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灵的外衣 |
正文 | 生活中,总有一些片段,会触动心灵,从而被滞留在记忆的深处,滋生出一些些,不解的、困惑的、喜悦的、伤感的情愫…… 她,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且在文网因获奖项而小有名气! 他,是她的一个文友,对她的每篇文作都会熟读细品,还会把文中不足之处毫不避讳的反馈给她,那怕是很小的失误…… 然而,正值她春风得意之时,他却对她说:“你应该封笔一段时间,静心的去读一些文学书籍,一段时间后,写出来的文字连你自己都会大吃一惊!” 对于他的提议,她并没接受,而是大惑不解,觉得自己的文字如此受人称赞,根本没必要去做那样一件事。 无奈之下,他直言相告,对她说出心中所感:“你虽初有成效,但你的底子实则薄弱,已没有再上一层楼的食粮储备。如果,一直这样,只会在原地打转,很难有突破现有的可能……” 听了他的一番话,她先是惊愕,而后不服,急躁中也变得语无伦次,更多的还是多嫌他的指手画脚……而他,对于她出乎意料的反响,什么也没说,只是保持了沉默!沉默!!沉默!!! 平静了几天后,她终于明白,他是为她好。也觉得自己的现有的状况,的确如他所说。一想到那天自己的言语粗鲁,就后悔不迭,急着向他道歉。此时,让她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她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已悄然从她的世界里消失了,切断了所有的联络,抹去了所有的痕迹,只留下一个寻他无门的空空旷野。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无法接受。她从未想到他会离她而去,而且,走的干干净净,无声无息。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的就是发生了,老天才不会因为你的悔意而改写结局。 我不想去评议两个主人公的孰是孰非,没经过别人的世界,也就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也就评议不好。可我却抑不住的在想,这样的一对难得的挚友,情意也该是难得的深厚,怎么就在一场看似小小的口舌中,就莫名其妙地各自天涯了呢? 这让我不由得联想起很早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一个情节:“一乞丐与一富翁,赶巧在同一饭馆、同一餐桌进餐,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各自也相安无事。但周遭人如约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餐桌上,乞丐开始浑身不自在,最后在那道道冷光威逼下,丢下饭菜,飞似的逃离现场。而那个富翁呢,却丝毫无损,在尽情的饱餐后,坦然地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不同的反响? 在我的想象中,伸手乞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内心的承受力该有多么的强大,各种眼神在他那里应该是视而不见,不为所惊。而且在那样的情形中,若说离开,离开的也该是那个富翁,不该是他,可偏偏不是这样。 小时候的事,已经记不得多少,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些年幼的孩子,他们的玩伴,大都也是旗鼓相当的,都喜欢和自己各方状况差不多的在一起,也会自然的远离那些自身优越的同伴。 不难看出,我们身体里,天生就携带着一种自我辨析、自我抵抗、自我保护因子,并相互交错织就成一件包裹心灵的外衣——自尊! 自尊,体现的是一个人不可侵犯的尊严,一个人内心的底气与承受外界言论的能力,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与昂首立世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人最脆弱最敏感最不想被触及的雷区。如若不小心踏入他人的这个雷区,如同用你的双手打其脸面,撕剥其身上的外衣,裸露其深藏的脆弱。 女主人公的口不择言,男主人公的决然离开,还有这位乞丐的自行逃离,都是自尊心受到强烈攻击时的本能反应,一种自然而过激的自我保护行为——反击或躲避。既然是在本能驱使下的本能反应,也就无关乎谁对谁错,无关乎违背常理的反响,也无关乎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关乎你是否触及了通往那块雷区的导火线,那块没有丝毫理性可言的雷区。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没有完美的人,因而也不会有完美的无懈可击的心灵外衣。每个人的这件外衣,都是薄厚不一,而且薄厚的部位不同,那个薄的部位是你生命中缺失的那块,里边密封着你的失落和隐伤。那个厚的部位,则是你生命中最厚重最成功的见证,是你人生的骄傲和自豪。 人生中缺失的那部分,外衣上的那个薄弱部位,也许再无能力改变它的模样与形态,也许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有可能被别人触痛的伤。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保护方式,从自我做起,不要轻易地触及他人的底线与隐伤。常言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只要彼此尊重,就会自觉自愿地共同维护这道天然屏障,就会减少和避免那些不必要的伤害,就会感到人性的美好,就极有可能让这件心灵的外衣一直完好如初,熠熠生辉! 别人的故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值得思索或借鉴,从而增长阅历和增强纠错能力,逐步认知人性,逐步完善自我,让自己能更好的迈向人生中更辽阔的天空。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