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近乡情怯_乡情
正文

近乡情怯_乡情

离家越来越近,地理上的亲近感,还未来得及勾起儿时的回忆,一种清晰的陌生感,却先行弥漫开来。

乡 情

一踏上故乡的土地,最先困惑L的,便是乡情。

春节回老家给公婆扫墓,照例都在婶娘家落脚。那婶娘是一个特别热情爽快的人,与叔叔勤恳一辈子,挣下了一个殷实的农家。年年来去,彼此逐渐熟悉,见面就家长里短的问寒问暖。可今年,热情寒喧一过,婶娘突然深叹一口气,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你们这么远回来,中午也不能陪你们吃一顿饭,这一天,家里就要送四份人情走四家,光送礼都忙不过来。唉!再这样下去,恐怕连送礼的钱都要贷款了哦。”

L听了虽然为婶娘难过,但却并不曾有半分惊奇。这几年回乡,婶娘这种感叹听得实在太多太多了,L不知道该怎样去交流这样的话题,她自知,面对这样的“人情”,她实在是一个情商低下的人,不说裹胁其中,就是每听一遍,也觉得很累。

乡情,在L心中,一直以来,都是两个特别温暖的字眼,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说着同韵的乡音、有着生存关联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亲密情谊。她记得小时候,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谁家要起屋盖房,不用说,四乡八邻就有来帮忙出力的、有送瓜果蔬菜的,没有人会太往心里计算人情的精确价格。五十年来,随着从纯粹的农耕模式到全面的商业模式,乡情,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商业的精明与势利。

虽有种种困惑,故乡,总是要回的,因为父母,因为祖宗。当L又一次行走在曾经上学的路上,也许因为过节,道路两边密集的小楼前,热闹得如同餐饮一条街。人们在一口口冒着热气的大锅边忙碌着、大声喧哗着。那红艳肥硕的充气拱门,极像妖怪夸张的血盆大口。吃就吃呗,还不忘将吃你的各种理由,堂而皇之的写在上面。门前一张大桌,虽然没有餐厅收银台设施齐备,但执笔的“会计”与收款的“出纳”两全。无需明示,前来送礼的都心知肚明,几张百元大钞,揣着也轻巧,主人收着也方便。虽然脸上笑嘻嘻的、手上空荡荡的,但那心里,却不知掩藏着怎样一份不便言说的焦虑,沉甸甸往下坠着。如今这世上还没有哪一种礼物能有现金这般能耐,一串数字,就能将人情的高低厚薄标识得那样的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也不用管那钱来得痛快或是艰难,数字面前人人平等。要是这个时候谁还像以前提一件礼品,就算是你倾注心血费时长久,也没有谁去体会你的那份心思,麻烦!要是收了,那麻烦的事还有很多,什么价值评估、保管、折旧、兑现等等,这不给主人添乱吗?既然都进化到了商业时代,用统一的货币作支付工具,不但公平公正,而且直接。

再往前,一溜长安小货车迎面开过来,那花花绿绿的模样,让L想起电影里吉普赛人的大蓬车,以为定是哪家商场开业宣传。待它们靠近,立在车头的大喇叭并不曾有一个字的商品推介,只听到连续不断的播着某某某名字,说他因为某某事、将在某日、某地大宴宾客,敬请光临之类。第一次在“朴实”、“宁静”等词修饰了几千年的乡村见到这样的请客阵势,L惊诧不已,以为谁在拍《乡村爱情》那样的喜剧片。很遗憾,不是演习,而是实战。当明白过来,L只好承认自己的孤陋寡闻,承认对熟悉的故乡那有了如隔三秋的距离感。

见此情景,L满脸好奇的找一路上行人确认:“这车在干啥呢?”

