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史论(前) |
正文 | 以人为镜,可以知善恶;以铜为为镜,可以知美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题记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者,即为《通鉴》。此书上起周威烈王,下至五代;以“三家分晋”开篇,以“周世宗兴伐”收尾;涵盖之深、之广、之长,又开纪传体之先河,与西汉太史公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实为史道之巨矣。 读史,使人明智。史之一道,包容万千,涵盖“万世”,可谓是达古通今,为百川之所汇,世道之所交。小可修身齐家,大可治国平天下! 古往今来,修史者不可尽数,亦有修者之属类。皇家史官司所修为正、为官、为国,民间文墨所修为野、为别。此两大史类各有千秋,亦各有其弊端。 皇家史官,为古帝王为之种种原因记史述事所设官职,因其为朝任职,自有国之所应,各类典籍精粹自是不缺,生活亦有所供;但于此,皇家制弊亦由此所现,因之身居于朝,处政治之中,地方史官亦年之于此地之中,所以难免受到制约甚至胁迫,其间无节之人胡编乱造,致使史料有所不实。 民间文墨,或因一时慨叹,又或为千古留名,从于史道。此因流连乡野,无所羁绊,自是直抒胸意,不受朝野所束;但又因之无朝之所应,所见所闻有限,又无朝制所限,便材源人间,便显得稍逊一筹。 官修正史与民间别史风格各异、内容迥乎,但又相到补充、相到印正,互为表里,共同组成了整下中华史。 在此等现实之下,对于修史者的个人修养、思想素质与道德节操,便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一个真正的修史者必须尊重客观的历史史实与时代现实,严格属守史道史观,此三者缺一不可,少则多变,失之则摇,怯之则乱。 在此道之上,不知折煞多少文人志士,但真正的史道论者是无惧生死的,史道高于生命,傲骨凌于众生,气节脱于凡尘!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昔祸福”,在其道必受其乱!但他们已做好了随时殉道的准备,于之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耀而又无比神圣的!无怨亦无悔! 寻道,求道,悟道,护道,成道又或殉道,这便是一位史道者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或之成道而生,或之殉道而死,别无他法……这便是史道精神,以一言而述“闻道者,朝闻道而夕生死矣。” 吾等今日,应前人之蔽,可观之史海量矣!这是独属于他们的光辉印记,即使名之已失,但神蕴长存!每一部史籍都浸染着著者大量的心血与期待,以及那不为人知的辛酸……换而言之,这一字一句便为之精神所载,道之所存!观读之时尔等可曾想到此等酸楚,又可曾有过半分庄重或敬意?!就此“史学双壁”为例,可当之史道巅峰之著!又有谁曾念及太史公著《史记》时已受宫刑深陷劳狱,又有谁曾料到光公著《通鉴》时已遭旁落!或许,这便是其过人且非凡之处吧!临危而不乱,此间祸端又为之提供了机遇,如未有此害,或许便不会有“史学双壁”的问世吧!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于失败后真正能站起来的又有几人呢? 此方为史道之神,华而不凡、温润如玉、傲骨自成! “闻道者,朝闻道而夕生死矣”,或之成道而生,或之殉道而死……别无他法,其,寻道—无悔矣!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