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泰山游记(三)一览众山小 |
正文 | 登泰山当你上到南天门,走过天街,眼界会霍然宽阔起来,周围的山峰都似在脚下的飘渺白云中若隐若现,唐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感觉会一下子就涌至心头。特别是走到观日峰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碑刻前留影时,心灵上的飞扬会蓦然而至。望着四野云雾萦绕中的一座座翠绿的峰峦,人会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会欣欣然凭双足居然能达如此壮美的天境。特别是看到周围游人如织,山下十八盘山道上登顶者还络绎不绝,会觉得为了这般美景,付出再多的辛苦都值了。 泰山古称东岳,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东方日出地主生,因此泰山能主生死之交,也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古代汉族先民就视泰山为神灵,把泰山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崇拜。泰山成了万物“孕育之所”,受天命的天子更是把泰山看成统一及权力的象征。后来又扩大为帝王朝代更替的“禅代”之意,华夏族群帝王改朝换代并致太平后多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与天,四海率从之意。传说秦始皇之前就有72位帝王封禅泰山,司马迁的(封禅书)更是详细记载了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几次泰山封禅活动的过程。汉武帝一生更是禅封泰山多达八次,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隆基和女皇武则天也都登封过几次泰山,已示天下归一。清康熙帝也曾两登泰山,乾隆爷一生登泰山也多达十次,可见泰山在中国帝王心中的位置之重。泰山在中国文化中也已超脱出了其地质意义,在华夏文化概念中独存,其神圣地位已被抬至无以复加的高度。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根据近几年出游登山经验,下山远比上山轻松许多。考虑到自己与妻子都满六十,不应过度逞强,便坐游览车直到南天门。随后我们在泰山顶上各名胜景区尽性留影,照了许多非常满意的照片 ,更把泰山的雄奇与瑰丽深深地嵌刻在脑海中。 泰山顶上几个山峰间有一条条片石铺就的小径,或高或低曲曲弯弯通至密林里或山涧石崖下,有的尚能清晰望见到香客云集的寺观道院,而有的则隐隐的只可见道士修行过的断壁残辕或埋葬尸骨的荒凉墓冢。想这荒山野岭上,若不是被信仰支撑,谁能在这如此艰苦的处境中生存数年甚至终老余生。史载泰山是佛道两教并存,但我却几乎未见佛家痕迹,处处都是道家风范。近玉皇顶处有个冷冷清清的孔子庙,守着香火的几个居士淡然洒脱,全然不睬游者是否虔诚有无香供。望着孔子塑像,总以文者自嘲的我深感泰山包容万物之怀,心诚铭志我释然而归。 随后我们顺道拾级而下,越往下越感到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脚下几乎都是六、七十度的山道,泰山闻名的十八盘简直就是一架天梯,只是在登上四、五十个台阶后才有一个一米多的宽石阶供人喘息。望着一个个壮男靓女精疲力竭、气喘吁吁的狼狈相,我都怀疑若登阶上山能否坚持到山顶。许多中老年游客精疲力竭无奈回身下山,我确信许多人即便登上山顶也未必还有精力兴趣欣赏云海群山了。其时山道两侧古松奇石危涧比比皆是,历朝历代名人碑帖的摩崖石刻接衷而现,令我大喜过望。我设想着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乾隆登等皇亲国戚一次次封禅泰山时的壮观场景,恍若时空倒流。 在登山的人群里偶见几位健步如飞的专业登山者;也见到几位鹤发童颜的道士一脸轻松的飘然而过;还看到几位挑山工迈着之字形步伐默然而行。我还看到一些老年人,似乎与周围游者喧嚣的氛围格格不入,那虔诚的神态蹒跚的步履让我确信,他们登泰山乃因信仰祈愿而来。我还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碑前见到一满脸病容穿着病号服的老人,胳脖上甚至有医院输液后的留置针头,脸如白纸、喘气都很费劲;他身旁跟着一个年青的女人,极象他的女儿,我相信这个老者登泰山定是在与生命道别,与命运永诀,望着老人那有些混沌但坚定的眼神,我肃然起敬。 相对那些登山者,我们似乎悠闲的很,下山途中依然照了很多照片,只是在快到山底时腿才感到了巨痛,膝盖和脚好象都不是自己的了,走平道竟都一瘸一拐了。上了回城的大巴车,我的腿自己都抬不起来了,下车时几乎走不了道了。妻子反到比我强,起码行走自如无痛苦相。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象登山,你多上一个石阶就能看到一个不同的风景,你不登至山巅,又怎能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气魄。那宽不过十几米的泰山石阶 ,从古至今2000多年,中华民族多少文人志士早已把其幻化成中国知识者勇于担当的精神慰籍,那个朝代都有文臣武将为国尽忠,以泰山压顶腰不弯的铮铮铁骨铸起华夏民族的座座精神丰碑! 2017年10月16日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