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海棠一叶读春秋(之一)
正文

(一)

朋友说,你到凉山州的甘洛,一定要去海棠,那可是个千年古城,历史够你写的!

从甘洛县城出发,向西北行二十来公里就到了海棠古城。说是古城,我却怎么也看不出来,其实就一个山区乡镇所在地而已。给我们作导游的甘洛县文化局赵建敏老师,是一个对甘洛文化有着很广泛很深入研究的人,或许他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别看今天的海棠不起眼,历史上的海棠却很有影响,是“南方丝绸之路”灵关古道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关隘。

海棠一词颇富诗意,以此为地名则缘于当年这里的城廓恰似一片海棠叶的形状。我查过相关资料,历史上海棠之名说法不一。唐代前,海棠人称之为“铺”、“达士驿”,彝族百姓也称之“夏达铺”。唐代后才称为海棠。至于其行政机构的建立则也可谓历史悠久了。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越嶲郡时,就在海棠设阑县。(《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阑县以前是邛人的都邑,县城在邛部城,和零关相接)明朝年间,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镇西守御后千户所”,有步、骑、勇兵丁三百一十名。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又在此设宁越营、置都司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到民国时,这里是越嶲县的海棠区和海棠乡驻地,解放后才划归甘洛县,几经变易,海棠镇这一名称被固定下来。

海棠最初的城墙并非砖石垒筑,而是泥土夯筑的土城。明嘉靖四年(1525年),一位叫胡东皋的观察使在此任职时方始构筑,并开西、北两门,古镇规模初具。后城墙坍塌,长年失修。到清雍正八年方再筑土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一位名陈士亨的都司因城墙再坍,奏请朝廷重修得允,才一改土筑代之以火砖垒砌。至今,残存的城墙上还可看到铸有“道光十八年”字样的砖块。

当年的海棠古城虽然不大,却也格局颇具。长达近千米的城墙,设东、西、北三座城门。城内主街有三,分别为大街、中街、正街,另有巷陌若干。因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以这里建有都司署、千总署等机构,常年屯有重兵。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海棠一直是物资商品的集散地,颇为繁华。笔者在千佛寺的一个资料上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古城店铺云集,著名的就有云升盐店、新龙店、永兴店、云华店等多达数十家;马脚店有新街子刘家店、罗家店、大街上的高家店、杨家店等。”在明清与民国时期,海棠尤为热闹。历史的悠久,经济的繁荣,各种人员的交汇流动,也使这里成为当年的一个文化重镇。陪同我们采访的当地文化人蒋学尧老先生告诉我,当时的海棠镇除了商业繁华,宗教也颇为兴盛,建有不少庙宇,是出成都南门至宁远府道上的第一座庙林古城。

进入海棠镇,沿街漫步,这里与我想象中的感觉差距很大。或许是时过境迁,岁月久远,或许是人们对古镇历史价值重视不够,缺乏保护,小镇已无多少历史风貌可言:街道两边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的现代建筑,似乎与内地的房屋差别不大,且缺少规划,少了一些民族地区古镇应有的特色.若说不同,那就是这里的居民多为彝族同胞。

在一个以卖民族用品为主的杂货铺前,几位彝族妇女坐在那里闲聊。见人过来,便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仿佛在问,你们干什么来?大家被她们的彝族头饰所吸引,纷纷拍照,几个妇女微微笑着,略显羞涩却不拒绝。

随行的甘洛朋友领着我们前行右转,来到一条小街。当地人说,这叫北街,直通北城门。北街不大,两边的砖房之中尚存几间老屋。我钻进一座老屋看了看,真还很有点特色,穿逗结构,巷子、天井,后院都有,且做工精致,只可惜多年风风雨雨没有维护好,已经摇摇欲坠,还能坚持多久实在堪忧。大概街上的一家人刚办过红白事情,正忙着收拾清理。几只狗在街边张望着我们这些陌生人,目光有些警惕。沿着这街走到尽头,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海棠古城仅存的标志性建筑海棠北城门遗址。一块文物保护碑赫然醒目“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棠北城门”。

今天的海棠北城门已无当年的森严,城门及墙体为砖石砌就,现能见到的大约只有十来米。因年成久远,有些墙砖已经风化,一些砖缝里面还长着杂草,或青或枯,在风中瑟瑟摇曳,给人一种强烈的沧桑感。站在崇山峻岭之间,望着这小小的城门和断壁残垣,我突然有了一种穿越的幻觉,有些失落的思绪似乎也舒展开来。

在不少人印象里,丝绸之路似乎就是那条从西安经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再往中东到达欧洲的通商之路。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除这条我们熟悉的北方丝绸之路外,历史上还另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曰 “西南夷道”又名“蜀身毒道”。它始于四川宜宾,途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再到云南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然后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这条总长约两千公里的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时期,它比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至少早出两百年。近来,有史学家在广元三星堆出土的古蜀文物中,发现大量的齿贝。这种生活于南亚印缅暖海的贝类怎么会在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出现,它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于是有史学家推断,古蜀国时期,成都平原就已经与南亚印缅有着交往了,而这交往的途径就是贯穿中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夷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照此推断,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比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就不是早两百年了,而是早出上千年。所以史学界称“西南夷道”为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是有道理的。而第三条丝绸之路则大约形成于宋朝后期,主要绵延于我国东南沿海,史家称之为水上丝绸之路。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再来看海棠古城,千百年来作为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关隘,其地位与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了。

站在海棠古城的北城门下,一条小道曲曲弯弯地向远方延伸而去,眺望四周的崇山峻岭,我仿佛看见队队马帮正向海棠古镇络绎而来。当年这条蜿蜒于深山峡谷中的“西南夷道”,每天不知有多少马帮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在深邃的峡谷中。清脆的马铃摇醒东方的旭日,踏踏的马蹄踢出满天星斗,山路上时时回荡着赶马人此起彼伏的粗犷吆喝。而海棠,就是马帮们歇息的港湾,是他们一路期盼的归宿。当一身疲惫的马帮们远远望着海棠古城,看见高挂在驿站门上的灯笼时,浑身累乏顿时消散——到家了,到家了,终于到家了!

如前面所讲,那时的海棠古城,别看是个深山里的小城,却热闹非凡:民居、客栈、店铺林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在这里聚散离合,追逐梦想。白天,城里城外熙熙攘攘人喊马嘶,夜晚,满街茶楼酒肆灯火辉煌,迎送着来自远方的马帮、商人、士兵。碗碗苞谷酒冲洗着人们一天的劳累,块块砣砣肉填充着早已难耐的饥肠。酒足饭饱之后,人们便带着浓浓醉意在这深山小城摇曳的灯火里,在那如水的月色中渐渐睡去,直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唤醒又一个黎明。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他们又走进云雾缭绕的高山深峡,沿着崎岖山路向着下一站继续跋涉,等待他们的或是炎炎烈日、或是风霜雨雪,更有狼虫虎豹,卖路的劫匪。于是,踏踏的马蹄声、清脆的马铃声,马帮小伙子的吆喝声便在这深沟大壑中再次回荡起来。

当年的海棠古镇充满着生气。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