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太湖文博园 |
正文 | 文博园里的小人物 乙未年丙戌仲秋,我和几位文友有幸参加了省作协在太湖组织的“相约五千年文博园、安徽作家看太湖”联谊活动,此行收获甚丰。皖南太湖县我也曾去过几次,但大都因公务缠身,加之近几年全党反“四风”,不能游览太湖名胜,每次皆来去匆匆,未敢有太多逗留。自己虽然知道这皖西南边陲小城太湖的迷人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不能细细品咂,内心只是徒增一些遗憾。而这次受邀参加“作家看太湖”活动恰好正圆了我心底蓄积好久的太湖梦。 主办方太湖文联把这次联谊活动内容安排得也比较丰富。活动期间,我全场聆听了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平先生所作的关于《茅奖与长篇》的文学讲座,讲座内容是针对时下小说创作进行探赜索隐,鼓励大家创作向大奖看齐,创作多关注当下的世俗生活。讲座使我对文学创作持有多年的那些困惑涣然冰释,茅塞顿开,可以说受益匪浅。 不过,这次活动让我终身难以释怀的却另有两点:一是省文学院院长、作协副主席、《安徽文学》主编潘小平女士在主席台上所作的一番声情并茂、声泪俱下的即兴主题演讲。她台上那“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博大的作家情怀感染了在场作家,也深深折服了我。尤其是她提到的在繁华的都市,亲眼目睹那些漂泊的民工们都市之中排成长队去如厕的场景令我感慨颇深,终身难忘。这情绪压在胸口,让我每每伏案捉笔都会想到一个写作者的历史责任,天地良心与铁肩道义。一个有良心的作家就应该时时不忘底层老百姓的饮食起居、柴米油盐、欢乐悲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又怎能是大道理呢?活动让我难以释怀的另一点就是我在太湖那偌大壮观的五千年文博园里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返程两个月,这些情感挥之不去,在自己内心越积越浓,越积越厚,每每思及这些情感,都会让我产生努力鼓起勇气解剖自己的冲动,催促自己去认识自己思想的狭隘,见解的肤浅,至于那些自己平时引以为骄傲的所谓井底之见的写作,自己对自己竟不由自主地嗤之以鼻起来。 太湖五千年文博园作为新打造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营者对景区的宣传营销自然无所不用其极。旅游产品的概念提练得也很到位,景区入口大幅宣传标语书写着“给我一天时光,还你千年梦想”的铮铮誓言。这一言既出,像一个武林高手猛地点到时下游客出来旅游的需求和痛点上,吸引着游人的眼球,让远方的客人对她身虽不能至,心犹向往不已。是啊,无论什么时候,你走进文博园,真的都会感到中华五千年极富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如阵阵暖风向你扑面而来。在这金碧辉煌的文博园里中华文明历史被浓缩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让人陶醉不已,叹为观止。 文博园素材的选取大都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里那些影响卓著、家喻户晓的硕大题材。像盘古开天地那副巨大雕像,雕像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高大山体,游人甚至还未走进太湖县,乘车在远远的高速公路上疾驶时,抬头就能看到他的威武形象——一个英雄,一把板斧,雄赳赳气昂昂行走于天地之间,气魄非凡,煞是惹人瞩目。还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巨像,也是一个高高的独立山体雕琢而成,远远望去,老子目光如炬,须发飘飘,他一手指天,一手探地,犹有言语,神情栩栩如生,神气活现,巧夺天工。还有巨石雕刻的秦皇汉武等皇帝塑像,他们各霸一方。这些真龙天子们生前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死后仍然仿佛能够巡游天下,指点江山,威仪逼人。更不用说,这文博园里的三教合一广场,环顾四周,释迦牟尼,观世音,五百罗汉等神仙菩萨,排闼而来,送临目前,让人应接不暇。缤纷文博园真是一处景色,一个传说,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文博园里虽无仙乐升腾,梵音如缕,霞蔚云蒸,却也让人能够暂且置身世外,偷得片刻悠闲。游人们在这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所投射出的文博园里循阶而行,一会儿人间,一会儿天堂,一会儿神仙,一会儿魔鬼,一会儿是五千年硝烟弥漫的可思可念的过往历史,一会儿又是灿烂阳光照亮的蓊蓊郁郁的可触可感的现实。在这里,游人若能够闲庭信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遐想联翩,莫不快意于胸哉! 原定两个小时的游园,我却掉了队,自己竟独自一人在这文博园里缓缓独行、慢慢游览、细细品咂以至落日西垂,暮色四合,最后迎着景区里初上的华灯意兴阑珊而归。整个下午,在这气势恢宏的文博园内自己一直都在反反复复认真玩味着这处处美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酒鬼,抱起一桶美酒,开怀畅饮,以至于酩酊大醉,难辨东西,不知所之。不过,让我离开队伍,起义跑反的可不是秦皇汉武,神仙菩萨,也不是珍禽异兽,石刻根雕,甚至也不能说是那国际诗林里的文坛巨擘的惊天巨作、未干墨迹。究竟是什么让我在文博园盘桓忘归?告诉你吧,不是别的,那就是文博园里伏羲神农、秦皇汉武脚下那山坡之上,逶迤散布,星星点点,千姿百态,艰难跋涉的一群衣衫褴褛的马帮掮客脚夫以及“老子天下第一”身后的貌不出众,平淡无奇,最被游人忽视的六尺巷所渲染和睦融呭的布衣世俗之态。 在文博园孔子东游和伏羲神农、三皇五帝侪居的群山半坡上,有一条长达500米、以立体人马黑色雕像群再现历史风云的古代茶马古道。这也文博园内一个重要景点,只不过游人游览文博园时,常过多关注秦皇汉武那些庞大的景区题材,而对这些跋涉在浩淼历史进程中的小人物却无暇顾及,或者说置若罔闻,心不在焉。通过查询历史资料,我才知道茶马古道是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茶马古道最为兴盛。我国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曾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如同古代“丝绸之路”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而西北地区的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只能改用骆驼。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就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大概就相当于皖北亳州之与中药材市场一样。如此这般看来,茶马古道也称得上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雏形。 我不知道小小太湖县这五千年文博园里的茶马古道刻画描绘的究竟是西北地区的茶马古道呢,还是西南地区的茶马古道。