行人是一中年男子,听到问话并没有立即回答,在他看来,L的口音也不象外地人,怎么连这个都不晓得?L懂他的疑惑,赶紧解释自己长期在外刚回来,他这才“哦”的一声,算是明白了。于是,他瞄着大蓬车队给L说:“这是请客的宣传车队,算是最后一道程序了。在这之前,主人家已经先给所有能翻出来的电话号码统统发了短信,怕接信息的人不自觉,又挨个的亲自打了电话通知,最后索性租几辆车来回宣讲,大概是三国看出来的灵感,就算你不是诸葛亮,他也来一个三请的待遇,这样的‘盛情’,看你还有啥子理由推脱。”

L有些反应不过来,她既不是一个有头面的人,又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除了亲朋偶尔小聚,虽然活了一大把年龄,但还从未给人发过一次请柬,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的人生混得有点那个呢?这个问号肥皂泡似的在L心里冒了一瞬,接着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L没发表意见,中年男子又自顾着说:“要不是因为家里有老人,我们都准备在外打工不回来住了,挣的那点工钱,人还没回家,别人就早早给你安排掉了一大半,这日子,都不是自己的了,咋过嘛?唉!”

又是一声长叹。L以一个事不关己的人才有的超脱对他说:“这人情你就不能自己做主?人情人情,总得先有那份情吧?”

“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哦。不说亲戚朋友,就是乡里乡亲,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去了今天的不去明天的得罪人,去了东家的不去西家的得罪人。回来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一得罪,几辈人的交情便没有了,不光红脸来黑脸去的给你难看,更有话里话外指桑骂槐的难听。唉!说了你也不晓得。”他有些无奈的说。

“这些人哪里找那么多的事来办啊?” L想起以前小时候,无非就是婚丧嫁娶的,并不繁复啊。

“没事?没事就找事办嘛。”

“先从这人说起。一个小孩生下来,有满月酒、百日宴、周岁庆,不到一年就可以来个两三次。特别是暑假,那状元酒更是年年喝死人。我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古时候的状元,好像每考一次,全国才一个嘛,哪像现在,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省里状元、县里状元、学校状元、班里状元、高中状元、初中状元……有点名目的都数不完。现在这个大学咋这么好上哦,好像是个高中毕业只要愿意都可以读。经常遇到那些分数低得三两根指头数来都有余、随便给钱上个电线杆上贴的学校,那家里也居然满脸喜庆将状元酒办得那叫一个热闹,看着都替他脸红。要是地下那些真状元晓得了,说不定都能气得活回来讨个说法,问问为啥他们人一死,那名号就贬值成这个样子了?”

也许是这些话存得太久,憋在心里难受,他这一口气的倒出来,都有点喘上了,只好停一下,又才接着说:“读书工作了就要结婚,这无可厚非,接着修房买房要办、买车要办、生小孩又可以一路办下去,过生更是可以年年办……每年都有办不完的事。”

“建房买房,一生也就那么一两次了不得,有哪么夸张啊?”

“夸张?”他别了L一眼, “现在有些人,今天买房,明天卖房,只要他愿意,买多少次不行啊?古时候,孟母都还三迁呢。”真不愧是举子之乡啊,随便一个路人,说起话来都带点墨水味。

“那过生,一般不都是老年人才办嘛,起码也得五十、六十啊?”

“那是以前的规矩了。现在,这人情送去送来都是明码实价,哪个愿做亏本生意?以前电视里不是讲了嘛,说什么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过生,如果你觉得我年龄小了或者不是整生,我就一家俩个人、三个人年龄相加一起做,还有哪个数字凑不圆满的?”

还真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可这叫什么事呢?L在心里想,听这人细说人情往来,怎么跟国际频道专家讲大国军备竟赛一样呢?

“这些还都只是人的一部份事。有些家里实在没辙了,人事不兴,便借母猪下个崽,也玩笑般的正式请回客,一切礼数与人等同,这真是社会进步了,人与动物平等了。其实,城里人经常拿狗当儿女宝贝一样,咋农村给猪办个满月酒也不算过份哈。”没想到,他还能给这个沉重的话题添一点幽默的作料。只是这幽默像昙花一现,转眼他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我很是担心,今后是不是谁家桃子挂个果、谁家谷子结了粒都要办一场?再这样下去,送,又送不起;不送,又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哦。”

还没等L安慰他一句,他便无奈的边说边走远了。

看着他的身影渐行渐远,可他的话却并没有同他一起走远,象一根肉刺,时不时的刺痛着L,也刺痛着她的故乡……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