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稻田里的美味 |
正文 | 从前乡下的稻田里藏着美味,上点年纪的人大都知道,小年轻们就会觉得奇怪了,稻田里能有什么美味?其实,稻田里的美味还不止一种,下面我来叙说。 每年的初夏时节,夏收结束麦田翻耕上水以后,田野里一片繁忙景像,农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水稻插秧前的准备工作。此时,也到了品尝稻田美味的时候。在土里深藏一冬的田螺,在春水甘霖的滋润下,纷纷从泥土里钻出,尽情地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于是人们都下田拾田螺。拾田螺必须早早就起床,一夜过后田里的水非常清,水中的田螺看得一清二楚,拾起来就很方便。当拾的人多了,田里的水被搅混,就难以拾到田螺了。 拾田螺者老人孩子居多,每人拎只小竹篮,人们卷起裤管赤着脚下到水田里,尽管清晨的水中凉意十足,人们全然不顾,只是聚精会神瞪大眼睛,忙碌地在水中扫瞄,不时弯腰拾起一个个田螺。一个早晨田螺拾得多的有三五斤,少的也起码有二三斤,没有空手而归的。翻耕的麦田上水大约一周左右,就要摊田莳秧了,也就不能下田拾田螺了。要拾也只能站在田埂上,在两边的稻田边上拾,虽拾不多,但还能拾到,而且一直能拾到秋天天气转凉。昔日经济拮据的农家,即使是大忙季节也舍不得买点鱼肉荤腥,天天吃田螺也是难得的小荤了。深秋水稻收割前,稻田里必须把水都放干,田螺就会都钻到泥里准备越冬了。等到水稻收割完毕都登场后,又可以下田掘田螺了,掘多了吃不完可将其带泥放在小缸或瓮头里,吃上一冬也不会坏,此时正是天螺的冬眠期。 稻田里的另两鲜就是黄鳝和泥鳅,黄鳝俗称鳝鱼。麦田翻耕上水后,深藏泥里的黄鳝和泥鳅,也迫不及待地从洞中钻出,享受大地的甘霖,觅食丰富的饵料补充营养,准备繁衍生息。黄鳝白天一般藏在洞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觅食,所以捕捉黄鳝也得晚上进行,俗称照黄鳝。晚上黑灯瞎火,照黄鳝是男人的活,老人和妇孺晚上一般是不敢出门的。照黄鳝必须两人搭档,这样便于操作。带上手电筒和黄鳝夹子,一人腰间再挂只装黄鳝的卡篓就可以下田了,鳝夹长约一米多,用两块竹片组成,每块竹片宽约四厘米,在两块竹片的三分之一处,相对各挫出一排齿,夹黄鳝时运用自如。黄鳝的捕食本领非常独特,它们仰面躺在水里装死,当猎物靠近时迅速窜起将其吞食。照黄鳝人用手电一照到水中黄鳝,持鳝夹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夹子将其夹住,然后放进挂在腰间的卡篓,人们晚上出去照黄鳝,一般人的收获都不少,没有空手而归的。美味的黄鳝可以做出多道菜,常见的有红烧鳝筒、炒鳝片、响油鳝糊等,另外还能做汤。锡帮菜中有一道名菜叫“脆鳝”,据说这道菜只有无锡中国饭店做的最正宗,享誉海内外。 当水田插秧结束,就不能下田照黄鳝了,因为晚上下田容易踩坏秧苗。只能白天在田埂上沟渠边钓黄鳝,也可以晚间在稻田边上用钓钩放黄鳝。到了冬天,黄鳝进洞冬眠后,还可以掘黄鳝。 泥鳅也是昔日稻田一宝,水田里、沟渠里、河里到处都有,泥鳅比黄鳝多,下田劳作时手头脚边随处可见,因那时人们不吃泥鳅,抓到泥鳅只是拿回去煮熟喂猫,如今人们把泥鳅看成是宝,泥鳅和黄鳝并称江南水中人参,泥鳅的市价比黄鳝还要贵,人们一般还舍不得买呢。 从前,稻麦都施有机肥,杀虫只用六六粉,稻田除草都是人工拔草,可谓名付其实的绿色农业。稻田里的生态链有利于田螺、黄鳝、泥鳅等繁衍生息,所以稻田美味才得以年复一年的延续。后来农田只用化肥,杀虫用剧毒农药,除草也用剧毒除草剂,生态链彻底遭到破坏,稻田三鲜越来越少,后来稻田美味终于绝迹了。如今市场上卖的黄鳝和泥鳅都是人工养殖的,其肉质和味道远不如从前稻田里野生的。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