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恩阳名山名庙之章怀山、章怀寺 |
正文 | 章怀山 章怀山,位于巴州茶坝镇与仪陇县合作乡交界处,距巴州市川陕革命根据地58公里,离朱德故居琳琅山风景区12公里。 章怀山发源于八百里秦岭,居大巴山之尾部,海拔678米,气势磅礴,风景秀丽,有神秘传奇的72包,82洞,93条瘪裂缝,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静、险绝无比,72包,包包松柏苍翠,藤萝漫缀,山花漫烂,景色迷人。82洞,洞洞奇石林立,典故奇闻,流水潺潺,清澈透明。 章怀山原名天平山,唐高宗之二子李贤太子被武则天于永隆元年(庚辰)八月废为庶人,流放巴蜀天平山,开耀元年(辛乙)冬十月徒于巴州,在天平山结草为庐,居洞攻书。后因作“黄台瓜辞”,触犯了武则天的威严,于圣元(甲申),武则天派金吾大将军邱神绩赶赴巴州,在天平山将其鸠杀,时方31岁。后被唐中宗追封为章怀太子。百姓建寺纪念,寺名章怀寺,将天平山更名为章怀山。 晚清时,韩胖婆为章怀寺主持,与陈岱成举行反清起义,后失败,在石包寨英勇就义。参加起义的柳姓被全部诛杀,至今合作乡柳家沟村无一柳姓。 章怀山旅游区是由天上皇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本着自然生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并举,规划有原始生态区、宗教文化祭拜区、人文民俗区、儿童游乐区、农村观光采摘区、休闲度假区等六大区域,使之成为风景揽胜、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章怀山旅游区主要自然景点有:迎湖、鲁班石、三元石、仙踪林、木鱼包、尖山、状元包、太子岩、子由寺包、无极包、观音包、烧箕塘包、莲花石包、塔子包等;灵龟洞、潜龙洞、藏经洞、太子攻书洞、连二洞、漏米洞、莲花洞、铁炉洞、双龙洞、磨子洞、水帘洞;三印泉、柳树泉、思母泉;卧龙湾、青山湾、葫芦峡;龙须潭、天子湖、碧波湖、玄武湖、红卫水库等;主要人文景观有:大佛崖、天平观、章怀寺、朱家寨、三面观音、民俗馆、民俗剧场、太子演兵场、太子山庄、洞中餐厅、天上皇城度假村等;还聘请了云南佤族人和泰国人妖、空中飞车、上刀山等惊险节目天天表演。 章怀山旅游区将成为一处供人们生态观光、游山玩水、寻古探幽、休闲度假的综合性景区,为世人提供一处回归自然,放松心灵的旅游圣地。 章怀太子洞 仪陇东北边合作乡西侧与巴中交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名山叫天平山。主峰海拔678米,蜿蜒巴仪间,纵横数十里。山势雄奇幽邃,险绝无比。唐宋以后,山的主峰上修建了“章怀寺”。从此,“章怀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称于周围各县。 天平山,后人又称为章怀山,山上的古庙叫做章怀寺。山与庙为何均名谓“章怀”?据《唐史》和《甘二史札记》记载:唐高宗李治的宠妃武曌(音照),立为皇后后,号称则天后,她亲生了四子,长子李宏、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长子李宏为皇太子,性情仁厚。高宗欲禅位给他。武则天想篡位称帝,乃以药酒毒死了长子宏。公元675年,高宗又立二十二岁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并令太子兼理国事。李贤容止端重,勤奋好学,颇富文才,尝集当时名儒共注南朝人范晔著述之《后汉书》。处理政务,亦深有才干。武后正欲逞志不得,暗中怀恨于心。一次,李贤触忌,高宗欲赦其罪,武后曰,大义灭亲不可赦也,遂将贤贬为庶人,流放到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蜀北巴中边境的天平山。