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安随想 |
正文 |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广安是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江边小城:帆影点点的汤汤渠江绕城而过;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中,蜿蜒曲折着宽宽窄窄的石梯;青砖黑瓦三合土构成的大街小巷,来往着牵猪吆羊,挑箩背筐的赶场人。江边奋力拉船的纤夫沉重的号子,河边洗衣妇嬉戏打闹的声音,古城墙上大黄葛树下赤裸着背膀的茶客的高声谈笑,总是让人感觉到一种闲适与恬淡,平静与从容。 位于四川东部的广安,以出产玉米而被誉为“金广安”,然而这“金广安”相当长的时期却又总是与贫穷二字连在一起。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农民劳动一天,仅有几分钱的收入,百姓生活十分困难。在我读中学时,广安人自己的玉米没有吃到多少,倒是吃够了千里之外运来救济的东北苞谷。大年一过,逃荒的人们把一个前锋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许多人家拖娃带崽爬上火车就往外去逃荒,挤不进车厢去,就爬上火车的顶棚,就像现在的农民外出打工挤火车一般。以至于1974年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谈到中国的农业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时,竟以自己的家乡作例子:“我的家乡广安,人平占有粮食200多斤,一个农民年平均收入不到50元,我的家乡就是那个样子!” 那时广安人心中的最大追求,就是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人们言谈之中常常以能吃上一顿饱饭,穿上一件新衣,看上一场坝坝电影为莫大享受。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抹不去的印象,那就是年关来临之时,如果自己家的墙上能挂着几块腊肉、家中的扁桶里能看到大桶的谷米,父母的脸上就常常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憧憬着来年会比现在更好,而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笑容中感受到一分快乐。我至今还记得,大年初一,拿着父母给的五毛或一块压岁钱与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比谁的压岁钱多,要是自己的压岁钱超过别人,就会兴奋得又蹦又跳,心里美得无法形容,然后把钱拿回去藏在枕头底下,压了又压,生怕丢了,心里还暗暗希望明年会得到更多。 不过,穷困的生活中也有令人难忘的地方,那就是广安的乡风民俗。记得那时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天边刚露出鱼肚白,我们还沉沉酣睡,朦朦的雾气中,乡下挑着粪桶或潲水桶的农民就进城了。他们在大街上高声吆喝着:“有没(有)罐子倒?”、“有没(有)潲水卖?”于是,被叫声唤醒的我们很快就可以听见一阵“叽里嘎拉”的开门声和一阵讨价还价的说话声,继而就是粗硬的竹刷在陶瓷便盆里使劲刷洗发出的响亮声音。这边的声音刚停,一会那边又响了起来,整座小城便在这声音中开始苏醒。 每当夏日的夜晚,大街上少不了“啪嗒啪嗒”的声音,那是大人们脚上的木板拖鞋在街面上敲击发出的响声。昏黄的灯光下,一铺铺凉棍在各自门前顺街而摆,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陆陆续续,一街的男女老少便先后从家中出来,或端一碗稀粥独坐自己门前,“胡噜胡噜”地喝,把一块酸萝卜嚼得“唧唧嘎嘎”;或几家人凑在一起,将一把把蒲扇摇得呼呼响,站的站,蹲的蹲,坐的坐,躺的躺,什么姿势都有。大家或说或笑,或喜或怒。天文地理,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王家媳妇如何,张家公公怎样,便随这笑骂声在这街头巷尾一传十,十传百地散播开去。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乐得在这些大人的闲聊中,要么躺在那里大声地唱“大月亮细月亮,哥哥起来学木匠,嫂嫂月下打鞋底,婆婆屋里推糯米,放牛娃儿闻到糯米香,打起锣儿接姑娘”的古老歌谣;要么在纳凉的人群中挤来窜去,藏猫猫,捉迷藏,玩得汗流浃背。直到夜深时分,哪家大人寻不见自家孩子,高喊一声“么娃儿,你狗日的深更半夜藏到那里去了,还不回去睡瞌睡!”这时我们才意犹未尽地四散而去。街上于是渐渐地平静下来,只有用锯木面与六六粉混合而成的三五分钱一根的蚊烟味还静静地在空气中弥漫着。 最有趣的是,正当纳凉的人们睡梦正酣,突然一声炸雷响起,大风过处,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熟睡的人们被惊得一骨碌爬起,一边大声喊着自家的人快回屋去,一边忙着收拣自己的东西,于是“噼里啪啦”收拾凉棍的声音,熟睡的小孩被叫醒后哇哇的哭叫,便给这原本寂静的夏夜又添上了一阵热闹。 渠江,是孩子们的乐园。青龙嘴、东门口、印盒石,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戏水的好地方。有时戏水到了兴头处,我们常常游到江中去吊在行进着的木船上随船而行,惹得船老板一阵大叫大嚷,扬起竹片要打人。