也可能,这儿的茶马古道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仅此而已,本没有地域之别。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应该都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地形最险和沿途天堑最多的贸易通道,古代商人贸易的安全可能就依赖于那人之所罕至的蛮荒天险之地。遥想一千多年前,荒山野岭之中,一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小人物,他们为生活所迫,穷尽天险,艰难跋涉在一眼不到边的穷山恶水间,迎日出,送晚霞,抗风涛,击巨浪,触风雨,冒寒暑,呼吸毒疠,又有猛禽巨兽搏其体,强盗恶吏夺其志,一生漂泊不定,雨打浮萍,何其悲哉!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们在历史的迷雾中用自己羸弱的血肉之躯顽强丈量着那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浩淼苍茫的岁月。现在的我们试想想,他们所忍受的痛苦折磨,那是何等的情何以堪啊!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这些小人物们用自己的生命,胆识,勇气,毅力和智慧在华夏大地上创造了和创造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并让这灿烂的文化不断得以传承,绵绵不绝,像长江黄河的流水浩浩荡荡、奔腾汹涌向前。 回到被阳光照亮的现实,我走过去,小心翼翼用手抚摸着这山坡上,草丛中散布的尊尊人马塑像,那些清矍的马仿佛还在积蓄奔跑的力量,马的嘶吼声犹在耳,那些疲惫不堪的脚夫们背负沉重的行囊,佝偻前行,胸口还存一片温热,心脏似乎还在跳动。我再顺势左右张望,一个马队俨然成型,犹如自浩淼的时空中走来,数十上百匹马的四蹄踏进岩石之中,脚夫们嶙峋粗黑的双腿深陷旷野的泥泞之中。也可能是人疲马乏,他们焦灼的眼神此刻多么渴望能够拥有一席幸福的歇息之地,箪食壶浆,杯茶袋烟,一室一榻,真是无上足矣。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奇迹的创造者。 我在文博园参观的最后一站,是进园时所就能看到的“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塑像。老子像所在的位置是文博园除盘古开天地塑像外又一个制高点。盘古和老子两个巨像在园内遥相呼应,就像是一台大戏的主角。盘古是哪儿的人,我不知晓。可我知道老子是古楚国相人(今亳州一带),也算是我的一个老乡。所以来到南国一隅看到老子像,我一时倍感亲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过,山削石刻的老子却永远无动于衷。在这儿,我看到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皆被镌刻与巨石之上。什么“清静无为,为而不争”,什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啦,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看完老子像、品味了《道德经》,继续向前走,穿过一处亭廊,我来到两堵砖墙前,墙与墙相隔不远,像两位友人携手相伴。看看附近的景点提示,才知道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尺巷”微缩景观。六尺巷文化也是倡导一种和合善善文化,倡导谦逊忍让、清静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桐城的“六尺巷”,我虽常耳闻,却一直无缘目睹。我今天没想到能在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撞见它,也是缘分;虽是微缩景观,一比一还原,却也令人感同身受。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桐城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在宅基地使用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界碑找不到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彼此谁也说不清。自古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都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有一丝一毫相让。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最后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送信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竟是一首打油诗,面面相觑,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训:“宰相肚里能撑船。”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把邻居一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也就都空出了一条巷子,这六尺宽的巷子,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自此,两家异性人世世代代和和睦睦,永无相争。两家的院墙之间因为有了这条六尺宽的巷子,村民们往来也有了方便。这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六尺巷由此闻名遐迩,成为美谈。 夕照满园,我在这文博园里的六尺巷内独自一人来回走了几遭,不禁感慨万端。世间万事,诸多烦恼,很多都是由于人们心胸狭窄,苦苦相争,自寻而上门的。人们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夸赞大人物,不过,像六尺巷里的小人物不也是能够做到彼此谦让、和谐相处吗?看来跟身份、地位无关,还是人的修养问题,修己方能安人。我站在六尺巷的西侧,目光穿过这窄窄的巷子,清晰看到另一端汉武拜岳的高大塑像;而在六尺巷的东端,透过窄窄的六尺巷,又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的两尊洪钟,在夕照里沉默无语。看来文博园景点的设计构思每一处都真是意味深长。 六尺巷四周还有几个翠竹掩映的场景雕塑,雕塑人物手持铁锹木棍,从他们各自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看,应该和六尺巷的传说有关,我们他们表达的可能是张家和吴家由相怒到相谐的故事情节吧!克己复礼,在我看来,这是多么真实感人的世俗生活场景啊! 从六尺巷所在的山坡上,我拾级而下,灯光里还看到园内的“二十四孝图”和“百福百善图”,最后又来到“寻根问祖”画面前。经过这一番游览,我感到自己离世俗生活越来越近!再回首望,“六尺巷”三个字,此时也被灯光映照得熠熠生辉。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