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中记忆之麦客 |
正文 | 麦客是一批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愿意外出替别人收麦的人,是民间自发形成,也是最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据记载明朝就有,鼎盛时有数万人,是陕西八百里秦川特有季节性职业队伍,所以也叫关中麦客。 麦客,侠客,刀客都一样是一种职业,或镰刀,或暗器,或绝技,做的是或割麦,或除恶,或保镖之事,或为了钱财,或为了正义,或为了婆娘娃。 由于小麦成熟时间差异,五月底麦客首先集中在小麦最早成熟的关中潼关,然后逐步向西,一个多月后到宝鸡,再往西甘肃宁夏一带种植面积就少了,麦客队伍人数也就慢慢减少了,当然也不叫关中麦客了。 麦客一路是甘肃农民没钱买票扒拉煤的火车顺着陇海线一路向东,没有目的地看到路边麦黄了就从那下车开始割麦,最远到潼关,再算割算走往西返,另一路是山阳商县蓝田农民主要集中在渭南再往西返,或是父子兄弟,或是三五成群或是数十人队伍,队伍中也有看着瘦弱,割麦不让须眉的女麦客,更是让人刮目相看。麦客出门只带三件行李,镰刀,草帽和装着家当的蛇皮袋。麦客到一个新地方,都集中在县上或镇上的车站或路边的树荫下等待着雇主,他们操着一口外地话,称雇主为掌柜的,对于急需麦客帮忙的农户来说,请到麦客就好像是请到救兵,在小孩眼里麦客很遥远很神秘。雇主把麦客领到地里,麦客还要看麦子长势,是否倒伏,看天气最后在定工价的。说好了价,这一片麦子就交给了麦客。 关中的六月天,很大的太阳吐着火一样的光,炙烤着大地,黄土被晒的发烫,毒辣的阳光把成熟的麦一晌烫黄,一阵热风吹过无垠的麦田泛起层层黄的浪,召唤着主人快来收割。麦客就这样踏进了丰收的海洋,他们头戴草帽,脖子上搭着毛巾,弓起腰,头也不抬,只是个割,任凭太阳晒疼了脊背,任凭汗水浸湿了衣服,任凭麦芒划过裸露的皮肤,任凭麦茬戳着脚板。麦客是强者,条件再苦也无怨无悔。麦客是勇士,再多的麦都不难不倒他。麦客是侠客,他提着镰刀只为熟透的麦而来。麦客是义士,不管走多远都惦记着婆娘和娃。麦客都有一把趁手的好镰刀,割起麦来只听得有节奏蹭蹭蹭的声身边的麦子就应声倒下。割麦基本上都是弯着腰,一般人动作僵硬笨拙肯定割不了多少就腰酸背痛。 麦客身灵手巧,洒脱飘逸,不比 c罗和梅西逊色,只是一个是球场,一个是麦地而已。只见麦客右手持镰,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大步,弯腰,左手外转,从右边开始将麦杆按斜露出根部,右手镰刀跟上,用力猛割,左手继续向左豁,右手继续割,三五镰到左脚处,左手将割下的麦割按在左脚背上,右脚上一步,左脚再向左前方迈出,继续上一个动作,几步下来,割下的麦杆越来越多左手已经按不住,就借助镰刀丁字形将麦秆稳在左脚背上,割够一捆时做腰腰,这时借机直起身子舒展腰背,左右手各抓一把麦秆,两把麦穗下部交叉,左右手反转,麦腰腰做好,踩在右脚下,将左脚上的麦秆抱到腰腰上,右膝盖把麦秆压紧,腰子两端用力扭在一起别进腰子,一捆麦就完成了。就这样成套动作重复着,身后一排排规则的麦捆就是杰作,麦客无暇欣赏,只是闷着头在麦地里推进着,他知道还有更多的麦等待着他去征服,麦客的骨子里充满鸡血一样的体力和牛一样的耐力。晌午日头最硬时,麦秆脆,省力好出活,麦客无奈的爱着大太阳。麦客很实在,不用主家叮咛,为了好种包谷,麦茬都留的很低。 主家要给麦客管饭,要么米汤馍炒菜,要么擀然面,蓝搪瓷罐罐盛好,铁电壶灌满开水,塞半把茶叶,送到地头树荫下,麦客趁吃饭时间休息一会,磨磨镰,拔一种草揉搓着,把草水水抹在镰刀或麦茬弄破的伤口上止血。一天割不完,夜晚麦客回到主家,端几盆井里打上来森冰的水,摆摆被汗水和土浆了的黑衣裳,擦洗黝黑结实散发着汗臭的身子,把发黑的泥水泼在院子,吃着蒸馍,就着凉调蒜薹黄瓜洋柿子或者辣子水水,喝一洋瓷碗米汤。饭毕,磨好镰刀,在房檐台铺上蛇皮袋子和单子,在主家要一张手掌大报纸或学生写过字的纸,卷成细长的漏斗状,在随身带的旱烟袋里捏少许烟末塞进纸管,一边捏着一边掸着,烟末瓷实后,伸出舌头抿纸边边,用很多唾沫粘住烟卷不至于散开,粗的一头拧住,细的一头掐掉一截叼在嘴里,擦着一根洋火手成防风状火焰在手心里,把烟点着,看着天上的大月亮,惬意的猛吸几口,想想家里婆娘娃和没收的麦,肚子上盖个烂衣裳呼噜噜一觉到天蒙蒙亮。割完一家麦子,麦客用步伐丈量着地亩,防止小心眼主家少报地亩,能准确计算出面积令人暗中敬佩。麦客将工钱数好一层层用帕帕包好,收妥。那么简单的行李,这一路下来应该收了不少钱,没有银行卡,支付宝,钱都藏在哪里了? 麦客,经历了几百年传承,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过一段时间,最后一次出现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持续了近十年时间。随着收割机出现,麦客的舞台从东向西逐渐缩小,陕南的麦客销声匿迹,已不见踪影,甘肃麦客后来只活动在宝鸡以西坡原地区。到现在甘肃宁夏还有少部分勤劳的农民不愿放弃麦客的职业,但队伍不像以前壮大,游击队一样走安康,汉中,甘南一带,只能割以前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坡地,小片地,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出门坐长途汽车,喝啤酒,住招待所,挣钱多少不说,图的是看世界 九十年代初,关中慢慢有了小麦收割机,由于方便,高效,很快替代了麦客,地多割麦机,根本忙不过来,都是有钱的胆大的人家置买的,一个夏季下来收入不菲,乡党们都眼红。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家贷款支持,联合收割机迅猛发展,十年间,户县就增加到几百辆,形成现代化麦客大军,开始组团东征河南,再铁蹄隆隆一路向西,走麦客曾经走过的路线经历两个月直到甘肃宁夏,虽然是机械化,现代麦客却整日承受着轰隆隆的噪音和扑腾腾的尘土,外出劳作的艰辛比麦客有过之而无不及,换来辛苦钱还贷款,盖房,娃上学,改善生活。 最近几年,随着土地开发,精明的农民放弃了种包谷麦,圈地种上了葡萄,苗木,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收割机趋于富余,很多人开始变卖机器。 麦客慢慢退出关中农业历史舞台。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