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式喜丧 |
正文 | 中国式喜丧 年届五十,耳畔常闻长辈死,我也多次参加一些亲友、同事家老人的丧礼,丧礼上往往鼓乐喧天,唢呐齐鸣,颇有些喜庆的气氛,中国丧礼文化充满喜庆的现象,令许多人困惑不解,也令许多人嗤之以鼻。其实,我国民间认为人活36岁为本寿,以后再死已不算夭折,60岁为全寿,其后再死完全可以说是寿终正寝。人活一世,终有一死。而一个人如果能活到七老八十,活过孔子(73岁)和孟子(84岁)的年龄,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有了这高寿,那大抵是亡者积德行善,前世苦苦修行500年得来的。盖棺定论,子孙对此结果自然十分满意,所以,丧事上有些喜庆元素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看中国古人对生死的态度:传说,老子160岁仙逝, 老子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庄子》一书记载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故事说: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原不过是一团气息,只不过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自然,她虽死了,仍在天地之间,故此止哀而歌。”并非表示庄子不爱自己的妻子。他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慧,那你的一生就会永远快乐,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听了这些话,惠子若有所悟,脸上的怒气渐渐消失。他说:“唔,对了,这可以叫做‘喜丧’。” 中国5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后世深受诸子百家的影响。孔子又云“生死也大焉。”毕竟,我们俗人个个有恻隐之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但民间又大都信奉老庄哲学。于是,家有高龄老人去世,子孙们就似黛玉葬花又悲又喜,喜的是“质本洁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悲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是谁?” 再瞧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丧葬文化,印度是人死以后尸体往恒河里一撂,任其变质腐烂,搞得恒河两岸臭气熏天;非洲不少国家老人死后,往往子孙把尸首抽筋扒皮,开膛破肚,家属成员分而食之,他们深信此举可以让老人生命在自己身上得到延续;西方国家算文明点,葬礼上都穿着深色西装,口念‘阿门',面露凄容,可俺咋看咋像黑社会火并死了老大。唯有中国式葬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一边是痛不可支,嚎啕大哭,一边是铙钹唢呐,鼓锣喧天,条件好的还来上一台古戏,令野老童叟留恋往返。哭,是体现对生命的敬畏,乐,是表现对生死的豁达。 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泡菜已申遗成功,而这些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保不准那天韩国又会把中国式葬礼申遗。怎么偏偏中国人妄自菲薄看来的糟粕东西到人家那里就成了一个个精华呢。 作者:虞城县倪全胜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