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老鸹窝下人 |
正文 | 我们那个地方的人,除了我们家祖上是“密云张”之外,大多是由山西洪洞县迁过来的,也即所谓的“老鸹窝下人”。按传说的说法是因为“燕王扫北”的时候杀伤过多,不得已迁山西民众以实之的缘故。传说燕王朱棣率兵南下“诛奸臣,清君侧”夺他侄子皇位的时候,因为所率兵丁大多为河北人,为了防止他们征战在外思念家乡,索性一股脑把这些兵的家眷全部杀光,既然没有了家也就无所谓思乡,于是一心替他卖命,终于夺得了天下。后来燕王做了永乐大帝,又强行把山西人迁过一部分来,农业文明讲究“安土重迁”,肯定是老大不愿意,为了防止逃亡,这些移民全部都给捆上,押解过来。我们这里的人至今都把去厕所称作“解手”,按传说里的解释就是因为沿途都被捆着,看管得紧,每当想去厕所时都要向官老爷要求“解手”把手上的绳子解开而留下的典故。不过在我看来,这段传说中关于“解手”由来的解释还合些情理,至于燕王为了防止乡愁,把士兵眷属全部消灭干净的说法却有些荒谬。试想如果有这样一个毫无人性的上司,谁还肯替他卖命,抱着血海深仇之下,不把燕王生吞活剥连骨头嚼了就是好的。 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叔侄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内部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而正定府的辖地大致与现在的石家庄地区所重合,现在的正定县,就紧邻着我的家乡。河北民众,自古即有“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又说“自古燕赵多义士”,史书上记载:“惠帝承太祖遗威余烈,因势初张,仁闻昭宣,众心悦服,成祖奋起方隅冒不韪以争天下”。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自然不会把谋朝篡位的燕王认作正主,这个掩耳盗铃的“靖难之变”在河北这一带少有人买账,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军队处处受挫,这位燕王自然天颜震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惨无人道地屠杀百姓,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再加上避乱逃亡的那些,战争过后,这一带地区遂“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有诗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在南易水岸边有一个叫沈村的小村庄,《易县地名志》载:“沈村始建于明朝,燕王扫北时,幸存几户仍集居于此,故名剩村,沿至清朝演变为沈村”。那意思等同于山里人把被狼叼走、咬伤了头骨而又侥幸生还的孩童取名“狼剩”一样。故而永乐初年,山西民申处山等上言:“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于是便在山西洪洞县建立一个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洪洞县里老槐树”的说法。而这个“真定”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个“正定府”。 现如今我们这一带经过多年移民充实,又承平日久,人口已经很稠密,我所居住的这一带村庄俗称“一溜庄”,大大小小的村庄一个挨着一个,有许多村庄的住房都已经连到了一处,往往一条街这边是某村,那边就已经是另一个村。前几日走高速经过洪洞县时,却恰恰相反,车开很远才看到一个村,再老远又一个,很难见到我们这边星罗棋布的情景。难道是因为把人口全迁出了的缘故?如此看来,这个洪洞县的人口也没有密集到不得不迁出去一部分的地步。“山西民申处山等”,毛遂自荐的做出“请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的申请,看来用意颇深,保不齐是地主老财为了抢占贫民田地而想出的馊主意,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强制拆迁,既省去了自己的许多麻烦,还可获得“心系天下,为国担忧”的“美名”,真真是“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