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棠一叶读春秋(之二) |
正文 | (二) 作为灵关古道上的一个重镇,那时的海棠曾经聚居着彝、汉、藏、回等多个民族,这使海棠有着众多庙宇。历史上的海棠古城究竟有多少庙宇?各说不一。蒋学尧老先生讲有十三座,而我在千佛寺见到的一个资料则说大小三十余座。这样一个深山小城能有这样多的庙宇堪称香火旺盛。看来人们将这里称为从成都出南门之后的第一座庙林古城绝不为过。不过今天的海棠镇仅有一座古寺了,这就是千佛寺。千佛寺坐落在古城的最高处,二十级台阶让寺庙大门显得特别突出,一对大石狮子分居寺门两旁,威武雄壮。跨进寺门,转过屏风,我在寺院内走了几圈,发现这里面并非一个佛寺,实际有着多个殿堂,供奉着佛、观音、关帝、土地、药王等菩萨,这在我所见过的寺庙还真没有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蒋学尧老先生给我做了解答。他说,早年的海棠城有儒释道诸神的寺庙十三座,诸如观音庙、玉皇观、文昌宫、关帝庙、城隍庙、药王庙、禹王宫、川祖庙、肖姑庙、西来寺等等,在距海棠约十公里的一座叫做大菩萨顶的山上,当年还建有一座大佛庙。这些庙宇供奉各路神仙,远近闻名,吸引着八方信众前来朝拜,香火兴旺。在后来的历史风雨中,这些寺庙先后被毁,最后只剩下一座关帝庙。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座关帝庙也被毁,里面供奉的关帝也大劫难逃。直到文革结束后的九十年代,才有热心人将关帝庙进行维修,在里面供奉上释迦牟尼、观音、关公、药王等神灵,并改名千佛寺。 说实话,眼前的这座千佛寺并不像我见过的一些寺庙那样气势恢宏,甚至还显得有些过于简陋。寺中除可见到几尊当年的石狮、少量石刻和浮雕装饰性质的文物,几乎还没有多少值得一看的东西。不过简陋虽然简陋,香火却还不错。海棠人自古便有赶庙会的习俗。当地人说,农历五月二十七是城隍爷的生日,也是城隍庙会的正会,每逢这一天要抬菩萨出游。这庙会虽是为城隍爷祝寿,准备工作却要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开始,因为三月二十三这天是城隍娘的生日。到农历五月二十四,人们便身着盛装,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唱着扭着,抬上城隍爷金身走出城隍庙沿街巡游。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涌来海棠或看热闹,或去庙中烧香礼拜。这活动一直要延续到六月初才结束。我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拍摄的就是这里年年举行的海棠千佛寺庙会情景。参加的人很多,特别热闹。据当地人说,现在的海棠庙会活动不完全是传统的节庆了,已融进了新的时代元素,古老的祭祀礼仪演变为当地颇有影响的文化艺术节。舞狮、龙灯、秧歌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和音乐百戏,诸般杂耍融入在传统的“巡城”中,既增添了旅游元素,又突出了地方文化,吸引着各地游客。 在千佛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块石碑。这块被放置于关帝庙内的石碑刻有“汉夷”两个大字,笔法圆润浑厚。据说这碑最初并非在千佛寺,而是供立在海棠县衙的门前。蒋学尧老人说,这是块残碑,碑上实际不只 “汉夷”两字,是四个字:“汉夷率服”。 “率服”二字被损毁了。我仔细看了看依稀可辨的上下款,上款写有“大……郡侯蓉洲……”,下款写着“清同治九年仲冬……”。这里的省略号是无法辨认之处。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距今已有147年了。蒋老先生说,这碑上 “汉夷率服”四字的意思大概是,汉族和彝族都来归顺,臣服。为此,我请教了对民族学颇有研究的一位专家,他说,这碑文实际表达的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相处之意。即民族之间,不论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意志都认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都遵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我觉得这个解释不错,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夷率服”石碑与1982年在凉山雷波出土的汉夷结盟碑具有同样的意义,都反映了当时各族人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期盼与追求。看来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这碑石还真应该好好保护。 走出千佛寺,我们来到海棠镇幼儿园参观“将源”石。“将源”石是海棠镇一处重要石刻文物,位于幼儿园院子里的一个大石台上。我爬上石台,靠近端详这刻在山石上的“将源”二字。字约尺余见方,大字还基本清楚,只是落款风化严重,无法辨认。海棠人说,这是当年一个贵州籍的将领在此驻军时所题写。我问说话人,当年是何年?摇头不知。人们常说“将源兵魂”,看来这个将领一定是个很有见地很有带兵经验的军人。他题写这“将源”二字,是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成为将军的摇篮,希望部属都能精神振奋,勇气十足,从自己的身边无所畏惧地走向战场,接受战火的冶炼,成为一个个有智谋,有韬略、有血性的将军。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