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度日。 李贤太子被放逐到巴州的荒凉山区后,仍不荒废学业,日夜苦读群书。他有感于父皇的崩逝,母后的乖戾,便作了一首《黄台瓜辞》。辞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久便传入京都长安,武则天知道后,认为李贤太子存心嘲讽,杀心遂起,乃派遣使者金吾将军邱神俭赶赴巴州,赐李贤自尽,死时年方三十一岁。 武则天身亡,李贤才被追封为章怀太子。宋代开始在李贤流落巴仪地界的寓所修建庙宇,以表追念之情,庙宇即称为章怀寺。元、明、清各代历经兴衰,如今看到断壁残垣的章怀寺古庙旧颜,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建筑。从前,庙宇分作前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在章怀寺的主配殿中,除供奉释迦牟尼、韦驮、四大天王、文昌、瘟祖神像外,还专门塑有则天皇太后和李贤太子泥身鎏金像,安放在国母殿内。 距章怀寺200多米远的山岩边,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象一朵神奇的巨型蘑菇,从天而降,寄生在险峻陡峭的山岩上。相传,昔日李贤太子只身居处山上,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刻,他就起床,梳洗完毕,捧书来到石上,面对旭日,诵吟诗文。顽石东侧天生一道向内凹陷的悬崖,崖壁正中有一石洞,四周无路可入,仅飞鸟方能栖息其间,远远望去,犹如一方银白色的大镜屏,悬挂在章怀寺的山岩边,人称此岩为太子岩。晚清《仪陇县志?舆地志?古迹》一节记载:“太子洞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章怀寺侧,为唐章怀太子读书处,洞中桌登宛然。” 太子洞镶嵌在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于章怀山之东侧边沿,洞与岩,岩与山,互相衬托。太子岩顶端的圆形大岩石,朝夕亲吻着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顽石表面逐渐变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仅长着一些苔藓植物。紧靠岩石外沿绕行一周,约莫一百八十余步,石顶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径33厘米以上,横行排列。周围题诗不少,皆为游人手迹,其中有一首七言诗写道: “巍巍太岩镇九龙,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岚影投入水晶宫。” 这道短诗把太子岩的巍峨,九龙场的险要,章怀山峰的奇妙,合作水库的碧波,描绘在一幅天然的画屏上,牵动游人要想领略太子岩的无限风光,则须拿出不怕艰险,敢于登攀的毅力,才有可能到达绝顶,去饱览巴仪之交的山光水色。 在太子洞下20米的山岩旁,有一块狭长形的荒草坪,遗留着庙宇基痕。过去此地群众为祭祀章怀太子李贤,而修建了一座依山傍崖的太子庙。沿着山岩小路再回转到山顶垭口,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眼前一块清代道光戊申年建的“禁山碑”侍立路边,告诉行人,这里自古就有封山育林、禁止滥伐树木的传统良风,因而至今章怀山仍被古松、翠柏、青杠、马桑等乔灌木所覆盖,奇木怪树,百态千姿,争妍斗艳,给游人送来自然美的享受。 就在这郁郁葱葱的章怀山上,除闻名千载的太子岩和太子洞而外,还有在前山后山布满了畸形异状的大小山峦和岩洞,共有八十二洞、七十二包。