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静静的泸沽湖 |
正文 | 丽江古城一夜的秋雨,直到黎明方停下脚步。清晨,天依然阴沉着,地面湿湿的、空气潮潮的。八点多,我们出发去传说中那个神秘的地方——泸沽湖。 泸沽湖也称永宁海、左所海、勒得海、落水海子,位于云南省西北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西南盐源县两省交界的地方,也是界湖。湖面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水面海拔269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被誉为“高原明珠”。据介绍,泸沽湖沿岸及周边居住着摩梭人(属纳西族和蒙族)、汉族、彝族、藏族、普米族、壮族、纳西族等十余个民族,其中摩梭人人口最多。泸沽湖是中国摩梭人的核心聚集地,在这湖光山水之间,至今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和走婚的习俗,这无疑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即被称为东方的女儿国。这一习俗也是吸引世人前往泸沽湖观光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丽江古城到泸沽湖230公里,道路异常难走,盘山绕岭,路面凸凹不平,有的路段被称为“搓板路”。加之昨夜夜雨,今日道路更加泥泞湿滑,仰望山顶,云遮雾障,环顾四野,几乎一直行走在逼仄的深山峡谷中。俗话说,风景总是在路上。虽然坐车颠簸得很辛苦,但沿路的风景却让人很欣慰。车行驶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丽宁路的“十八弯”段,这是一个惊险又美丽的路段。我们将车停在半山腰的路旁,俯瞰下面的“十八弯”。这是在一个大斜坡上几乎平行排列的、360度转角的的公路,也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周围是高耸的青山和缭绕的白云,远处是一个垭口,垭口的极目处可以隐约看见一小段金沙江。“十八弯”蜿蜒往复、曲曲折折,像一条巨蟒爬行在青绿色的山峦之中,吸引着不少途经此处的游人驻足欣赏拍照。看到这样清晰的真的“十八弯”,不由让人想起李琼唱的那首《山路十八弯》的歌曲来了…… 我们的车缓缓地走出“十八弯”、走出大山的垭口,循着盘山路继续北行,一会儿来到了一处高坡,站在平台上,可以俯瞰到从远处大山的峡谷中奔涌而来的金沙江。由于多日的秋雨,清彻的江水变得浑浊不堪,如同黄河一般,江的右岸是绿色的农田和植被,青翠满眼;左岸是一片沿江参差的房舍建筑,似一乡镇的模样,远处有高架和低矮两座大桥跨越天险,近处还有一座铁索木板桥,连接两岸。四周的青山的顶部是浓厚的积云、山腰还有浮云飘动,“黄色”的金沙江就像是一条金龙游走在青绿色的崇山峻岭一样,很壮观,也惹人遐想。我们的车继续行驶在山腰间的盘山路上,居高临下,向远处眺望,有一大片沃野,黄绿相间,深绿色的阡陌将平整的田野分割成一条条、一块块的,秋意盎然,十分壮美。在田野远处的边缘是参差有序的绿树和村舍民居。眼前这片色彩有深有浅、有黄有绿,景物有主有次、有远有近的景色,就像一张天上的彩色织锦飘落在这万山丛中一样,让人赞叹、让人流连。 我们在宁蒗县城暂短休息后,继续前行。在下午3点多时就到达了神秘的泸沽湖。 湖的西南角的山腰处建有一座观景台。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湖区。湖面并非很大,站在观景台可以将湖区一览无余。湖面东西窄,南北长,四面是连绵起伏的高山,泸沽湖就像一只大水盆。几个青绿色的小岛静静地漂浮在水面,就像几头畅游在大海中将头探出水面的巨鲸;一座长长的逶迤4公里的后龙山(吐布半岛),像一条深绿色的蛟龙或是大鳄鱼从湖的右岸匍匐到湖中,与里务比岛似连非连,几乎将整个湖面南北纵向拦腰隔断,也正因为后龙山将湖面的分隔,使湖面呈曲颈葫芦状,也许这就是“泸沽湖”名字的由来吧?湖的右面有一片湿地,即这里的草海;湖左面的岸边,隐约可见一大片参差有序的房舍,就是落水村。此时,因为天气阴沉,光线和能见度都不是很好,眺望湖中的景色也不是很鲜亮。湖面很平静,靠近岸边的呈蔚蓝色,而大片的湖面则呈乳白色,朦朦胧胧,很有一种神秘感。湖的北面,在连绵群山中有一座高大挺拔的山峰,即“格姆山”,海拔3800米,雄伟壮观,像一头昂首而卧的狮子守在湖岸,所以也叫“狮子山”。“格姆山”是当地摩梭人顶礼膜拜的神山,并流传着很多神话令人遐思、揣摩……当我看到朦胧中的格姆山和正在山头翻滚、涌动着的浓云,一种神话般的幻象好像就在眼前。“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这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满江红 仙姥来时》词。词人泛舟巢湖时,受祈祷湖神箫鼓启发,用神话的意境,以颂巢湖仙姥。上片是写仙姥来时的声势和场景,下片是写仙姥的神奇威力。“人们又怎么会知道,这么厉害的英雄竟是住在小红楼上、帘幕之内的女子呢”。