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党篇·孔子的衣食言行 |
正文 | 乡党篇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 我们现在通过下面8点看孔子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与不同人物打交道时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孔子的为人: 1 .对于乡党(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恂(xù)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孔子为什么在乡党似不能言者呢?我想孔子志存高远,在乡党没有资以谈话的对象,所以显得恂恂如也。依他的为人和性格,他是很温和恭顺地与乡里乡亲来往。 2.他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是做大事的人,宗庙、朝廷,是他的舞台。所以在这里,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3.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在上朝时,对下大夫讲话,用的是“侃侃如也”。这“侃”,在现在语言中可找到踪影,如侃大山,调侃。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与下大夫谈话,孔子的心态,一是没有压力,很闲适。二是不卑不亢,理直气壮。 4.与上大夫言,訚(yín)訚如也。訚訚,和颜悦色而又能辩明是非的样子。这与下大夫讲话的侃侃而谈不一样,一是话少了,二是心理有些距离了。这是因为孔子本人不在大夫之列相关。孔子在生病时,还怒叱子路,对子路安排门人作家臣的大夫规格耿耿于怀。 5.君在,踧踖(cú jí)如也,与与如也。?踧踖,恭敬而不安。与与:小心谨慎、威仪适中。与国君在一起时,虽然能够保持好自己的庄重的仪态,但局促不安、小心谨慎的心态也表露无遗了。在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作为读书人的孔子,虽然正直公正,但与官场老油子相比,缺少了那种坦然与自然了。毕竟,国君掌握了生杀大权,一言不合,可能就会掉脑袋,所以孔子还是有点紧张的,因为他与国君的接触还是不多,对国君的性格及处事方式了解不多,说话就必须特别注意。 6. “君召使摈(音bìn)”,美差来了,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色勃如也”,勃,应该古今通义,如男人见了美色,打了鸡血针,孔子很兴奋,但仪态依周礼而行,必然庄重并加上几份威仪,这是孔子最擅长的功夫了。你看,孔子走路,“足躩(音jué)如也”,脚步轻快吧。他对周围的人也礼貌起来了,“揖所与立,左右手”,向与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左右作个不停。“衣前后,襜(音chān)如也”,衣服都前后摆动,但却整齐不乱,也不知孔子用了什么定型方法。“趋进”,当孔子作为摈官去迎接对方国君或贵宾时,快步走向前时,“翼如也”,如鸟儿展翅一样,这个很形象,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张开双臂,身体端直恭敬,不是左右摇摆,快步前进的样子。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周礼送客的这个规距在很多地方现在还保存,就是只有客人不再回头时,主人才能返回。返回后还得向君主复命。《弟子规》讲“出必告,反必面”,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对父母如此,对君主也是如此,对领导都要这样,每做完一件事,不论大小,必须复命,这个事已办完了,请您放心。 7. 孔子入公门,也就走进朝廷的大门。是什么形态?“鞠躬如也,如不容”,弯着腰,谨慎小心,恭敬有加,好像大门的高度容不下自己的身高似的。“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不站在门的中间,过门时不踩门坎。“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心跳有点加快,脸色有点微红,神色庄重,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看来还是很紧张的。“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提起衣服下摆,向国君入座的堂上走近的时候,弯腰恭敬,小心谨慎,憋住呼吸,好像不出气一样。“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从朝堂退出来,沿台阶走下时,脸色便舒展开了,心里也怡然自得了。“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又如像鸟儿展翅一样。当回到自己的位置时,又表现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 孔子目标很高,但心里素质也不是很好,由于追求极致,也导致了他胆小怕事的心态。 8. 孔子出使他国的形态:手执圭器,弯腰鞠躬,小心谨慎,好像手抬不起来。“上如揖,下如授“,向上举时像作揖,向下放时如递东西给人。“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一个“勃”字,再追加一个“战色”。孔子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忽然之间变得很紧张,脸色也凝重了起来,身子也有点发抖,蹜蹜而行,像在一条直线上慢慢移动。“享礼,有容色”,在赠送礼物之后,脸色得以缓和,显得 和颜悦色。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危险得以解除。“私觌,愉愉如也”,得到国君私下会见后,心情更加轻松愉悦。 孔子是如何着装的呢? “君子不以绀緅饰(音gànzōu)”,绀,是深青透红,斋戒时服装的颜色。緅,是黑中透红,丧服的颜色。孔子不用祭服和丧服颜色饰边。“红紫不以为亵服”,平时在家不穿红紫色。“当暑,袗絺绤(音zhěnchīxì),必表而出之”,夏天穿单衣,细的或粗的葛布做成,里面必须有内衣衬托。“缁衣,羔裘;素衣,麑(音ní)裘;黄衣,狐裘”,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鹿皮袍,搭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袍,衬黄色的罩衣。“平亵裘长,短右袂”,平时居家服,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袖短一点,方便做事。“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睡觉一定要穿睡衣,有一身半长。“狐貉之厚以居”,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垫。“去丧,无所不佩”,服丧戎满后,便佩带各种各样的饰品。“非帷裳,必杀(裁之意)之”,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加以剪裁,因为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作的,不能加以裁剪,只能折叠缝上。?“羔裘玄冠不以吊”,不穿着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着黑色的帽子去吊丧。“吉月,必服而朝”,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 孔子斋戒时做法: “齐,必有明衣,布”,斋前,沐浴,换上用布做的内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时,一定要换成斋食,不饮酒,不吃葱、蒜。