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拜谒陈寔墓园 |
正文 | 在我们许昌湖光潋滟、风景如画的拥有“一湖一堤一山两岛屿、一堂一阁七桥五古亭”的西湖公园里,有一座亭子,小时候常听人们说是百花亭。只记得下面的照壁南面刻的是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这个亭子是 年重建, 2012年西湖公园升级改造后,这个百花亭才恢复有了原来的名字——德星亭。" 德星亭 " 一层正门两侧楹联赫然入目:仁德忠孝闻名遐迩,清正廉明震烁古今。亭子下面的照壁南面是青石雕刻的“梁上君子”,北面金粉隶书刻着德星亭的简介。亭子南面不远的地方是一组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和小孙子拜访荀淑的雕像群。说起这德星亭就不能不说说这德星亭的来历,就不能不说说德星的来历。 东汉时期有两个以贤德闻名遐迩的人物荀淑和陈寔。陈寔今长葛古桥人,曾任太邱长,人称陈太邱。他为政清廉,论事公正,深受世人崇敬。其子纪方、元方亦才高望重,父子三人时号“三君”。荀淑为颍阴(今魏都区)人,官至朗陵侯相,办事明断,时称“神君”。其子八人,皆才学出众,誉称“八龙”。陈、荀二人志同道合,交往甚密,常常一起谈古论今。有一天,陈寔带着两个儿子及小孙陈群,驾车拜访荀淑。淑设宴款待,八子(俭、昆、靖、焘、任、爽、肃、敷)侍陪,两家欢乐至极,就在此时,魏国朝中太史夜观天象,说众德星相聚,于是奏称“德星汇,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时京都洛阳距颍阴(今许昌市魏都区)380里,正好500里内,而陈、荀二人均以贤德闻名,德星便被归在两家身上,陈寔便被后人称作德星。德星,自然也就成了道德标准,宋代人依据这个传说,在西湖原址建了一座别致的亭子,名德星亭,亦称聚星亭,内设陈、荀二贤画屏,成为许州一大名胜。历代名人对此亭颇为欣赏,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2018年正月初六下午,天清气朗、风和日丽。心头不由得想起这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德星陈寔,于是骑车前往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去拜谒陈寔墓园。由出村子北行至陈庄街后东行至魏武大道,一路向北到长社路后一直东行,看着通往陈寔故里的路标由十四公里变为九公里、五公里直至南行五百米处,就能看到路西不远处青绿的麦地里红砖砌的院墙和一重檐的牌坊围着的一个院子和院子里的一些松柏。往南拐到一通往墓园的水泥路上就看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爷蹲在牌坊北面的小门旁边。我先在大门前停了车,拿起手机拍下了这座牌坊。雕梁画栋上的有一款由香 港 联 泰 国 际 集 团 主 席 陈 守 仁 博 士题写黑底金字的《陈园》匾额。大门两旁的柱子上刻着金色的对联“颍川支派遍布天下,德星后裔光耀乾坤。”随后,同打也打了招呼。我首先问了句:“大爷,年过得好吧?”他应了声。随后我说:“我是从许昌专门骑车前来拜谒这位德高望重的大贤的。”随后知道他就是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守墓者。这时候,一个三十左右的青年骑着黑色踏板电动车也来到了门前。他在门前锁了车。我推着车子和他一同走进这座陈寔墓园。这座墓园占地约4667平方米。进院子就你能看到大门正对的是一条有二十米长的三四米宽的水泥路,和不远处香炉前一座高大的白色的雕像。那青年正站在炉前拿着手机拍照。路两旁低矮的冬青树旁除了各有两棵树龄不短的柏树,就是绿油油的麦苗。两棵柏树之间又各有一座亭子。右面的是德星亭,左面的是教子亭。路两旁的麦地里各立着几通刻有“光宗耀祖、荫佑子孙”、“至善至孝积德积福”等碑子。绕过刻有“许昌颍川陈氏文化研究会”字样的石案和香炉,来到陈寔的雕像前。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之后看看雕像右面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中郎将蔡邕为陈寔写的碑文。及左面的几通石碑。随后绕高大的周围种满松柏的(墓冢高7米,占地177平方米,)陈寔墓冢慢慢的走着。陈寔的贤德故事仿佛历历在目。 陈寔,字仲弓,东汉末年颍川人。(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古桥乡陈故村人)有的书上说是鄢陵县陈家村的,还有的说是漯河郾城的。但无论尘世是哪里的,总能说明陈寔是个人人敬仰的贤德之人。如果是秦桧,肯定没人去争。这像是题外话了。陈寔少时勤奋好学,坐立诵读,手不释卷,品德学识为乡人推崇。县令听说后,专门召他来见,一番谈话后,县令颇感此年轻人有见识,是位栋梁之材,就让他到太学里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县令想让他在身边做个小官,但陈寔婉言拒绝。县令多次召见,他索性避隐到阳城山中潜心读书。当时,县里刚好发生了一起谋杀案,正在办此案的杨吏,百般寻觅没有头绪,听说陈寔的事后他遂起了疑心:为何众人一心想谋求的差使,陈寔不为所动,还自己跑到山中隐藏起来?其中定有原由,他杀人后畏罪潜逃躲避山中也未可知。于是,立即派人将陈寔从山中五花大绑地抓来审问。又是拷打又是刑逼,招数用了不少,杨吏也没有得到任何口实,最后,由于证据不足,陈寔被拘役一段时间后无罪释放了。几年后,陈寔做了督邮,专门负责监督郡所属各县官吏的功过。他不但不对当年之事兴师问罪,反而不计前嫌,私下里委托县令请杨吏前来畅叙乡情。他对县令说:“当年之事,也不是杨吏原意,如今案情早已水落石出,想必杨吏也痛悔不已。过往之事,就让他顺水东流吧。”陈寔的以德报怨宽广心胸之让后人为之敬仰、为之慨叹。 小时候只听说梁上君子是小偷的别称,随后才知道成语“梁上君子”就是出自陈寔的典故。脍炙人口的“梁上君子”的故事即此时发生在太丘,并载入《后汉书·陈寔传》陈寔晚年,当时发生灾荒,百姓生活困苦。