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生注解 |
正文 | 我从小喜欢语文,及至高中,尤喜阅读书页下方的注解文字,因为那里有故事,可以让原文更加丰富,也更易于理解。想想人生又何尝不似这文章般需要注释与解读,只不过,有的是他人的追忆与评价,有的则是作者自身的述说与辩白。 若有他人记,对被记者来讲无疑是一种荣耀和肯定。我曾经有一个同事,六十刚出头,原是基层新闻工作者,每次开学初,都要带着一本某高校老师为他写的传记向学生展示,其中的自豪之情不用我讲。换一个角度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季羡林在《悼念沈从文先生》中说明其写作的一大动因是“像沈先生这样一个人,悼念文章竟如此之少,有点不太正常,我也有点不解,考虑再三,还是自己披挂上阵吧。”可见对一个人的记述文章的多寡大抵与其影响力相匹配。 但若由他人记,毕竟是源于二三手资料,像是透着玻璃看人,中间隔了一层,难免揣度与猜测。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又常常是借他人之口来说自己的话,多有背离曲解之意,今人对《论语》之解读即如是。所以,最珍贵的是自己来注解自己的人生。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先生了,他不但身先士卒写下《四十自述》,而且力邀朋辈写自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学与文学研究资料,但也有多人对其婉拒,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文字毕竟有限而多义,或辞不达意,或白纸黑字,生下事端,对于风口浪尖、备受瞩目之人尤是。 我等普通人又该如何注解自己的人生?虽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写成一部书,问题是,你的书可有人感兴趣?对于我们这样平头百姓来说,若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自不会有人期待你人生的注解,换句话说,也可能每一个人都可以来随意注解你的人生。既然资质平平,那我们就脚踏实地,记住,没有人始终对你感兴趣,你也毋须做他人眼中的“那个我”的奴隶。要实现自我,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必须得有任由他人评说的洒脱。人生重在身体力行,行动的注解远甚于文字的注解,不流俗、不奉迎,尊重自己,勇往直前,则失之东隅,定会收之桑榆。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