其中较有名气的山洞是:莲花、龙王、三耳、鹞子、磨崖、牛角、连二、大东、后背、穿岩诸洞;稍有声誉的山峦是:木鱼、塔子、尖山、子由、屋脊、金角、啄尖、鸡山、瓦子、瘟牛、大折、牛背诸包。章怀山真成了山包岩洞的天下了。 环绕章怀寺、太子岩周围三十里内的险山垭口,还有几处重要的山岔关隘,是太子岩通往巴仪相连的几个集镇的雄关险道,因此人们已传诵了一支民谣来赞美它们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的关系。民谣说:“好个喜鹊寺不修,一座尖山对杨柳,漫风吹得破锣响,太子读书望子由。”民谣以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词手法,绘声绘色地向人们交待了喜鹊、尖山、杨柳、漫风、破锣、子由六大垭口的地理形势与固有特点。 章怀山境内的岩洞、山峦、垭口,会聚云集,各有千秋,洞连着洞,包接着包,垭对着垭,不仅给章怀寺、太子洞凭添了十足的奇特气氛,并且为巴仪边界的山川景物增加了瑰丽的丰姿,游罢章怀太子洞,怎不令人心神陶醉,其乐无穷呢! 章怀寺 章怀攻书太子洞,屹立万壑云雾中。 七十二包松柏翠,绿草掩映杜鹃红。 八十二洞状有别,妙趣横生各不同。 瓜辞留传风韵事,至今啖人笑谈中。 又 流放洞中太子栖,则天为夺黄袍衣。 萋萋芳草四围掩,嘤嘤鸟鸣遍野啼。 坟忆状元风典雅,横生妙趣世惊奇。 七十二包八二洞,处处风光总不一。 据民国丁卯重修巴州县志476页载,章怀太子,贤墓通志,在城南二里,名胜志云墓高如小阜,唐史高宗上元二年(乙亥)夏四月,立雍王,贤为太子,永隆元年(庚辰)八月,废为庶人。开跃元年(辛乙)冬十月徙于巴州,圣元(甲申)太后杀故太子贤。太子曾作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当时有铭基墓者,云断一指得天下,凡人不为杀爱子,窃帝位,武后行之,噫,噫!贤之遗,万世之龟,按太子因此瓜辞为武后所忌,既徙巴州命金吾将军邱神绩,逼令自杀,葬于此墓,在南龛山梵。相传旧修有寝庙,兵焚后荡然无存。道光八年,知洲陆成本特为勘定茔界立碑以禁樵牧侵占。又按唐书,本传神龙初遗史迎其枢,陪葬乾陵,则此空墓矣! 清,张景旭吊唐章怀太子墓诗: 长安旧道白云遮,错上黄台咏摘瓜。 遗蜕空留巴子国,生身悔自帝王家。 千年碧血成磷火,万卷青山作翠华。 杜宇声中春日黯,墓前开遍野棠花。 太子洞所处之岩为太子岩,海拔638米,位于仪陇县东北角约80里,马鞍朱德故里琳琅山之北二十里。地处仪巴交界处,洞属仪。太子岩上不远处有一寺,名叫天平山皇庄寺。后因章怀太子贬居此地,百姓建寺纪念,易名章怀寺。 民间相传,玉帝出巡,见太子岩一带山峦俊秀,地灵人杰,灵气上冲,直达穹天。玉帝即命二郎真君下界将诸山用赶山鞭赶平,以便人间建都立业。太子岩对面子由寺有位得道的高僧,罗花山有位修炼数百年的道姑,鸡山寨有位修炼千年的金鸡大王等闻讯惊惶失措,集聚一起密谋曰:“诸山赶平,我等无栖身之地矣,要设法阻止为妙……” 夜半三更,二郎神正欲作法用赶山鞭将数座山峦赶平,忽然子由寺神钟长鸣,鸡山寨雄鸡长啼,罗花山滤饭笤箕声响起……二郎神仰天叹曰:“天意如此,吾将奈何。”遂颓坐于鲁班石下休息片刻后返回天庭复命。至今鲁班石下有簸箕大一圆石窝,石窝中臀部石纹隐约可见;石窝下有碗大一圆石窝,据传系二郎神睾丸触石下陷所致。其距此石远处的石台上有两个脚板印,脚长40公分,传说是二郎神的足迹,至今可见。旁有一巨石,石边有一排牙齿印,传二郎神气急,咬石所致,此迹所在。 子由寺高僧等三位道友请来夸娥氏大力神,盛宴美酒,天天招待,求其多变些山峰来,大力神盛情难却,就用背兜背山,一背就是一座小山,最高的塔子山背了四背,狮子包背了三背,老虎包、龙包等各背了两背……最后一背倒在玉山的尖子包,总共背了八十二背堆起,一背就是一个洞,故今有八十二洞,七十二包是矣。 章怀寺经过历代复修,殿宇壮观,法像庄严,方园数百里皆闻。当年鼎盛时寺中有田地六百余亩,僧人六百余众,庙产方园数十里。