有一天夜里陈寔就寝时,突然发现房梁上伏着一个人,他心中一惊,却并没有惊动梁上之贼,假装没有看到,不动声色地穿戴整齐,唤来子孙,在正堂严肃地训导他们说:“人生来本性并不是不善的,由于习惯成性,于是到了这种地步,譬如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啊!”小偷听了非常吃惊,就从梁上跳到地下,跪地叩首请罪。陈寔态度十分温和地对他说:“看你的相貌神态,不像是恶人,大概是因生活贫困,才被逼如此的。你一定要克制自己,正当做人才是呀!”当即又送了他两匹绢,放他回去,小偷非常感动,连连叩头请罪,从此改邪归正。这事传扬出去后,全县四乡,再没有人偷窃,地方清静,百姓得以安乐。“梁上君子”的典故由此而来。后来,毛泽东读《陈寔传》,非常赞同陈寔对待因饥饿到他家偷东西人的分析:“不善之本,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并对陈寔对这件事的恰当处理作了画龙点睛的点评:人在一定条件是可以改造的。关于梁上君子的传说有的说是出自河南永城,有的说是出自出自河南省漯河市郾城。说是 距今台王村中间的凌云台东南约五十米处,原有一座纪念陈寔事迹的“无梁亭”,据传该亭建于清乾隆年间。“无梁亭”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房梁。的确,这座“无梁亭”不但没有房梁,就连一根木料也没有用,它的建筑全部是砖瓦结构。据当地群众说,“无梁亭”是为纪念陈寔恩赐盗贼的功德被列为“郾城乡贤”,供人们祭祀所建。“无梁亭”虽然建筑不大,但是它构思新颖,独具匠心,可称得上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无梁”寓意为:无梁上君子藏身之处,以至全县复无盗贼,更是进一步为颂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而建。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陈寔任太邱长,(今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县)故时人称陈寔为陈太丘。他为官清正廉明,品德高尚,百姓安居乐业。邻县的有人户来归附的,陈寔就认真地训导规劝,遣送回原来的地方。维护社会安定。县吏担心有人来诉讼,明说想禁止。陈寔说:“诉讼是希望明白,禁止了,有理往哪里申诉?还是不拘禁吧”。陈寔以德治县,以理服人。竟然也无人来诉讼。社会安定和谐。后来,沛国相违法加重赋税。陈寔无力抵抗,又不愿听从;就愤然解印弃官离去。“不做官则已,做官就要为民,不能为民官不做也罢”。这就是陈寔的为官之道。一代廉吏陈寔任太丘长。他劝农桑,倡教化,减赋税,轻刑狱,明法纪,广施廉政,深受太丘老百姓爱戴,留下了"牛车赴任"、"陈寔遗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陈寔爱民如子,他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中常侍(侍候皇帝的宦官)侯览私自托颍川郡太守高伦用一人为吏,做文学掾。陈寔时任郡功曹,认为不合适。为保太守的清名,又不得罪中常侍,陈寔自己承担过错另外推荐那个人任职。下面的人议论过错,陈寔默默忍受。后来在高伦升官任尚书送别时,高伦才向众人公布真相:陈寔是替人受过。从此天下人都佩服陈寔的高尚品德。 东汉后期,因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一些士大夫对此痛心疾首。他们对于宦官的专横尤其痛恨,并时加抨击。然而专权的宦官却藉(jiè)皇帝之力,诬告士人与太学生们“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对东汉朝廷的统治将极为不利,反将士大夫和太学生诬为“党人”而加以禁锢,“党锢之祸”由此形成。它使贤良忠义之士多受株连,惨遭**,陈寔亦未能幸免。当时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大义凛然地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并主动投狱,为他人承担责任,一年后方遇赦出狱。陈寔这种舍己为人、舍身求义的大无畏精神,在当时是很受天下士人的钦佩和敬重的。但陈寔也因反对宦官专权,遭党锢之祸被禁锢,不许再做官,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 “党锢之祸”后,陈寔遂悬车告老,退隐家乡,隐而不仕。陈寔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佼不诌上,爱不渎下,品行端方,为人正直。其在乡闾,平心率物,修身养性,深得群众敬仰。村里凡遇有人打官司,双方总是愿意先请陈寔公正判决,陈寔也总能将其中的是非曲折分析得入情入理,并能善诱善导,使各方当事人都心悦诚服。所以在陈寔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话,叫“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谚语。陈寔如果瞧不上他,就说明他真差得可以。陈寔的深明大义,其高尚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 后来,司空黄琼选忠厚正直的人为官,就让陈寔做闻喜(今山西省绛县西)长。不久,又改担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陈寔刚任太丘长时,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沿街散步,走近一家小店,听到里面有哭声。推门进去,见是店主人在哭,陈寔问他为何伤心,他说:“三年前,妻子暴病身亡,无钱埋葬,借了近邻富商李垠银子10两。不料,李垠为富不仁,将借据改“十”为“千”,限期要我归还,如逾期不还,还以这个客店顶债。”陈寔心里明白,这条大街尽是李家生意,只有中间夹着这家客店。李垠涂改借据,显然是为了图财霸产。陈寔回到衙门,即差人把店家接去,一面张扬声势,说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大哥,一面贴出扒房扩街的告示,李垠一见,忙备厚礼去衙内求情。