居住也必须挪地方,不能与妻妾同房。 孔子的饮食住行习惯: 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古时粮食是用舂舂出来,米就容易碎,碎米煮饭就不成形状了。食不厌精,说明孔子是很珍惜粮食的。脍不厌细,现在很多地方请客,鱼、肉切得都是大块大块的,表示对客人的大方,切细了就显得小气。孔子不厌细,也表示他对主人的尊重。 3.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上面列举了孔子八个不食。哪八个呢?一是陈旧变味的食品;二是变味了的鱼和肉;三是变了色的食品;四是变臭了的食品;五烹饪失调,未煮的东西;六不新鲜的蔬菜;七肉切得不方正;八佐料放得不适当。 4.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肉不能超过饭量。 5.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不过量,“喝酒不醉最为高”。 6.沽酒市脯,不食。从外面市场买回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7.不撤姜食,不多食。每餐有点姜,但不多食。姜为去寒之物,少吃有益,多吃伤身。 8.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不宿肉,就是不使肉过夜。 9. 食不语,寝不言。 10.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齐,斋。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1.席不正,不坐。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席子要铺端正。 12.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喝完酒后,要等拿拐杖的人走了,这些人才起身走。 13. 乡人傩(音nuó),朝服而立于阼(音nuó)阶。 傩,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阼阶,东面的台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14.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问,问候。托人问候在他邦的朋友,在送客时要作两次拜别。 15.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康子,季康子,鲁国诸候。孔子拜接了季康子的药,但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16.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是马棚。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问的是,“伤人乎?” 17.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给的东西,孔子很恭敬地进行安排处理。熟食,就摆上正席,尝一尝。生肉,煮熟,先给祖宗上供。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陪国君吃饭,在国君饭前祭礼时,自己先尝一尝。 18.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孔子连病了都不忘礼仪,待国君来探视,头要朝东躺着,表示迎接,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以示尊重。 19.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国君召见他,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20.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也很仗义,对于死去无可安葬的朋友,他负责操办后事。 21.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22. 寝不尸,居不客。人的起居,既要讲养生,也要讲舒适。古人有“谓生不可似死,主不可似客也”的说法,所以孔子睡觉不会如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居,古人“坐席”,叫“居”。恭敬的“居”有两种姿势:跪居与坐居。在作客或待客等隆重的正式场合,膝盖着地后不打弯、挺直腰板,叫“跪居”。一般的正式场合时,膝盖着地后,屁股可坐于脚后跟上,叫“坐居”。在非正式场合或家里,有一种省力的姿势叫“蹲”,即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最不恭敬的坐法叫做“箕(jī)踞”,即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伸直,像簸箕一样。孔子平日在家的坐式可能为“蹲”。客:宾客,像待客或作客时那样(正襟跪坐)。 23.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平时关系再亲密,只要穿丧服了,孔子的心也跟着沉痛起来。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对当官的和盲人,平时再熟悉,见面后,孔子也是以礼相待。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乘车时遇上穿丧服或送死人衣物的人,便俯身伏在车前横 木上,以示同情。遇到背着国家的户籍册和疆域图的人,也要伏在车前横木上,表达敬意。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人家对你盛情招待,好酒好菜摆上桌,这时孔子的神情也会忽然顿生庄重,并站起来表达谢意。 “迅雷风烈必变。”碰到突然打雷,刮大风,一定神情紧张,内心不安。? 24.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这是指他上车的做法,先是直立站稳,然后手拉扶带上去,坐在车上,不回着头看,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25.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看似游山观景,但也是以景触情。“色斯举矣”的“色”,是以雌雉漂亮的身体颜色借代雌雉振起的翅膀。雌雉见人惊觉,竖起羽毛伸开翅膀,进而起飞,接着飞翔一段后又降落下来。“色斯举矣”与“翔而后集”是一个前后两个不同但又连贯的过程。这是一副完整的画面。而夫子之赞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就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人与鸟的对白,恰恰是这幅完美画面的画外音。一为视觉,有形而无言;一为听觉,有声而无形。两者相互交衬,表现了仁德礼教社会的祥瑞。 这段文字喻意深远。色斯举矣’是雌雉警觉地带领眷属飞离,但并不惊恐,所以盘旋之后在不远处落下,故曰‘翔而后集’。此正体现礼教的精神。若不飞离,则鸟挡人道,暗喻无智亦无礼,非所宜。若惊惧远飞,则显夫子无德行,难以亲近。故夫子赞之‘时哉时哉’。此祥和气氛,暗示礼教太平气象。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共:通拱。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雌雉便叫了几声飞走了。子路的出现,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子路是性情粗鲁之人,这雌雉见了他似乎心生不祥,三嗅而作。孔子一生因不得其时,一直颠沛流离,不得其所,这是有感而发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