看来能保护一方平安的女神真是不少,难怪摩梭人把“格姆山”敬为女神山而膜拜,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赋予了女性形象。 我们入住在落水村的“女儿国大酒店”。这是一个三层楼独立院落、比较大的乡村式酒店。酒店后面是云雾缭绕的大山和庄稼地。正门外是一条洁净的街道,再穿过几座房舍就是湖岸。岸边异常安静,一条沿湖蜿蜒而宽敞的石板路几乎不见行人,默默地伸向远方。一面是户户相连的当地人称为“木楞房”式的商铺或酒店,虽然都开着门,并不见顾客。另一面是婀娜婆娑而粗壮的垂柳,临水起舞,偶有或黑或黄的“猪槽船”在树下的岸边摇曳。湖面平静如镜,乳白色中泛着淡淡的蔚蓝,水面上漂浮着很多白色的水藻花,一片一片的,像是蓝天上的小星星。湖水很清澈,可以看见牵着水藻花的褐绿色的藤蔓。眺望远处的雾气笼罩下的湖水,混混沌沌,水天相连,空中连一只水鸟也没有,泸沽湖宁静而安详,此时此境,犹如置身世外或梦中一般。我在雨水浸湿的石板路上徜徉,欣赏着这里湖山的秀美,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感受着这里梦境般的静谧,重温着这里神秘而动人的传说……不知不觉走到路的转弯处的沙滩上,站在这里可以较清晰的看到耸立在湖中的里务比岛,较清晰的看到浓密的绿树丛中隐映着几处建筑。诗云“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这一片静寂中,我忽然看见有一位老人从岸边鹅黄、翠绿的树丛中不紧不慢地划出一只“猪槽船”,他走走停停,正从水中收拾渔网,不知收获如何?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度过了寂寥而清冷的一夜。饭后,我们来到了码头,准备坐船去里务比岛。这时这里很热闹,不知从什么地方一下子冒出那么多人。有的牵着牦牛、有的拉着马、有的在招揽坐船的客人、有的在兜售商品,有的在围着“玛尼堆”转圈祈祷,还有外来的一队队游客……码头很简陋,但却是泸沽湖最大的码头。岸边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中国泸沽湖”几个红色大字,石碑后面的岸边停靠着几只木船(比猪槽船大一些)。此时天空的云层很浓也很低,就像一个大大的罩子罩在泸沽湖的上空,并不时飘落着零星的小雨,是欣喜还是忧伤、是爱恋还是不舍不得而知。我们坐上一只木船,船夫是两位寡言少语的穿着摩梭人服装的小伙子,我们就这样默默地漂浮在静静地湖面,也没有听见网友描述的那种飘荡在泸沽湖上的渔歌,只有单调的船桨入水的声音;湖面上只有三两只小船在静悄悄的向小岛划行,万籁俱寂。“雨余湖上数峰青,湖水连天似镜平。一棹迎凉快襟袖,香从苹末晚风生”(宋代曹勋《题扇二十四首》)……很快就到达了里务比岛,我们先围绕小岛转了一周,水很清,可以看见很深的水底生长着的水生植物,岛上的树木很茂盛,秋意也很浓,有绿,有黄,也有红,色彩参差艳丽。岛上更是静谧,也不见有什么游人,只有雨点滴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上岛后有两座白塔,然后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直通岛的顶部,在岛的顶部有一座隐隐在绿树丛中的喇嘛庙,即里务比寺,寺中塑有释迦牟尼、千手观音等佛像。小岛虽然不高,但站在岛的顶部向四周眺望,也会让人心情舒爽、旷达、惬意。四周山峦的顶部都隐在了厚厚的浓云里了,湖面呈墨绿色,由于返回船只的扰动,湖面上显现出一种闪动的黑白相间的条纹,很立体,就像一幅现代装饰画一样。远眺来时的码头和村庄,朦胧中还飘荡着祥和的袅袅炊烟,似诗似画、似梦似幻,都在缥缈的默默的秋雨中、都在流逝的恋恋的时光中…… 我们返回了码头,即乘车准备回丽江。当再次途径泸沽湖观景台时,天空出现了奇迹,原本还不时飘着细雨的厚重而低垂的浓云中,突然露出了很大一片的湛蓝,阳光瞬间照亮了整个湖面。观景台上只有几个人,很安静。我凭栏远眺,那静静地深蓝色的湖水反射着耀眼的亮光,平阔的湖面一块儿深蓝、一块儿浅绿、一块儿乳白,斑驳陆离,无序的交错着。格姆女神山和连绵起伏的山峦还隐在厚厚的云海中,而湖中的几个小岛确面容可人、亭亭玉立,岛上林木葱茏,楼阁亭台等建筑都清晰可见,并拖着长长的倒影,引人夸赞。泸沽湖有“泸沽蓬莱三岛”之誉,并早在200多年前的清代刘慥编篡的乾隆《永北府志》就将其列为泸沽胜景之一。今天,我虽然分不清“三岛”是那几座岛,但那深蓝色如镜的湖面上耸立着几座深绿色的小岛的画面,确是让欣喜、爱恋。这仿佛就是唐诗宋词的幽美意境,唐代诗人刘禹锡有首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宋代诗人陆游也有诗句:“湖水无风镜面平,巉巉倒影万峰青”,真是与眼前的景色既形象又贴切,堪称“绝对”了…… 俗话说“好景不常在”,其实,赏景也不能常在。因为我们并不属于这里、不属于泸沽湖,我们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我们只能把喜爱泸沽湖的那份感受、那份恋情留在心里、留在梦里,把美和那份宁静留给泸沽湖。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