衙役说:“这位太丘长不比别的老爷,他可不吃这一套。你最好找他大哥试试。”李垠到后堂一看太丘长的大哥原来就是店家。慌忙施礼请罪。说道:“小人私改借据,该死该死,我这就把借据还给您老人家,请您在太爷面前多多美言!”太丘长在内室听得清清楚楚。第二天,陈寔升堂,传来李垠,一拍公案说:“大胆李垠,私改文约,赖人房产,从实招来!”李垠只得低头认罪。于是判罚李垠纹银1000两,交给店家,叫他扩大店房,专接苦难行人住宿。客店落成,题名“慈恩店”,表达感谢陈寔之情。 陈寔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好德行得到尊敬,天下服其德。不仅在乡间颇有好声望,而且在东汉皇帝身边的宰相等大官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东汉的宰相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当任命新的公卿,群僚都来祝贺。杨赐等常常叹息说:“德高望重的陈寔公未能登上大位,我等惭愧先占了”。后来解除党禁,大将军(将军最高职位,职掌全国统兵征战)何进、司徒袁隗都敦促陈寔出来做大官。每当三公之位空缺,参议者都推选德高望重的陈寔。多次接到聘任书,陈寔都推辞。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的“陈太丘与友期”的故事是说,陈寔任太丘长时,和朋友相约一天中午同去办事,时逾中午朋友不来,陈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过午而至,质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家父为何不等?元方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你不守信用理应如此。”后人作律诗赞曰:“千金一诺重如山,万物初开诚为源。事者有期须事事,言之无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时过我来应愧颜。君看陈公化盗处,长留圭臬在人间。”东汉时,陈寔被美誉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绩、民众赞扬的官吏。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寔一件执法如山、主次分明的事:陈寔做太丘长时,有强盗杀死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报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主簿指责他:“盗贼杀人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说:“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陈寔急救平民婴儿的行动成为千古佳话。 陈寔去世后后,谥号为“文范先生”。相邻府丞郡县的官吏士民都来吊唁,朝中也是“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三万人为他送行。为纪念陈寔的功绩,后来当地民众在太丘集东南二里处建陈仲弓祠及陈公庙,遍植松柏。“陈庙霜松”曾被列为永城八景之一,有诗云:“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乡人共畏陈君短,党禁书成亦不妨。”明代张纶过永城,瞻仰了陈寔祠后,写下了很有影响的《太丘古祠》一诗:“古祠烟锁几经秋,文范先生在此留。窃竹穷民无病涉,投梁君子有恩酬。一生清节铭贞石,千古高风长太丘。桓衮累征终不就,功名识破水中沤。”诗中涉及到两件事,一是一个竹匠的母亲有病卧床,为给母亲治病,竹匠翻墙越院到陈寔家的竹林里偷竹子,被当场捉住。了解实情后,陈寔不仅没责罚,反而送竹子给那位竹匠,让他编织物品卖钱给母亲治病,被传为佳话。另一件事,就是已经载入史册的“梁上君子”的故事。 千百年来,太丘人民以有陈寔这样一位“德高为范”的人任太丘长而荣耀与自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县志·碑记》载:“乃永城有陈太丘良规在,余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来,注厝区画,少不类公者,即竞竞止、不敢发往。太丘俗,好争且多盗,迩来盗稍稍息,民之争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长之世。汉传有云:‘宁为刑罚加,不为陈君短。’读兹语,则陈公凛凛有生气,余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夕阳西下,离开陈寔墓园,踏上回家的路途途,途中让我浮想联翩。《易经》中第一篇的卦辞篇辞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德”的最初含义就是尽孝守祀,回报父母生育之恩。“德”即指人们奉行的为人处事良心最高准则,通过看辨别分析小心谨慎区分正邪,宇宙观处理达到圆满完美的行为心灵准则为-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关于“德”,老子的《道德经》这样解释“道生之,德畜之。”意思是,生命的诞生,是道的作用,而生命的成长,是德的作用。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应具有天地之德。天格为尊,为刚,势而上,生生自强不息。要想像天一样的被尊重,就必须要自己像天一样自强不息,自强而自尊,自尊而人尊。地格为卑,为柔,势而下,汲汲厚德载物。要像地一样的学会谦卑,要学会大地所特具的厚德载物,容人而人容,谦和而人趋。此天地二者,一尊一卑,对立的两方被“易”统一于一体。既有坚刚的内心,又有宽广的胸怀;既能自制,又能容忍;既能得人尊重,又能待人谦恭。因是天地二德,是为君子之德,贤圣之道,帝王之资。