乡亲们自然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平凡日子,于是扭秧歌,唱皮影,演评剧等歌舞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在满族“鞑靼秧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那里的地域特点,经过乡土艺人的修改加工,扭大秧歌在小山村盛行起来。无论丰年欠年,无论贫穷富裕,正月里扭秧歌成为小村的一道风景。火爆泼辣,粗犷欢乐的动作,乐观豁达,豪放英武的气质和朴实、风趣的表演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踩高跷是小村满族秧歌的一大特色,制作高跷要选择上好的油松木料,由手艺高超的木匠来完成,高跷分为长短两种,长的三尺左右,称为“长高跷”,短的一尺左右,称为”寸子高跷”。秧歌队一般由30……40人组成,男女各半,每个人踩着高跷,都扮有不同的角色,如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唐僧、青蛇、白蛇、许仙、傻柱子、小老妈、正公子,丑公子,阔大爷,大家闺秀等……扮演正公子的人一般由演技好,能服众,出口成章且长相潇洒成熟的中年男人担任,既能说又能唱,既能跳又能舞,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压得住茬儿”,而扮演丑公子的必须是年轻小伙子,踩高跷舞扇子的技艺要高。 演出时,演员用上好的麻绳把高跷绑在小腿上。演员身穿彩裙、花袄,彩裤、彩带,头戴花山;右手持大花扇,左手持花手绢儿,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伴着喧天的锣鼓,声声唢呐,演员们双臂上下摆动,扔、跨、蹉、别、拧等动作潇洒漂亮,二龙戏珠、三连环、四面斗、十字梅、龙摆尾等功夫花样翻新,场面火爆、热烈,把小村父老乡亲热烈奔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公子走在秧歌队的最前头,唢呐一停,队员们围上圆圈,正公子走在圆圈中间,开始“打提纲”(吉祥祝福类的顺口溜)二姑父赵军是“打提纲”的能手:他用“提纲”来赞美我们 那个美丽的小村: 前有高山入云端, 青龙河水波浪翻。 真上真水是宝地, 发家致富好家园。 我考上记者的那年正月,秧歌队来到我家拜年,赵军姑父专门为我打了“提纲”: 海松小伙了不得, 考进城里当记者。 不辞辛苦访农舍, 真才实学好品德。 父老乡亲们一片喝彩。纷纷伸出大拇指对我赞不绝口! 丑公子扭秧歌时,一会儿搭肩、推磨、过网,一会儿打对、燕子翻身,表演场面火爆热烈。万满三叔扮演的“叼妈妈”活灵活现,唱的秧歌腔调格外吸引人,他用老太太腔演唱的《二姑娘划拉妈家》讲述一个农家姑娘嫁到一个穷家,回娘家后什么都拿的故事,到现在我能哼唱几句: 二姑娘回妈家, 见到门旮旯有一团线麻, 妈呀,妈, 你姑爷上山拾柴啊, 鞋底儿都磨漏啦, 我把线麻拿, 回家把鞋底纳…… 唱腔委婉动人,赢得乡亲们一片掌声。 跑驴是小村大秧歌的另一种形式,一男一女两个人表演,女的扮演骑驴的少妇,男的扮演成赶脚的,男女相互配合,扭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凤头姐和老包哥是表演跑驴的最佳搭档,他们表演的《傻柱子接媳妇》, 傻柱子的打诨插科,傻柱子媳妇柔美的身段,优美的唱腔,逗得现场观众开怀大笑。 划旱船,舞狮子表演也是故乡正月里闹秧歌的重头戏,取来小木棍儿或者竹子,精心扎制,外面蒙上花布,小船就做成了。旱船系在男扮女装的舞者腰间,样子像坐船似的,另一个人手持木桨,两人合舞,一个人划浆,一个人"乘坐"游船,犹如在水中荡漾一般。舞狮子则要求三人合作,一人舞动狮子头部,一人舞动尾部,另一人扮演武士,手持彩球,在紧锣密鼓中精彩表演,随着搔痒,舔毛,打滚,抖毛以及跳跃,爬高,跌扑,腾转和踩球等一系列动作的推出,现场的观众掌声热烈,演出达到高潮。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离故乡那个小村30多年,淡忘了许许多多往事,而正月里小村闹秧歌的热烈喜庆,那铿锵的锣鼓声,优美动听的唢呐声,父老乡亲的欢呼声,在耳边久久回荡......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