所辖七十二包,八十二洞,风情各异,其状各别。这些至今仍是当地老者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见证昔日辉煌的汉瓦隋砖,而今遍地皆见。 清嘉庆,乾隆年间百姓捐资复修古刹。现在有古碑记四块,立于寺前撰记其事。 寺右侧一箭之地远,有一包名状元包。据传隋朝有位久考未入的白衣秀士,厌世为僧,与寺中殊尼妙香私自媾合。该僧自刎此包而葬之。该尼身怀六甲离寺出走,被云南行商收养遂生一子,后中状元,曾来此拜坟祭祖,故名状元包。唐李贤之后赠银修建其墓。可惜文革动乱时期,红卫兵将墓捣毁,坟前两对桅杆也被拉到,墓内残存板壁精工雕刻有莲花数朵,字迹残存可见,现有一米二高的桅杆底坐完好如初。 寺前有一包,名木鱼包。包上原建有寺庙,寺周青松掩映,荫天蔽日,是僧人诵经之处,故曰木鱼包。 寺左侧有一包形状如塔,故名塔子包,是七十二包最高处。站在山巅俯瞰众包,或象雄狮,或象青龙,或象莲花……包包松柏苍翠,藤缠蔓绕,十分秀丽。 塔子包下,有一天生连二洞,宽数十丈,冬暖夏凉,搪风闭气,天生此洞,为历代乞丐栖身之所,直到解放。 山右下有一洞,洞中有一巨石磨,已逾数百年,人们因此叫他磨儿洞。洞中流水涓涓,清彻透明,饮之沁人心脾。供寺中数百人饮用。洞中历代有平民居住,直到六十年代。 前行数百米,有一岩名漏米岩,相传古时有一贫民居此,时值暮冬,北风呼啸,松涛怒吼。全家人饥肠轱辘,无奈之际,只好朝天祷告。祷告刚毕,忽见松根之下岩缝有米粒滚出,遂拾之。天天如此,刚可全家糊口,约有年余。土财闻之,将贫家逐走。霸为己有,遂命家人用锉凿之,米粒却颗粒全无。其眼至今犹存。故诗曰:“漏米千古闻传说,贫奴今人世鄙薄。奉劝世人勿妄贪,能得过时时且过”。 又前行数里就是莲花山,山下有一洞名莲花洞。据传,有一牧童牧牛见洞中莲花怒放,金光万道。牧童依牛背而采之,被吸入莲花之中化成莲花石,悬于莲花洞顶。后人塑菩提祖师像坐于莲花石上,百姓数百年焚香礼拜,历代香火不绝。解放后龙氏平民居住,直到90年代初才搬出洞中,在洞外建立新瓦房一幢。现洞中仍有一架木仓立于洞中,供龙氏装粮。 太子岩之北十里处有一座山,山中有一寺庙。隋唐时山中古木参天,有数千只喜鹊成天叽叽喳喳啼鸣不休,故有鹊噪闹春之感! 群乐乡有一包名龙女包,也是七十二包之一,包上有一嘴名龙女嘴,嘴上奇石林立,宛如少女婷婷玉立。山头长有数株千年古松柏,至今枝叶繁茂。远处眺望,像龙女披肩之秀发,故有永不梳头之称。 从龙女包下行一里许,有一垭名漫风垭。每当春和景明,山风四起,吹至下面破罗垭,垭口树叶哗哗作响若鸣锣之声。县志记载宋诗人苏辙结庐而居,百姓建寺名子由寺。至今民间唱:好个喜鹊誓不休,有个尖山对杨柳,还有龙女不梳头,漫风吹得破锣响,太子读书望子由。 1933年徐向前元帅、许世友将军率红九军一部与军阀田颂尧等残部在章怀寺狮子包激战数日,将川军在狮子包、玉皇庙、杨柳寨围歼,红军挖的战壕工事至今犹存,石上弹痕累累,清晰可见。 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国民党残余勾结通、南、巴、仪土匪一千余名在章怀寺暴动,妄图推翻新生红色政权,后被我解放军和区干队围歼,匪首被镇压。 天坪观前是韦陀田,其左右天生两个包。观后有一个包,远处望去像一尊天然生成的佛头,立于观后。韦陀田像佛祖挺着大肚,两个小包犹如佛爷的腿。其下突起一峰.名尖山子,像一棍直立于穹天。 前面有一山,名叫南天门。可叹在动乱年间,林场知青将佛头推平作篮球场。 太子岩之南有一峰名轿顶包,其包像一座官轿故而得名。下行独立一峰,像一条玉龙横于空中。上有一石,方圆一丈余,像一枚平放在龙背上的玉石。中有30公分,用物敲击,发出清脆悦耳的锣声,人们管它叫锣盘石。 石下天生一悬崖,形如弯月,故曰月亮岩。前有一山坳,天生突兀三个小土包对着月亮,故曰明月照三星。此山脉像一条巨龙,山面有顽石数十米,其中天然形成数洞,犹如门窗。左右数十里均可观看,故曰川洞子。 下行有数条小山脉缓缓延伸河中,像一群下山的小猪,故称群猪下山。 