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美不胜收的代县秧歌
正文

美不胜收的代县秧歌

代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繁衍着多种民间文艺风格的剧种。其中,秧歌作为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瑰宝,广泛活跃于雁门城乡之间。代县秧歌主要分为唱秧歌、扭秧歌、跑圈秧歌、高跷秧歌和戏剧秧歌五种。

唱秧歌起初源于坐摊说唱,多以梆子击节,锣鼓伴奏,反映时代现实内容为特征。后发展成为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表演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曲调多以民歌小调为主,演出服装、道具简单,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快板、散板、倒板等,其乐融融,非常接地气。过去东章村集体社盛行“打坐腔”调唱秧歌。如《只当是哥哥的灵魂儿来》中,“沟沟儿来刮风口口上黄,心里头想你嘴刚强,北山头上发生云,难过不过人想人。二黑郎轿车灰毛驴驴儿拉,因为妹妹我不想住娘家。纸糊猫道风吹开,只当是哥哥的灵魂儿来。”段子,解放初,在代县很流行。

扭秧歌根据角色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霸王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有的英姿飒爽,威武雄浑,有的柔美靓丽、千姿百态……队形变幻万千,美不胜收。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现在又被赋予了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内容,并随着扶贫攻坚形势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

跑圈秧歌于清朝末期兴盛于代县峪口、大小茹解等村庄,每年元霄节前后众多爱好者们在街头边歌边舞,一人领唱,众人合之,表演步伐有自由步、单腿弯、双腿弯等。走场有八字、四角、过街、风大轮、蛇盘九颗蛋等。如代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的《李大闺女》属“跑圈秧歌”调:“正月里正月正,李大闺女太死心。缦脸红鞋都摆尽,我问你迎春哥哥爱不爱,令儿令”。还有如《配五更》《探妹》《寻婆家》等均为跑圈秧歌调,曾广泛流传于代县境内。

高跷秧歌兴盛于清末和民国年间,在代县流行较为广泛,如峨口、枣林、峪口、阳明堡等地区至今仍活跃着。人们通常还在高跷舞中表演小型节目,如《走西口》《卖菜》《打罗罗》《尼姑思凡》等。

代县秧歌剧,唱腔分四大类,即大调、六股、训子和地方小调。大调包括流水、二性、三性、介板、倒板、裁板、滚白七种。六股唱腔介乎板腔曲牌之间。训子多属悲腔。地方小调属于联曲体,主要有下山调、扎扎嘴、安个调、借冠子、牧牛调、鱼船配六种。清咸丰年间代县鹿蹄涧村曾组织秧歌戏班演出秧歌剧。据《代县志》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刘家圪洞从繁峙聘师学艺,成立剧团,在本县范围演出,直至五十年代末。民国年间,杨家沟秧歌剧社成立,演出剧目多,水平较高,经常在代县、繁峙、五台等地演出。五十年代鹿蹄涧村、高凡村组建业余剧团,“文革”开始后解散,1978年重新组建。”代县秧歌剧目有《雷洪磕枷》《杀楼》《烈女传》《三复生》《明公断》《九件衣》《柜中缘》等。虽然秧歌剧在农村还拥有一批老戏迷,但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谢世,创编人员匮乏、经费严重短缺、戏曲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干扰,许多剧目已失传。戏剧传承靠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才是戏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代县秧歌,承载着雁门文化的记忆,每一出剧目都期待着回到自己的舞台。保护濒临失传剧种,有你有我有他。笔者深以为,做好地方剧种挖掘、整理,对于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代县地域文化产业振兴有着深远历史意义。(原创首发 原雪瑞)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