这时,几个顽童便猛地尒入水中,向岸边游去。戏水累了,找一块礁石坐在上面,大家将脚放在水中,使劲地拍打,任那水花溅在脸上身上;要么就选一处沙滩弄平之后,躺在上面印出自己的身形;要么赤脚走在沙滩上,任那沙子在脚下流动。现在想来最有情调的,还是躺在印盒石的沙滩上静静地听那江上哗哗的涛声,看那蓝天上飞动的流云和翱翔的苍鹰。 那时的广安虽然贫困,却也不失一种苦中作乐的浪漫情调,哪怕是在最艰难的岁月,人们即使遭受着贫穷与政治斗争的折磨,仍保持着一种平静从容,体现出一种民淳俗厚。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广安,我童年时的广安——那时的广安近乎原始古朴,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似一幅笔调深沉的油画,令人流连沉醉,让人浮想翩翩;又如一位身着补丁衣服,穿着土布鞋袜的村姑,天真淳朴而不失羞涩多情,清幽淡雅尽显碧玉风韵。 而今,当我 漫步于气势磅礴的渠江大道,观看着路旁一张张反映广安变迁历史的图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安人,我和人们一样从内心深处感叹广安这昔日小城这些年来的沧桑巨变。今天的广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思源广场气势磅礴,水景表演流光溢彩。漫步车水马龙、花团锦簇的金安大道,泛舟杨柳轻抚的西溪河上,听着那老年秧歌队的激情鼓声和歌声,看着那些打扮时尚新潮的青年男女欢天喜地地擦肩而过,新时代的氛围让人流连忘返。你要想在这里再寻找到当年的痕迹,似乎已经很难很难了。广安传统的文化特征正逐渐被现代化的文化色彩所涂盖,只有那渠江水还在年复一年地静静流淌着。 或许上面这段文字,流露出了我内心一种浓浓的怀旧心理。不错,怀旧是一种绵绵的情思,她常常萦绕心怀,让人挥之不去,欲理还乱,寝食难安,她甚至可能影响到你对事物的客观判断。正因如此,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怎样从对往事的沉醉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用冷静的心态看待社会文明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巨大差异。今天的广安,昔日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变成高楼大厦,弯曲狭窄的纤陌小巷化作宽阔美丽的花园大街,木柴、蜂窝煤被天然气所替代,呼呼摇动的大蒲扇因空调而闲居一隅,人们更不需要为自己的温饱而牵心挂肠。然而,就在我们为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昔日种种生活习惯而兴奋时,也许我们并没注意到在这迅速而至的变化中,有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东西正随着这变化而簌然消逝,而这些消逝的东西中就有我们最可宝贵,最值得我们弥加珍惜的一种淳朴的民风民俗——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明风气。 的确,今天的广安有不少传统的东西似乎正在被一些新潮的时尚所淡化, 当年的渠江,水清浪白,每到端午,城内城外,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着菖蒲之类的东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曾经是广安人盛大的节日,吸引过十里百里的无数男女老少;当年的中秋之夜,多少人走出家门坐在老城墙上,吃着月饼喝着清茶,剥着瓜子花生,重复着月宫、嫦娥、吴刚、玉兔和那永远砍不倒的桂花树的故事,望着那一轮圆月升起在渠江对岸的奎阁之上,将清辉洒在山水之间。而种种原因使这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习俗渐渐被人们,特别是为今天的年青人所淡漠。其实,现在的街上并非不能买到粽子、糍粑之类的东西,只要你想买,小贩们随时可以让你买到。不过,那种氛围、那种情调,已不能和当年同日而语。即使在端午那天一些人家还在继续挂上菖蒲之类的东西,春节时仍在门上贴上多是印制出来的春联,这在一定意义上也不过是一种无奈的象征罢了。相反,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之类的洋节倒是将许多青少年的生活闹得沸沸扬扬。那满街圣诞老人的红帽子、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玫瑰花、那叫人哭笑不得的愚人短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真让人自愧跟不上时尚的脚步,合不上潮流的节拍,也让人不由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当年广安许多富有地方风味的物品,诸如排骨大王、云片糕、烘糕、芝麻饼、广安曲酒等等,几乎很难在今天的市面上见到,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充斥市场的只有那些被各种华丽的塑料袋包装起来的洋食品或者垃圾食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已失去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回想当年,人们上街买东西是不用担心假冒伪劣的,更不用担心所买东西中是否使用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农药、激素或其它什么之类,淳朴、厚道的乡风民情使古老的文明传统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诠释。