解放前,章怀寺这座千年古刹塑有观音、佛祖、佛爷、太上老君、章怀太子——李贤之神像。人们对太子焚香礼拜,终年香火不绝。后由于历史的变迁,诸庙捣毁,神像毁坏,只留下正殿,供贫民居家。 林场成立后重庆知青下放林场植树造林,后又经文革动乱洗礼,所有神像捣毁。 1984年有识之士刘道士、蒋道土来到章怀寺,在原有的古庙正殿塑有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原始真人。左殿有财神、文昌帝君;右殿塑有邱长老、真武祖师、纯阳祖师神像。2007年又重建了一座神庙,上有玉皇殿,下有三清殿等神像,右有国母殿,塑有武则天、章怀太子神像。在修建从废墟中挖出有一精工雕的香炉,炉下有石狮两对,供善男信女焚香所用。 今日有识之士蒋军邀希腊侨胞张春妹女士,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此山投资打造AAA级风景区——天上皇城章怀山旅游区。一座天然生态、人间乐园将由世人神往游览。 连二洞 章怀寺塔子包下天生一连二洞。宽数十丈,冬暖夏凉,可居数百人。历代乞丐长居此洞数百年之久,历代相传,于明清极盛,直到新中国成立。 相传清嘉庆,洞中住有一丐帮首领,年迈古稀,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深得百姓称颂,人称洪七公。时有一财主姓邱,排行老八,人们背后叫他邱八,家资巨万,良田万顷,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用银子给儿子捐了一名进士称“恩进士”,勾通官府,独霸一方,民深以为怨,背后都骂他邱八儿、邱剥皮。 时当邱八儿之母八十大寿,剥皮认为发财之机会到来,请了地方官员,四面乡绅,八方财主,硬要百姓及佃户与他母送寿礼,洪七公闻之,决心治治邱八儿。 邱剥皮母寿诞那天,前来贺寿的人,络绎不绝,鼓锣喧天,热闹非凡。 正当正午贺寿之时,忽然鼓古乐齐奏,鞭炮轰鸣,洪七公率丐帮弟子数百人,穿百家衣,左手执打狗棍,右手执连花闹,一拥而进,占据所有的席面大吃起来,一刹时十来桌席面一扫而空,杯盘狼藉。邱剥皮哑子吃黄连,有苦难言,再三向洪七公苦苦哀求。七公义正词严,当着邱剥皮和众来客的面,将其种种恶行,公之于众,剥皮奈何他不得,只得答应,改恶行善,世人无不拍手称快。 时仪陇县县令盖星阶,为官清政廉明,素闻七公行侠仗义,好奇,想弄个明白。于是,致函七公,要到太子洞观景。七公素闻县令廉洁之名,就率弟子迎请县令来洞中作客。 时山风怒吼,松涛阵阵,数十名丐帮弟子围住一圈烤火,见县令来访,请县令坐于石凳之上,端出一杯茶来,让县令品尝。县令饮之赞不绝口,连称好茶。问:是何极品?七公答曰,此乃此山中所产:“香庐草、苦籽腾、黄金树叶尖、檬子叶心等多种野生植物烘干烤就”。茶毕,县令欲去太子洞观景,七公执意挽留,言道:洞中无物供大人饮用,只有煨南瓜相请。县令见其赤诚,就留下了。 七公亲自在一堆火灰中刨出一个筛子一般大的南瓜,将灰抹去,用小刀将瓜切开,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只见瓜中用荷叶包了十几个小包,各包内容各不相同,有野鸡、野兔、斑鸠、竹鸡、田鸡、螃蟹、膳鱼、甲鱼、乌龟等,县令逐一品尝,包包美味,清香宜人,油而不腻。 后又从灰中扒出泥一团,将泥剥去,逐露出一支完美的鸡,细细品尝。更是别具一番风味。县令饶有兴致请教制作方法,七公答曰:“鸡去其内脏,放好佐料在其中缝好,用田中污泥包裹,放在红灰中煨一天一夜,方可!”。县令叹服道:“我这一生,今天算是品尝到了稀世珍品,这鸡既然是你们烤出来的就叫叫花鸡吧!”,叫花鸡的名字由此而来。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恩阳中学江春华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