“德”就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常言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把人才分为四类:“才德全备的人称之为圣人,才德两缺的人称之为愚人,德操多于才能的人称之君子,才能多于德操的人称之小人。令人信服的资本是多的,但只有一种资本能够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只有一种资本才能令人打心里钦佩,那就是德。范仲淹说:“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德不配位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过去的私塾里,人生第一课就是“德”。学的就是孔子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人生八德,这是做人的根本。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用“德智体美劳”五个字要求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好学生。老师也常教我们:“不论你们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记住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做一个德艺双馨、人人称赞的人。“要以德服人”,要懂得“感恩戴德”,绝不能“以怨报德”。父亲活着的时候也常用春秋时期的“栾书和郝至”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富而无道不如贫而有德”(栾书曾是晋国的上卿,按规定应享受500顷田的俸禄,可他连100顷田都没有,穷得置不起宗庙中的祭器。但他并不以此为怀,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后来他以德行广布全国,赢得了全国百姓的普遍尊敬和爱戴。郝至则相反,他曾是晋国的正卿,家中的财富达到了国家总财富的一半,但是他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永远觉得自己的财富不够多,权势不够大,甚至依仗自己的财富地位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结果,不但自己最后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他的宗族也被满门抄斩。)也常跟我们讲过去一个锁匠收徒弟的标准:“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才高八斗,不如徳重千斤。”还跟我们讲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以后有没有发展,就看他是不是心量很大、心胸宽广,中国人说“量大福大”。还有用晏子的话说就是“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这个人通达时、得志时,看看他举荐的是什么人,是贤德之人,还是结党营私的人,还是自己的亲属。穷困潦倒时,就看看他不去做的事,人穷志不短。虽然一个人很穷困,但是不符合道义的事也不应该去获取。他富裕时,就看他是不是会与人分享,惠施财富。孔老夫子也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华,但他又骄傲,又吝啬,那其余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一个人富裕了,不仅不吝啬,而且还能惠施财富,这个人才有可取之处。贫穷时看他是否不管道义而苟取。没结婚前父亲就问我说过这样的话:“你说娶妻娶色好,还是娶妻娶的好?”我说:“还是娶妻娶的好,色只是短暂的,而贤德却是长久的。” 陈寔作为一个一千多年的封建官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做人为官之道,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今天的党员干去学习、借鉴。但是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金钱的浪潮冲击着道德的底线,利益的狂风席卷着道德的根基。人人都慨叹江河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时候,仍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他们不顾国家损失、不顾人民利益,见利忘义,贪赃枉法,携权枉德,完全丧失了作为人民公仆的责任感与基本良知。仍有抓不尽、杀不完的匪盗恶人,潜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做着不文明、不道德、不能见光的丑恶行径,侵蚀污染着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度。面对金钱美女和各种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心定不移,又有多少人能面不改色,又有多少人能毅然拒绝呢?又有多少人能从自我做起?我不由想起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无论何时何事,如果人人都把德放在第一位,把德当作自己的衣冠,每日三省吾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缺失的道德都一一捡回来,都力争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才能逐步走向大同世界,早上日实现我们习主席的“中国梦”。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