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远年的记忆 |
正文 | 曾居能 燥热的天气终于在一阵秋雨中凉了下来。窗外下着雨,知道是气候变了,毕竟已经是深秋,一下雨,空气中就有了寒意。 正坐在沙发上发呆,电话响了,一个朋友打来的。他说他去了我的老家,在蒙蒙的冷雨中,手脚并用的终于走完了那段以前我经常走的路,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从集镇到老家的路很快就会动工了,以后我回去就可以不用在走路,车可以直接的开到家门前。挂了电话,我并没有高兴起来。如今我回老家,还会走原来的路,感受以前的艰辛。前段时间回去,回来的时候下着大雨,撑着伞缓慢的在山道上前行,终于要走完那段路的时候,满脸的汗水,切实的体验了大汗淋漓的感觉。到了集镇上,因为还要等人,有半天的时间,没什么事,突然想到应该到龙云故居去看看。几年前,龙云故居还在修复中,我去过一次,在建中的故居没有丝毫旧时代的感觉,完全是现代钢筋水泥浇筑的。过去永远也回不去,过去的样子也许只依稀的留存在某些老人的记忆中,或是设计人员的想象中。 刚开出车来,淋淋沥沥的下起了雨,雾气也升腾起来,十分难行。终于到达的时候,雨住了,雾散了,龙云故居清亮亮的呈现在眼前,远远望去,确有点王者之风,坐东向西,背后是绵延起伏的大山,前面则彻底敞开了胸怀,吸纳着从金沙江鼓荡上来的大风。走近一看,新建的建筑虽然采取了一些复古的措施,但人为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大门紧锁,里面没有一个人,四处都是疯长的杂草,游人也只有我们几个。突然想到,这个云南王,曾经就在这个偏远的地方长大,那时,一双稚嫩的眼睛,又是怎样的打量这个满是大山的世界,他又是如何幻想着外面的辉煌。当我们很小的时候,也就听惯了很多关于龙云卢汉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不少的老人说,龙云小时候,天生好动,走在路上,饭碗这么大的石头一脚就能踢到几丈开外。还听说龙云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他除暴安良的事迹在家乡广被称颂。再后来,对龙云卢汉更多的了解是看了曾令云先生的《龙卢演义》。如今,就站在龙云的故居下,抬头仰望空荡荡的屋宇,低头思索着,这个人,从这里走出去后,很少回来,后来就再也没回来了。给儿子讲很多关于龙云卢汉的事迹,儿子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修建了这么大个宅院,没有一个人在里面居住,这岂不是浪费么?龙云生活过的这个村落,如今依然落后贫穷,典型人物的影响十分有限,在相隔并不遥远的年代,人们怎么这么容易遗忘了龙云卢汉呢? 做成大事的人,其实很少有时间空想,更不可能去多愁善感,也许,偶尔,他们也会想普通人一样,面对冷冷的雨,喟叹一声,但转念之间,他们很快就会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本身并无区别,区别只在于人的思想中,正如这即将来到的风雨,漫天飘飘洒洒,那一颗雨滴落在哪里,完全是偶然的一样。所以,生命本无所谓贵贱,贵贱只存在于比较之中。看,那冷的雨,伴着飘飞的云雾,正从远处飘来,这样的情景,一百余年前,可也曾有过? 唐继尧时期,全云南省的公路只有几十华里,龙云主政云南后,大力的修建公路。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境况下,龙云也却无力修建一条通往老家的公路,当时的他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但局面那么乱、经济那么萧条、朝政那么腐败,内忧外患,根本没有闲暇可以顾及老家那么多了。百余年前的龙云,在繁忙公务的某个空闲,也许也会思索这个问题,他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老家大力的支持,国立师范学校的设立,以及若干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都给当时的老家带来了若干的生机。 如今,油路已经通达四方,早在炎山通油路前,从炎山集镇到龙云故居的路就已经硬化。交通会越来越便利,就像我老家那个最偏远的角落,也会即将通上水泥路,我们都会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但是,我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现代生活的便捷和高效,将让人们远离那些艰苦的磨砺,没有苦难体验的人们,将如何面对生活的挫折?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