这是一种真正的和谐,是一种由千百年来代代传承的诚信构筑而成的和谐。而今,当我们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五彩缤纷的各种蔬菜、水果或其它商品时,我们总是要在那里反复翻看,仔细打量,确信没有质量问题时才敢出手 ,这怎能不让我们对过去的乡风民情怀念不已呢?就象我们的童年时代,上学读书是一种真正的快乐,虽然也有考试,却不必像今天的孩子那样为考试而成天在无边的题海里翻腾挣扎,苦恼不堪。那时的我们,不少时间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年年农忙时节,我们打着星星火炬旗与老师一道去农村帮助农民收麦子,拾麦穗,那绿色的秧苗,金黄的麦穗、无垠的蓝天曾经给了我们许多的灵感,广阔的田野、弯弯的小河、幽幽的树林曾给了我们无尽的乐趣。就像电影《祖国的花朵》中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那些孩子们荡舟划桨,感受清风迎面吹来的天真浪漫、怡然自得的生活情形,正是今天的孩子们无论如何也难以享受到的。当我们年年盛夏为那些刺眼的高考、中考捷报所淹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就为今天孩子们的境遇而浮起阵阵难以言状的悲凉。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今天的广安,作为世纪伟人的故里,今天的广安已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一座在全中国乃至海内外都享有盛名、令人向往的优秀旅游城市。南来北往的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聚散于此,对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出由衷的感叹。然而,面对这些喝彩,作为一位广安人,我却深感我们还没到陶醉的时候——我曾经看见过刚栽下的行道花木,第二天便不翼而飞;西溪河两岸漂亮的装饰灯被人砸得七零八落;一些人手中的果皮明知应当丢入垃圾桶,却在垃圾桶旁随地乱扔;我也曾听见过少数出租车司机的粗言秽语,还有那沿街歌厅中声嘶力竭让人难以入睡的夜半歌声。诸多现象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就像优美的旋律中突然蹦出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实在让人为之扼腕、为之痛心。当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城市被少数缺少教养的人毫不珍惜,以粗暴的行为去对待她时,我只能说,这实质就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亵渎,是对广安人文明素质的一种嘲讽。 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来与之适应。我们不需要将今天的辉煌灯火再去改成蜡烛煤油灯,我们也不需要将高楼大厦拆除,再去住进低矮的窝棚,但是,当人们所期待的生活环境旧貌换新颜时,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文化品位、我们的文明意识,都应与之相适应,甚至更超前,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完美的和谐,否则,那繁荣也不过是一种浮华、一种浅薄、一种过眼烟云而已。 我们常常以邓小平诞生在广安而自豪,这是因为小平改革开放的壮举创造了当今中国崭新的文明与和谐,而作为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家乡,更应让四方来客在这里体验到宕渠之地民风民俗文化的独有特色,感受到伟人故里浓郁的文明之风与和谐之美。 过去的岁月如歌、如诗、如画,让人难以忘怀;未来的生活如虹、如霞、如梦,令人无限憧憬。古人说,“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 当 今天的我们在为昔日的童年所见而惋惜,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可能又会因他们的今天而缠绵。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承继着,环环相扣,构成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的确不应过多地缠绵于对往事的留恋,而更应着眼于未来的开创。然而,开拓创新,决非不注重传统文明的力量,因为真正优秀的传统文明决不会让人们失去创新的决心,而对优秀传统文明的继承更不会消磨掉人们改变落后的锐气,未来就是在继承这种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才变得更加美好。一个真正的“发展的广安、开放的广安、文明的广安、和谐的广安”的理想,只有在这种传承之中才会逐渐实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